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医患传播方法与技巧

传统临床诊治步骤为“开场—倾听—筛查—确认”,医者常用封闭型问题询问患者的病情。开始,建立疾病—症状假设,最后按照治疗方案,开具处方或进行其他治疗。这么做的主要问题是以医者为中心,先提出假设,然后用封闭型问题进行询问,再用生物医学技术得出的病理学证据进行验证,存在先入为主和过于自信的问题。新型的诊疗程序则是“共情—担忧—期望—情感和思想—对生活的影响—作出判断—讨论计划—既往史—用药及过敏史—家族史—个人及社会史—循证医学—共同决策—治疗”。

一、建立关系技巧
1.语言技巧

包括适当的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角色,询问患者姓名,表示关注和尊重。对于初诊患者,可以说:“您哪里不舒服?”“您看起来不太舒服,我能帮您吗?”对于复诊患者,可以说:“上次就诊后,有好转吗?”

2.非语言技巧

包括目光、表情、姿势位置、举动、坐姿、声音、必要的记录以及提取患者的非语言线索。

3.建立和谐的氛围

具体措施包括理解患者来诊的理由;表现出对患者的接纳、共情、支持和鼓励;在思考、交谈中保持机敏等。

4.让患者参与

包括鼓励患者对诊疗过程的全面参与;提出可供患者选择的参考性意见;解释检查项目的必要性等。

5.接纳

包括对患者的话无评判性地接受;承认并允许患者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是错误或不合理的看法和态度;强调和重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

6.集中注意力

在诊疗过程中保持全神贯注,始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患者对病情的叙述、病情的诊查和治疗的措施上,应注意,在接诊新的患者时,注意力应立即从上一接诊患者转移过来。

二、倾听的技巧

调查表明,在接诊过程中,患者平均陈述18秒后即被医生打断。倾听是指认真接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作出反应的过程。能够认真地听取对方的谈话,除了能够得出有用的信息外,还能够显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当对方处于弱势、较低地位或有求于自己时,自己常不能给予对方以足够的重视和耐心,错过重要信息,而且让对方得不到尊重感,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的好处包括:①获取对方的友谊和信任;②激发对方谈话的欲望;③获取重要信息;④寻找说服对方的线索和机会。

一般来说,以下动作和姿势能显示对对方的倾听:①身体自然放松,微微前倾;②目光接触,自然地看着对方,但不紧盯或长时间直视;③颔首、微笑、蹙眉等鼓励或配合的动作;④表情放松,严肃,并随时根据对方谈话内容和情绪进行调整;⑤运用类语言,如“嗯”“啊”“嘿”“噢”等,表示赞同、吃惊等,用简短的词语表示同意,如“对”“是这样”“晓得”“是啊”等;⑥必要的重复,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简短的总结,如“你的意思是……”“能不能这样理解……”“让我们总结一下……”

如果对方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而你又确实没有时间倾听(除非你有足够的耐心),就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打断和岔开话题的机会和方法。主要方法有:①向对方表示感谢,如“谢谢你所说的”“谢谢你提供的重要信息”;②引出其他话题,如“你说的很重要,但我们可不可以讨论一下……”“刚才你提到……让我们分析一下”;③对谈话者表现出感兴趣,显示出希望得到其他信息。

三、提问的技巧

适当的提问是获取重要信息的基本方式,提问的原则包括:①适当多用开放式问题,鼓励患者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故事;②减少封闭式提问,以免给患者以生硬感;③留出足够的时间倾听和思考;④从病情、社会、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整体角度讨论患者的疾病;⑤避免先入为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四、人体语言技巧

病情和症状常会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和愤怒的情绪。在门诊中,他们除了听取医生关于诊疗的建议,特别注意观察医生说话的声调、表情、眼神、坐姿等人体语言,并根据医生的这些人体语言来判断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稳重优雅的气质、诚恳严肃的表情、富有磁性的语音语调、充满自信的动作等人体语言,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舒缓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五、传播材料使用技巧

使用图文并茂的传播材料,会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效率,特别是在患者有口音、听不懂普通话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浅显易懂的效果。制作或选择传播材料的原则包括:①在制作或选择传播材料时,应有患者代表参加;②制作传播材料前对患者进行信息需求评估,以保证其针对性;③任何材料都要做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④应适合传播对象的文化特点,包括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偏好等;⑤传播材料中的讯息应准确无误、客观,并明确列出证据或出处;⑥语言应避免夸张、不进行保护性承诺,不使用祈使句;⑦应避免出现大量医学术语、缩略语、大段的文字描述和模棱两可的说法;⑧图文并茂,图表是跨越不同文化人群的通用语言;⑨问答式、副标题和项目符号等有助于内容分类和罗列;⑩标明制作日期;注明联系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发送;内容及时更新。

六、告知的技巧

临床告知是把患者所患疾病的情况向患者进行通知的过程,在告知时要讲究艺术、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充分告知不仅包含告知的内容,还应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理解和医疗风险。为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应履行告知义务。一般来说,告知的内容包括:

1.对辅助检查的目的、适应证、临床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检查的费用等。有创检查还应该填写知情同意书,获得患者的同意。

2.罹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的诊断。如腹痛患者经B超检查提示为胆结石,但医生不能就此下肯定的结论,应出具“腹痛待查”或“胆结石?”的诊断为妥,避免出现剖腹探查与辅助检查诊断不符的问题。

3.疾病治疗应选择国家制定的疾病诊治指南、原则、建议或国家权威教科书推荐的诊疗方案。如果采用探索性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将疗法的利弊充分告知患者并取得同意。

4.手术告知还须包括对手术风险、扩大手术范围、改变手术方式及其他情况。在手术风险的告知中,应重视患者的特殊体质、疾病的特殊性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例如,对接受骨科大型手术的患者,应充分告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扩大手术范围,术中改变术式,进行“探查性手术”,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对于患者胎盘、婴儿尸体及胆囊切除的结石等身体其他附属物的处理,也应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5.医生对患者病情与疾病的转归情况应充分告知。在临床活动中,患者及家属最关心的是疾病的预后,他们不仅常向医生提这样的问题,还希望得到满意的回答。

七、显示职业素养的技巧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医务人员的权威性、患者的信任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常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包括适宜的发型、得体的着装、自信而稳健的站立和步行、端庄的坐姿、冷静的谈话方式、偶尔使用的医学术语、稳定的情绪、较强的时间观念等。

八、其他技巧

在医患互动中,医务人员还应掌握观察、提问、打断、总结与归纳、平息患者怒气、安抚悲伤的患者、让沉默的患者说话、承诺保护患者隐私等多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