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医师临床工作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便血

凡血液从肛门排出都称为便血。便血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的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多种肛门直肠疾病会出现便血,应根据发病年龄、便血的方式、多少、颜色及伴否疼痛等症状综合分析确定属于哪种疾病。便血按出血部位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也就是说,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的可能性居多。如果血色紫红,混有黏液,或呈咖啡色黏稠的浆糊状,并伴有恶臭,应考虑肠道肿瘤,特别是直肠癌的可能。如便血呈鲜红色,且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的,出血部位大多在肛门或距肛门不远的部位,故一般肛肠病的便血属下消化道出血,多呈鲜血便。但这些特征和结论并非绝对,例如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由于血液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短,血色也可以呈鲜红色,所以具体情况要认真鉴别。

成年人出现黏液状血便,并伴下腹部痛疼、便频等症状,一般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

儿童出现便血,多由直肠息肉引起。一般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如果儿童出现阵发性腹疼,右下腹部可摸到肿块,血便呈果酱状,应高度警惕小儿肠套叠,应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便血发生的量非常小,以至用肉眼根本无法察觉,但它却经常是恶性病的早期表现。如微量及少量的便血,经常是早期结肠癌的重要表现,如能尽早发现,便可抓住根治的时机。临床上一般以大便隐血试验来检查粪便中混有的少量血液。一旦患者发现自己有便血症状时,当务之急是尽早去医院查明原因,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治疗。

引起便血的肛肠病中,一般按病变部位区分为两大类。

一、肛门疾病

肛门疾病是引起便血最常见的原因。如痔疮、肛裂,便血呈鲜红色,常挂于干硬大便的一侧。痔疮出血,常常是在排便用力努挣时,有小肿块由肛门内向外凸出,并有滴状或喷射状鲜血排出,出血量可大可小,内痔出血一般无痛。肛裂引起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引起的便血一般为便后滴血,严重者亦可喷血,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

若滴血且血色深红者,可有肛管乳头瘤并发感染、肛管息肉、肛管溃疡等。

二、直肠疾病

1.直肠息肉

息肉是直肠的良性肿瘤,一般无症状,但有时也会有大便带血,出血较多时出血呈喷射状。息肉距肛门很近者有时会脱出肛门之外。

2.肛管直肠癌

持续便血,伴下坠感,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同时短期内体重有明显下降,要高度警惕直肠癌的可能,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3.结肠疾病

结肠同直肠一样,也可有结肠息肉与癌症的发生,若便和血混杂而血色晦暗的,病变多在乙状结肠以上的大肠部位,如大肠类癌、大肠癌、大肠黑色素瘤等。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便血,此类大肠炎性疾病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若为黏液血便多为放射性肠病。此外,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如肠伤寒、肠结核、肠套叠等,也会有便血的症状发生。

4.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机制紊乱、胶原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如鼠疫、斑疹伤寒等,都会出现便血。但在这些疾病中,便血仅仅是全身出血的一部分,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需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便血是一种非正常现象。出现便血时有多种患病可能,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新出现便血,更是要高度怀疑肠道肿瘤,需要借助肠镜病理检查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