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建立了中药药性理论体系,建立了中药从产地、采收到加工炮制的临床用药原则,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本经》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指导,治病求本,明白告诫中医药人: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核心问题。《序录》全文755字,共12条经文,内容丰富,独创了中药三品分类法,尤其是对中药五气、五味的建立和阐述。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
《本经》三品分类法,是将药物分为上、中、下3类,并明确指出: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君、臣、佐、使本指国家官系等级层次,只有各个层次发挥各自作用,才能构成完整的有机国家社会。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十二脏腑之功能、地位及相互关联,不单是一个生理学、生命学和生物学问题,它涵盖了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透过生理现象映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而通过社会现象的研究反过来促进生理问题的认识,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医学模式。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天地就是养育人类的父母)……”天、地、人三者和谐相处,演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神农本草经·序录》将中药三品匹配成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与天地人相应进行不同的联系,是用中国古代哲学类比思想和整体观进行推论。《神农本草经》药物的分类方法与国家官系匹配,自然是上品药为君,中品药为臣,下品药为佐使。三品药与天地人相应的根本原因,实际上遵从了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的解释,“上品药养命,而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中品药养性,而人怀性情,故云应人;下品药主治病,而地体收杀,故云应地”。现代中医临床药学认为,君药的作用是针对病因的主证,又称之为主药;臣药的作用是辅助君药针对病因和主证,又称之为辅药;佐药是治疗兼证,抑制主、辅药不良反应,协助主、辅药发挥治疗作用;使药可引经、调和、矫味、发挥次要作用。诸药合用,共达安全、有效的最佳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看来,君、臣、佐、使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情况下可互为转换,所以古之中药上、中、下三品,不是上、中、下三等。古之先辈早有告诫:药无贵贱,能愈疾者皆为良药也。
★《神农本草经》临床药学八原则
1.阴干暴干,采治时月,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度的采收加工原则。
2.有毒宜制的炮制原则。
3.治热以寒药、治寒以热药的原则。
4.药物的七情和合,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配伍原则。
5.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6.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等,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剂型选择原则。
7.用药剂量,先起用量如高粱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的毒性药物之用量原则。
8.根据病情确定服药时间(时间药疗学)原则。
★《神农本草经》首次列出中医疾病谱
序录中列出了约40种主要疾病,反映了东汉时期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且准确总结出各种病证,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出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药物性味、有毒无毒、功能主治、加工炮制、制剂等。
中药生产知识
产地(道地药材)、采收、加工、炮制、制剂等。
临床用药原则
治则、配伍、组方、剂型选择等,以及毒性药物的用量和使用原则、服药时间(时辰药理学)。
中药临床药学的核心问题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本经》部分药物名称、品种和入药部位已发生了历史变迁,如桂枝、枳实、威灵仙、人参等。
第二,《本经》部分药物名称、品种和入药部位、临床性效未发生任何变迁,一直沿用至今,如当归、黄芪、柴胡等。但有些药物的特殊临床作用被当前中医药人所遗忘,如当归、玄参、地黄、柴胡等。
第三,《本经》部分药物的名称未发生变化,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效已发生变异,如续断、芍药、阿胶、陈皮、黄芪、黄精、玉竹等。
对上述三种情况,我们的临床医生,特别是高年资临床医生要重视,要精读《本经》,因为《本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伤寒杂病论》方证源于《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