纪念中医药在非洲坦桑尼亚的30年风雨历程
(媒体报道的背景资料)
1.合作背景
艾滋病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被称之为“超级癌症”。1981年地球上出现第一批艾滋病患者之后,艾滋病迅速传遍五大洲,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受到艾滋病的侵害。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艾滋病感染者已达1400万人之多,患者250万人,而且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中国于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该病的有效控制,关键在于预防工作;对艾滋病的治疗尚缺乏确切有效的、物美价廉的、令患者满意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于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药受到医药学家和艾滋病患者的关注。
中国医药学家早在1983年即开始应用传统中医药进行防治艾滋病的可行性研究。1986年5月7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教授应邀在美国讲学,被美国东方医学院余娟医师邀请首次对一名艾滋病患者进行会诊并予以中药治疗。陈可冀教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四诊后,诊断为“温毒证”,决定分三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以清热凉血、祛湿解毒为主,方用“甘露消毒丹”,连续服用中药4个月;第二阶段用“生脉饮”以益阴扶正;第三阶段以补益为主,方用“归脾汤”气血双补。经过三个阶段共7个多月的治疗后,该患者基本改善了心悸、失眠、抵抗力下降的症状。于是这位白人患者逢人便说:“我是病友中的幸存者,中医中药救了我的命。”中医中药所特有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思想充分显示了其在治疗艾滋病这种全身获得性免疫性疾病中的优势。
中坦两国于1964年4月26日建交,建交后两国政府关系融洽,中国政府曾多次派遣医疗队赴该国执行医疗任务,因此,两国人民的友谊逐渐加深。1987年坦桑尼亚艾滋病患者数目呈急剧增长趋势,有鉴于此,坦桑尼亚与中国政府达成意向,希望中方派出中医药专家赴坦应用中药治疗艾滋病,以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坦桑尼亚卫生部签署了协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国立医院合作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这个项目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中医中药的国际性合作项目,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其合作项目成立宗旨是利用中国中医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寻找有效的治疗艾滋病的方药,解决坦桑尼亚和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的治疗问题,为全球性防治艾滋病工作做出贡献。以中坦专家联合成立艾滋病项目小组的形式,中方任组长,坦方任副组长,负责在坦开展艾滋病的治疗和科研工作,用中医药治疗坦桑尼亚艾滋病患者的形式,寻找治疗艾滋病的有效中医方药,每3年为一期。坦方提供专科门诊、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及住房等,中方提供专家及诊疗技术、中药及观察用免疫试剂。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国家医院签署开办艾滋病门诊部备忘录。
——引自:刘鸿泽:《第三次高潮》,北京,1997
2.中坦合作治疗艾滋病过程
1987年,两国政府就治疗艾滋病合作项目达成协议后,双方对此项目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责成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派出最好中医专家组赴坦桑尼亚。北京1991年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列为国家“八五”攻关重点课题,在研究经费上给予了较大支持,同时形成了合理协作组,赴坦中医专家积极收治艾滋病患者,并尽可能地收集完整的大数量艾滋病病例,将早期艾滋病患者、中期艾滋病患者以及晚期艾滋病患者详细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客观数据反馈回国内,再由国内知名临床专家与赴坦专家集体讨论,最后确定治疗复方,试治于坦桑尼亚艾滋病患者。如从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艾滋病患者549例,其中检查资料完整者437例。1989年4月至1991年4月,治疗所用中医处方为801、802、803、806、809、810、901、生脉饮、六君子汤9个方剂,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58例。结果显示显效3例,有效36例,部分有效24例,无效95例,总有效率为39.87%。1992年2月至1993年10月,治疗处方为中研1号、中研2号、中研3号、809、802等5个方剂,试治于18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果显示显效7例,有效12例,部分有效72例,无效96例,总有效率为48.66%。1993年9月至1995年2月,应用中研1号、中研2号和中研3号治疗195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果显示显效10例,有效48例,部分有效44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52.31%。
中国艾滋病专家在坦桑尼亚中坦联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基地诊治患者。
——出自:《中国中医药》,北京
应用中药治疗艾滋病是一个逐渐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坦方与中方中医专家通力合作,同时,坦桑尼亚上至卫生部长、卫生官员、莫西比利医疗中心院长、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下至一般医学教授、医务人员以及医院各类管理人员,无不对中方专家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和支持。由于中方治疗艾滋病所取得的成效,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医学治疗该病产生了信任,主动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中药治疗。此外,经常有一些坦桑尼亚周边国家如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等国家的医务人员、卫生官员、患者或就艾滋病进行探讨或接受治疗,有的希望中国医生能到他们国家进行医疗活动。艾滋病门诊不仅是中坦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坦桑尼亚卫生部长接见了在坦工作的我国中医治疗艾滋病专家。
——引自:《中国中医药史通鉴》,北京
3.取得的成就
从1987年合作开始至2016年,总共派出8批70多位中医专家赴坦桑尼亚。建立了中坦协作组临床研究点,制订了研究计划和临床疗效标准,总结了大宗临床病例,并发现8例血清抗体阴转;开发出克艾可、中研1号、中研2号和艾通冲剂。中国中医专家组是非洲唯一的中国正规中医专业队伍。由于治疗艾滋病的需要,许多当地人向中国医生学会了煎汤药,嚼大药丸,冲服颗粒剂等。艾滋病患儿常对中国医生说“DAWATAMU”,其斯瓦西里语的意思是“中国药好”。当地人都知道中医专家组的医生是具备中国国家级水平的医生,所以经常上门询医问药,包括坦桑尼亚卫生部部长也请中医专家组帮助他们管理、规范在坦的私人中医药诊所和当地传统医药,推动了中医药在坦桑尼亚及非洲的传播。
第一批赴坦中医专家吕维柏教授对中药治疗艾滋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大量病例分析之后,坚信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的广阔前景。他参加了1989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传统医学与艾滋病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交流了用草药治疗研究艾滋病的情况(如紫花地丁、金银花、甘草甜素、栗树胺等的体外筛选与临床应用情况)。之后吕维柏教授分别参加了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6年、1998年召开的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艾滋病国际交流大会,并在大会上就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与多国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使国际提高了对中国传统医学在艾滋病防治优势的认可,推动了中医药在各国的传播。此外,多次接受国外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采访,如曾在国内接待过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电视台录像采访;英国路透社、美国之音记者两次进行过采访报道。通过新闻媒体扩大和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的了解。与此同时,吕维柏教授多次通过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这个对外交流的窗口,进行中医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有效地宣传了中医中药在治疗和预防艾滋病上的优势。
吕维柏教授在多年从事艾滋病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临床实验数据与病例。近年来,出版了《中医治疗艾滋病研究论文汇编》《艾滋病中西医防治学》《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法文版)》《艾滋病人的希望》《艾滋病临床病例图谱》等专著并且发表了数十篇专业论文,在国际上颇有影响。
1995年12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环球艾滋病基金会联合召开的北京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法国艾滋病权威蒙泰尼埃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这是中国在国内首次举办的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它开创了传统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先河,扩大了传统医学在非洲的影响。
2006年7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医院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京举行。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坦桑尼亚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副部长)希尔达·奥西·公德雅,坦桑尼亚驻华公使奥古斯汀·恩戈亚尼,坦桑尼亚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安东尼·贝兰根,坦桑尼亚国立卫生院助理院长罗西娜·利皮奥加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曹洪欣和希尔达分别代表本国在《关于继续开展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第七阶段合作备忘录》上签字。该合作项目是从1987年开始进行的,以3年为一个阶段,第七阶段中方将派遣专家携带相应药品赴坦桑尼亚,与坦方人员共同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及研究。第七阶段的合作期限自2006年7月18日至2009年7月18日止,为期3年。这一阶段合作除前述内容外,双方还商定在坦桑尼亚建立中坦传统医学中心,提供对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医疗服务。这一个阶段就是我前往非洲的时期。
——部分内容引自:《中国医药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