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板块”实用模式

将治疗时常用的解剖部位分成八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成临床意义、体表定位、附着的软组织和治疗四个部分,把通用的以病为纲模式改变为以“板块”为纲模式,简约、明了、适用、不重复,有利于临床应用。

临床意义:是说以下的症状有可能与附着在这个板块的软组织损害有关。如果有关,就治疗损害的软组织;如果无关,则再在别的板块寻找。判断的依据是,有无软组织的压痛和异常改变,有则是,无则不是。例如眩晕,首先要切循附着在这个板块的软组织有无压痛和异常改变,有则治,无则在项部等板块寻找。

体表定位:属体表解剖学范畴。通过它确定部位,就能给下一步确定附着的软组织打下基础。例如,确定了枕外隆凸和颞骨乳突,就可以确定上项线及下项线,给下一步确定附着在上、下项线的软组织打下基础。

附着的软组织:是确定损害部位的前提,只有知道了软组织,就能进一步分析病理以及进行诊断和治疗。例如确定是附着在下项线上的头后大直肌,就能够考虑由它与头上、下斜肌组成的枕下三角压迫椎动脉的可能;进而检查这个附着点、C2棘突端部侧面的附着点以及肌腹有否压痛和异常改变,以确定病灶,给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是在上述前提下进行准确、安全、到位、适量和有效的治疗。例如在枕部治疗,就要针刃与后正中线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达软组织病灶层(不是在骨面),进行纵、横、十字切刺;在神经旁则进行纵行切刺,向神经方向横行摆动;如果是筋膜病变,就在上、下项线之间部分用钩拉刃针牵拉。必要时还要配合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枕骨板块
(一)临床意义

1.眩晕(属软组织损害性椎动脉供血不足范畴)。

2.头、面、耳、鼻、眼、咽、脑等的功能性症状。

3.头痛(属枕源性范畴)。

4.情绪、睡眠、精力等异常的精神状态低下。

5.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俗称“肩胛缝”)疼痛。

6.颈后及侧面部疼痛、不适及上颈段活动受限。

(二)体表定位
1.枕外隆突

从头顶最高点,沿后正中线向下触摸,至枕骨下方枕骨陷向前方处,在其后上方形成的骨突。

2.颞骨乳突

耳垂后的骨性凸起。

3.上项线

枕外隆突与颞骨乳突之间弧形向上的骨嵴。

4.下项线

上项线下方一横指左右,弧形近似的骨嵴。

5.枕大神经

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

6.枕小神经

颞骨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间的部分。

7.枕大神经筋膜出口

两个颞骨乳突下缘连线与斜方肌上部外缘线交点略偏外,与“天柱”接近。

8.枕后腱弓轴线

枕外隆凸与外耳孔下缘连线。

(三)附着的软组织
1.上项线(单侧由外向内)

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上部、项韧带。

2.下项线(单侧由外向内)

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3.上、下项线之间

头半棘肌、枕后腱弓。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针刃与后正中线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达软组织病灶层(不是在骨面),纵、横、十字切刺;在神经旁则纵行切刺,向神经方向横行摆动。筋膜病变,在上、下项线之间部分用钩刃针牵拉。

2.手法治疗

甲切法、分筋法、揉法、托下颌前屈镇定顿挫法。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二、项部板块
(一)临床意义

1.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2.眩晕及头、面、耳、鼻、眼、咽、脑等的功能性症状。

3.肩胛骨背面的疼痛及活动受限。

4.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5.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上肢神经及血管功能异常症状。

6.情绪、睡眠、精力等异常的精神状态低下。

(二)体表定位
1.斜方肌上部肌腹及外缘线

棘突旁显见的凸起肌肉及外侧边缘。

2.胸锁乳突肌肌腹及后缘线

头颈向对侧旋仰时,显见的凸起肌肉及后侧边缘。

3.C 1横突

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尖下方一横指水平线交点稍后,深层触到的骨突。

4.C 2棘突

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突(前、后动头时明显)。

5.关节突下缘

后正中线旁开一横指纵线,与棘突端部下缘水平线交点深层,仰卧时较易触及。

(三)附着的软组织
1.C 1横突

肩胛提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颈夹肌。

2.C 2棘突

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多裂肌、颈半棘肌。

3.棘突旁由浅入深:

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后关节囊—后关节突或椎板。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1)棘突:全颈从C7处前屈,浅层在项韧带,深层在棘突端部侧缘、上角、下角切刺。

(2)棘突旁:针体与体表垂直,浅层在筋膜切刺;中层在肌肉切刺、摆动;深层在关节囊切刺。

(3)横突:仰卧头旋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稍后指压定位,触到骨面,不超出骨面范围边缘切刺,不可上下切刺。

(4)筋膜病变,在斜方肌浅层筋膜处用钩刃针牵拉。

2.手法治疗
(1)按压阻滞:

枕下神经、枕大神经筋膜出口、枕小神经、副神经、颈丛皮神经等。

(2)按揉:

棘突、横突、棘突旁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注射疗法部位同此)。

(3)捏拿、夹挤:

颈后、颈侧和项部肌肉。

(4)牵拉:

向侧方牵拉前、中、后斜角肌;向侧前方牵拉斜方肌上部;向侧后方牵拉胸锁乳突肌,持续20~30秒。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三、背部板块
(一)临床意义

1.背痛及背痛涉及胁肋和胸部疼痛。

2.颈、腰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3.肩胛部疼痛及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4.肺、心、胰、肝、胆、脾、胃及相表里的脏腑内脏性牵涉痛。

(二)体表定位

1.T1棘突 后正中线上,头颈俯仰时不动的颈后高骨。

2.T2棘突下角 两个肩胛上角连线。

3.T3棘突下角 两个肩胛冈内侧端连线。

4.T7棘突下角 两个肩胛骨下角连线。

5.循第12肋骨向中线触摸,终点为T11棘突。

6.T1棘突平T1横突;T4棘突平T5横突;T8棘突平T9~T10横突间;T10~T12棘突下平下位椎横突,而中点平横突间。

(三)治疗
1.刃针治疗
(1)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进入皮肤后入三层(筋膜-竖脊肌-横突棘肌),即勿再垂直深入,提至皮下,向上、下或脊柱方向斜刺(注意:不要向脊柱外侧方向斜刺)。筋膜病变,用钩刃针牵拉。

(2)棘突:

先达端部切刺,继而上、下倾斜针体达端部下、上角,调转针刃切刺;再左右倾斜针体达端部侧缘行边缘切刺。

(3)神经筋膜出口:

在筋膜层切刺或钩拉。

2.手法治疗

(1)沿最长肌和髂肋肌肌腹行分筋、理筋法。

(2)拨或弹最长肌肌腹。

(3)坐位“提顿”法及胸椎“侧板”法。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四、肩胛部板块
(一)临床意义

1.肩胛骨背侧及边缘疼痛、不适。

2.颈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3.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4.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沉胀、不适等上肢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二)体表定位
1.上角

手摸对侧肩,或翻手摸背姿势显露的翘起高骨。

2.冈

沿肩峰向内下方触摸即可确定。

3.下角

翻手摸背姿势显露的翘起高骨。

4.喙突

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内,锁骨下一横指左右深层触到的骨突。屈肘、肩向后姿势显露清晰,易于触摸。

5.上切迹

肩胛冈上缘中、外1/3交点,上方一横指左右。骨-纤维管中有肩胛上神经通过。

6.冈切迹

肩峰与锁骨外端交界处凹陷中,内有肩胛上神经通过。

(三)附着的肌肉
1.上、下角

肩胛提肌(止点),大圆肌(起点)。

2.肩胛冈

上缘外部为斜方肌中部(止点),下缘外部为三角肌后部(起点)。

3.脊柱缘

上部为小菱形肌(止点),下部为大菱形肌(止点)。

4.腋缘

中部为小圆肌(起点),上部为肱三头肌长头(起点)。

5.冈上窝

冈上肌(起点)。

6.冈下窝

冈下肌(起点),小圆肌(起点)。

7.喙突

内侧为胸小肌(止点),外侧浅层为肱二头肌短头(起点),外侧中层为喙肱肌(起点),外侧深层为喙肱韧带。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1)背面:达骨面稍提起,切刺、摆动。

(2)边缘:沿骨缘行边缘切刺。

(3)筋膜病变,在背面用钩刃针牵拉。

2.手法治疗

痛点按揉、分筋、理筋、点穴。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五、腰部板块
(一)临床意义

1.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2.腰背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3.腰骶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4.腰臀部疼痛及髋部活动受限。

5.放射性痛、麻木、沉胀等下肢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6.消化、泌尿、生殖等腰段脊柱相关疾病。

7.腰源性腹痛。

(二)体表定位
1.髂后上棘

腰骶部背面软组织凹陷旁。

2.棘突

两个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上方依次是第5、4、3、2、1腰椎棘突。

3.横突

相邻棘突间与下椎横突相平;与后正中线距离:L1、5旁开3~4cm,L2、4旁开4~5cm,L3旁开5~6cm。

4.上关节突

上椎棘突端部上、下角连线中点水平线,后正中线旁开1.5cm处。

5.竖脊肌及外侧缘

棘突旁高起的肌束及外侧的边缘。

(三)附着的软组织
1.棘突

棘上韧带,腰背筋膜浅层,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

2.棘突间

棘间韧带、黄韧带。

3.横突

腰背筋膜中层,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横突间肌和韧带。

4.关节突

后关节囊。

5.棘突旁

逐层为腰背筋膜浅层-竖脊肌-横突棘肌-后关节囊。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1)棘突:在棘突端部及上、下角(棘上、棘间韧带移行部)切刺,在棘突端部侧缘边缘切刺(腰背筋膜浅层及横突棘肌附着点)。

(2)横突:在背面(骶棘肌经过)切刺、横行摆动;在外1/2上、下缘(横突间肌和韧带附着点)及尖部(腰方肌和腰背筋膜中层附着点)边缘切刺。

(3)关节突:达骨面稍提起纵、横、十字切刺。

(4)椎间孔:达横突尖背面提起,向外、上(或下)各倾斜45°深入,分别为上、下椎间孔外口。

(5)黄韧带:棘突间稍旁入针,刃稍斜向内刺入。

(6)筋膜病变,在骶棘肌浅层用钩刃针牵拉。

2.手法治疗

(1)疼痛点按揉、分筋、理筋。

(2)坐位三扳、坐位旋转扳、腰部侧扳。

(3)仰卧位屈髋(膝关节呈90°)。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六、臀部板块
(一)临床意义

1.臀部疼痛。

2.腰部及髋关节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3.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沉胀、不适等神经功能障碍。

4.同侧下肢寒冷感、无力、间歇性跛行、发绀等循环障碍。

5.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性症状。

(二)体表定位
1.梨状肌体表投影

尾骨尖与髂后上棘连线中、上和中、下1/3交点,分别与股骨大转子尖端上缘连线围成的三角形。

2.梨状肌上孔

上缘线中、内1/3交点处,有臀上神经、动脉、静脉穿出。

3.梨状肌下孔

下缘线中、内1/3交点处,有坐骨神经及并行的动脉、静脉,臀下神经、动脉、静脉,阴部神经、动脉、静脉穿出。

(三)体表定位
1.阔筋膜张肌轴线

髂结节(髂前上棘后方骨突)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连线。

2.臀中肌体表投影

梨状肌上缘以上、髂嵴以下、阔筋膜张肌以后,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的上缘和外面。

3.臀小肌体表投影

臀中肌外1/3的深面。

4.臀上皮神经

髂嵴中1/3部分稍靠后。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1)肌腹:避开神经、动脉、静脉,切刺和(或)摆动。

(2)股骨大转子尖端:阔筋膜张肌轴线中、下1/3交点入针,达骨面边缘切刺、摆动。

(3)臀上皮神经:一手按住神经,与神经方向一致纵行切刺、向神经方向横行摆动。

(4)梨状肌:外1/3的腱部:切刺;止点上缘:边缘切刺;止点外面:切刺和(或)摆动;中轴线后2/3段:切刺。

(5)筋膜病变,在肌腹浅层用钩刃针牵拉。

2.手法治疗

(1)疼痛点按压、分筋、理筋。

(2)仰卧位,髋关节内收、内旋位镇定。

(3)侧卧位,肩向后、臀向前,镇定,顿挫。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七、上肢板块
(一)临床意义

1.肩部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2.肘部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3.腕部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4.手及指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5.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

6.背部疼痛不适。

7.肩胛骨背面疼痛不适。

(二)体表标志
1.肱骨大、小结节

手指横置肩前外方,转动患侧上肢,觉指下有一筋(肱二头肌长头腱)移动,外侧为大结节、内侧为小结节。

2.肘后三角

肘后中央为尺骨鹰嘴,内、外侧分别为肱骨内、外上髁,三者伸肘时为直线、屈肘时为等腰三角形排列。

3.腕掌侧桡、尺凸起

第二和第五掌骨掌侧近端分别为桡、尺凸起。

(三)附着的软组织
1.肱骨大结节上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2.肱骨小结节

肩胛下肌。

3.肱骨小结节嵴

大圆肌,背阔肌。

4.肱骨外上髁

桡侧伸腕长、短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屈肌。

5.肱骨内上髁

旋前圆肌,桡、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

6.腕掌侧桡尺、凸起

腕掌侧横韧带。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1)附着点:纵、横切刺,必要时十字切刺。

(2)肌腹:有硬结及索条垂直切刺;无硬结及索条仅肌肉紧缩斜行切刺。

(3)筋膜:钩拉刃针钩拉。

(4)注意避开肱骨三角肌粗隆(“臂臑”)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肘管”中的尺神经,以及桡、尺、正中神经和并行的动、静脉的径路。

2.手法治疗

(1)疼痛点按压、分筋、理筋。

(2)点穴(合谷、阳溪、阳谷、内关、外关、曲池、极泉、少海、缺盆、天鼎等)。

(3)肩、肘、腕关节被动活动。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

八、下肢板块
(一)临床意义

1.髋关节疼痛不适和(或)活动受限。

2.膝关节疼痛不适和(或)活动受限。

3.踝关节疼痛不适和(或)活动受限。

4.足部疼痛不适。

5.下肢放射性疼痛不适和(或)麻木。

6.骨盆倾斜。

7.颈、胸、腰椎疼痛和(或)活动受限。

8.臀部疼痛不适。

(二)体表标志
1.股骨大转子最高点

髋关节外侧骨突。

2.股骨大转子尖端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上方,身体向同侧侧屈时容易触到。

3.髌骨

膝关节前方骨突。

4.膝眼

髌骨下方,髌韧带两侧凹陷。

5.股骨外上髁后面

腘窝外上方骨突。

6.“鹅足”

膝关节内下方,胫骨内侧近端。

(三)附着的软组织
1.股骨大转子

前有阔筋膜张肌腱膜、后有臀大肌腱膜、下有髂胫束通过。

2.股骨大转子尖端

上缘有梨状肌、内面有臀小肌、外面有臀中肌附着。

3.髌骨

上有股四头肌、下有髌韧带附着。

4.膝眼

深层为关节囊皱襞中的脂肪垫。

5.股骨内上髁后面

腘肌和跖肌附着。

6.“鹅足”

半腱、半膜、缝匠、股薄肌附着。

(四)治疗
1.刃针治疗

(1)附着点:纵、横切刺,必要时十字切刺。

(2)股骨大转子上缘:边缘切刺。

(3)“鹅足”:层面间扇形切刺或钩拉刃针钩拉。

(4)腰臀部损伤是继发性下肢疼痛不适的重要原因,治疗时应特别关注。

2.手法治疗

(1)疼痛点按压、分筋、理筋。

(2)点穴(太溪、昆仑、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环跳等)。

(3)髋、膝、踝关节被动活动。

(4)手法矫正骨盆、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解剖位置紊乱,恢复下肢正常力线是巩固疗效、避免复发的关键。

3.药物治疗

相应部位的外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