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中医是如何认识痤疮的
中医称痤疮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古人常把当今的“痤疮”与“酒渣鼻”合并论述。
历代中医对痤疮均有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膏粱之人,内脏滞热。痤……皆肺气内郁所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及“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提出“肺风粉刺”,称“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破出粉刺或结屑”。古代医家认为面鼻属肺,痤疮是由肺胃蕴热,熏蒸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或肺热下移大肠,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反而上逆,阻于肌肤而成。由于痤疮大多发于颜面及上身,是损美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对生命无大妨碍,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活水平所限,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不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容貌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五官端正,皮肤光滑细腻也很重要,面部生有痤疮很影响美观。因此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
集众医家之观点,痤疮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肺经风热证、胃肠湿热证、痰瘀互结证、冲任失调证及阴虚火旺证。临床中,绝大多数患者并非患单纯一种痤疮,可能同时出现丘疹、囊肿和结节,并且会随着病情的发展相互转化。这说明本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非单一因素所致。虽然辨证分型多样,但从总体来看,痤疮的发生离不开热、郁和痰三方面。
(1)热:
分为风热和湿热。
风热:面鼻属肺,肺经风热熏蒸,邪壅肌肤而成痤疮。皮损以微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症性丘疹为主。表现为患处疼痛、发痒,咽干微咳,小便黄,舌质红。
湿热:长期饮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酿生湿浊,或汗出见湿,湿郁化热,或由于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导致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聚于毛孔则发为本病。皮损以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为主。表现为痤疮顶部变白,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
(2)郁:
分为血瘀和肝郁。
血瘀:痤疮日久不消,影响气血运行,瘀血阻滞。面部痤疮颜色潮红或暗红,皮损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主,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或有口苦、口干,大便秘结。
肝郁: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患者青春期相火旺盛,又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停滞中焦,肝胆疏泄异常,以致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冲任失调,肝火夹热上攻于胸背部与颜面,发为痤疮。皮损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为主。多见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同时伴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
(3)痰:
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或肝肾阴虚火旺,灼液为痰,痰凝肌肤而成痤疮。皮损以粉刺、脓疱、结节、囊肿为主,可伴粉瘤。痤疮结节坚硬,疼痛不甚,舌苔白腻。
面部痤疮皮损发生的部位与相应脏腑功能失调及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额、鼻旁、口周等部位发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而诱发或加剧,表现为“湿”性特点,面部油腻垢浊较重,病程相对较短且反复发作。这类患者常伴有大便不通,反映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大肠的转输等功能的失常对本病期一定作用作用。颊、颏等部位发病,往往见肝失疏泄、情志异常的症状,表现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或心肝火旺、烦躁易怒。伴月经不调的“经前痤疮”皮损主要分布在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