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禅
妊娠恶阻
王姓,年27岁,于1960年4月23日入院。妊娠将四月,恶阻甚剧,用西药效果不明显,于5月21日邀中医会诊。4日来连续呕吐,粒米未进,失水现象严重,西医给予输液输氧。诊得脉象细数无神,舌绛而干,口苦,从虚热型论治。处方:苏叶、川连、乌梅、霍石斛、生白芍、姜竹茹、桑寄生、川贝母、菟丝子、制香附、淡子芩、穞豆衣(2剂)。
呕吐已止,舌上稍起微苔,脉细数无神(每分钟80~120跳不等),证属元气大亏,前方加别直参、当归,去黄芩、穞豆衣。
昨日下午5时,手指抽筋如鸡爪风,今日四肢尚有颤动现象。幸精神较好,脉已正常,苔转微黄薄腻,胸臆不舒,时吐涎沫,原法参以息风。苏梗、藿梗、大腹皮、制香附、明天麻、钩藤、川连炒吴萸、穞豆衣、生白芍、桑寄生、阳春砂、姜竹茹。
呕吐已止,渐能安谷。清涎自涌,腹觉阵痛,脉虚细无神,苔白,当转从虚寒型论治。苏叶、姜汁炒川连、乌梅、淡干姜、苏梗、藿梗、当归身、制香附、炒白芍、炒杜仲、桑寄生、阳春砂、大腹皮。
恶阻,是妇女妊娠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在妊娠6周前后开始发病,3个月后逐渐好转停止呕吐;亦有个别患者延长至分娩前仍有剧烈恶心呕吐者。故恶阻虽为小恙,亦宜尽力研究,使妊娠反应可以减轻缩短。
关于妊娠恶阻的成因,先贤所论,颇不一致。如《千金方》说:“此由经血已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妇科要旨》说:“妊娠脾胃虚弱,夹气而痰涎内滞,致病恶阻。”《女科辑要》说:“精血养胎,无以摄纳肝阳,而肝阳易升;肝之经脉夹胃,肝阳过升,则饮食自不能下胃。”根据个人经验,主要是妇人平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一旦怀孕,精血凝聚以养胎元,肝失所养,肝阳上逆,上冲于胃,故心中烦闷而为呕吐。
妊娠恶阻的主要症状是呕吐,程度轻重不同。可以只有晨间呕逆,也可以进展到1日多次的呕吐。吐出物多为食物、胃液、胆汁,甚或如酱色的液体。严重的往往失水和消瘦;个别的可出现体温下降、视力减退,手指抽搐而致晕厥。
恶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虚寒、虚热两种类型。但是体质不同,病情随时有变,即使同一病体,症状亦能转化,治疗不能固定不变。一般恶阻,舌苔白、涌清涎,属于虚寒者为多。而呕吐不止,津液耗损,也可出现舌色纯红干燥,或纯绛干燥,或绛底黄苔、口苦口渴等虚热症状。也有呕吐止后,舌转润泽,或舌红转淡,出现白苔,口渴而不喜饮等虚寒症状。
《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1条及第6条,虽没有提出病名,显然是记述恶阻的具体症状和治疗方法,所以干姜人参半夏丸可以说是治疗恶阻的最早方药。从个人临床经验摸索出恶阻的治疗,当以健脾化痰,疏肝和胃,止呕安胎为主,基本方剂为:苏叶三分,川连四分,乌梅一个,砂仁、陈皮各一钱,淡子芩、苏梗、藿香梗各一钱半,炒白芍二钱,桑寄生、制香附、炒杜仲各三钱。方中的苏叶,辛温疏通,顺气独擅其长;川连性寒味苦,清热降逆,合苏叶为止呕吐的验方,加以乌梅的酸收,药量虽均只有数分,却符轻可去实之意,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用。安胎以杜仲、白芍、桑寄生、淡子芩为主,其中白芍、桑寄生养血柔肝,配杜仲补肾以培根蒂,黄芩清浮冲之火。其他如香附疏肝行气,配苏梗之顺气安胎,藿梗之疏畅气机,砂仁、陈皮之健脾化痰以和中理气,故能安胎止呕,效果较著。但病体和症状,如前所述,可有不同的变化,临床上仍需辨证施治,有所加减。如中土虚弱者,本方去黄芩加党参、炒白术;如吐久元气不足,脉来虚细无神,症势严重的,党参宜易别直参;如清涎时涌,加干姜或川椒、吴萸以温中散寒;如属虚热类型,酌减砂仁等温燥药味,适当增入金石斛、姜竹茹、焦山栀等品;阴虚者,加炒阿胶、菟丝子;风动头胀,可加钩藤、天麻、菊花等药。作者应用以上方药治疗一般妊娠恶阻,往往不出3剂而愈。
(1963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