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相关论治心血管疾病: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医学是什么?近年来屡被攻击,罪名是不科学!甚至某名家学者,身为中医的疗效之受益者,却认为“中医能治好病,也不科学,因为说不出道理来!”他们所要求的道理就是西方医学理论,如不符合西方的理论,就不算有理论。这种思想迷惑了广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海外归来的学者,也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知与探索。中医学植根于五千年之中华文化,学术文献浩如烟海,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岂是道理讲不清?是不认识中医之理论故也。

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中医之巨著以“论”名篇,以“论”作书名者,比比皆是,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专论人的健康与长寿以及传宗接代问题;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论述顺从四时的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达到养生防病的实际效果;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即生命的活动与自然界是相通而不可分离的……整本《素问》81篇,几乎都以“论”名篇。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中医之辨证论治讲究时、地、人,充满唯物辩证的内涵。金元以后之名家巨著如《脾胃论》《瘟疫论》《温热论》以论名书者不可胜数,吴鞠通的名著《温病条辨》之辨也是论。浩如烟海之中医典籍,无法读完,怎么能说中医讲不出道理呢?我们需要对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进行分析与提高。

西医学是微观医学,有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是我国主流医学;中医学是宏观医学,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是我国的另一个主流医学,且为世界所无。基于中医是我国的另一个主流医学的认识,中医理论研究仍然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我们提倡学习毛泽东《矛盾论》与《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成为理论,理论解释现象又指导实践,实践为理论提升产生新的原动力,这就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提出来的,当时全国中医院校曾对“什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进行大辩论,结果大多数的认同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我认为阴阳、藏象、经络可以保留,而五行需要通过取舍去发展。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脏腑配五行这一抽象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从临证实践探讨五脏病证之间的关系,五脏相关就不是两脏联系这么简单的认识。中国文化根源是《易》,易者变也,疾病是动态变化的。在疾病发生传变的过程中,不仅是两两相关,而是三脏甚至多脏系统之间的相关,有一证与多脏相关,五行不能离开五脏,五脏又不能单独存在,而五脏相关能较好地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难题。所以近二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如此,例如冠心病的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

“十一五”期间我们进行五脏相关研究,有一些可喜的苗头,五脏相关论治心血管病就是其中之一。中医五脏相关研究具有理、法、方、药齐备的特点。理,理论学说即五脏相关;法,诊治法则(原则),如诊治冠心病可调脾护心,益气除痰活血。方药,通过实践发现一个方,如邓氏冠心方(胶囊)、养心胶囊、暖心胶囊等,继而又发现方中之重点药物。也回答了读者的疑问“五脏相关与五行学说有什么不同?”五行是古代哲学语言通用于各行业,容易为现代人误解,而五脏相关是中医专业术语,只适用于中医,此其一;五行有术数推演成分,而五脏相关强调实践优于临床诠释,此其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机械循环,而五脏相关有主次(层次)分明,此其三。我曾经说过,中医五脏的关系,不是依靠书斋里五行相生相克推导出来的关系,而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系,从五行到五脏相关,适应了现代科学观念和中医临床实践变革需要。

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这是它们的辩证关系。五脏相关是对传统五行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五脏相关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五行与五脏关系,成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种思维模式与说理方法,在实践中指导重大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疑难危重病如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抢救均取得良好疗效。21世纪,医学发展面临诸多新的考验,如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老年社会的到来,社会各阶层对医疗保健的不同需求。医学发展需要整体系统关联的观念,而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与研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将引领中医应用理论的研究走向学术前沿。我的学生吴焕林等诸君现编著《从五脏相关论治心血管疾病——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应用研究》,以五脏相关理论为统领之原则,分述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诊治,读后甚为欣喜,故乐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