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PET/MR操作规范和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MRI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对人体组织细胞中的原子核进行成像,最常用的是氢原子,在外加磁场的环境中,通过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实现氢原子核的共振完成激发和接收信号,再通过后处理获得图像。MRI能够提供多序列、多参数、多时相、高分辨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图像,对于神经系统、腹部、盆腔和骨关节等疾病均具有重要价值。

一、MRI设备的构成

磁共振成像系统按照结构分为开放式和非开放式,按照磁场强度分为低场(场强<0.5T)、中场(0.5T≤场强<1.0T)和高场(场强≥1.0T)磁共振。MRI系统主要由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外周辅助设备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等硬件组成。

1.磁体

常用的磁体种类包括稀土材料的低场强永磁磁体,铌镍合金线圈在液氦中形成超导状态而产生的恒定高场磁场(1.5T、3T等)。

2.梯度系统:

包括x/y/z三组梯度线圈和相应的放大器等电子元器件,超导磁场源于通电螺线管,使用右手法则可以判定磁场方向。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梯度系统通过电流变化而产生磁场变化,并不断振荡传播。

3.射频系统

包括射频发射/接收线圈和相应的放大器等电子元器件。射频接收线圈感受到的磁场变化将切割线圈形成电流,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得到MRI信号。MRI最大的射频发生和接收线圈是体线圈,此外,正交线圈也具有发射和接收功能,表面线圈只能接收信号。临床常规使用的体表线圈有头颈线圈、胸腹部表面线圈、乳腺线圈、柔线圈等(图 1-2-1)。

4.计算机控制和图像重建系统

MRI计算机控制系统协调梯度、射频和信号接收之间的有序工作,图像重建和处理工作站将信号进行处理和显示,以满足临床需要。

图1-2-1 MRI体表线圈
A. 头颈线圈;B. 胸腹部表面线圈;C. 乳腺线圈;D. 柔线圈

5.外周辅助设备

包括电源、水冷系统、空调、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胶片打印机等。主电源柜用于对各个子系统分配电源,水冷系统确保系统在恒温下工作。

二、MRI成像原理

1.磁共振现象

人体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简称“氢核”),氢核具有较高的磁化率,能够产生较强的磁共振信号。人体内的水分子按照状态分为自由水和与其他大分子结合的结合水,MRI信号主要来源于自由水。每个氢核都有自旋运动,在自然状态下,自旋磁矩杂乱无章,因此不具有磁性。但将氢核置于外磁场B0时,由基态能级E 0分裂为高能级E2和低能级E1,正反方向排列的氢核形成净磁化矢量,与B0方向相同。氢核如同陀螺一般,绕着主磁场旋转,这就是进动,其频率称为拉莫尔频率,进动频率取决于磁场强度,即ω=γB0,向磁矩施加符合拉莫尔频率的射频能量,氢核会吸收脉冲能量,使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核跃迁至高能级,从而发生核磁共振,使宏观磁化矢量发生偏转,射频脉冲能量越大,偏转角度越大。

2.弛豫和对比度

氢原子核受到射频激发吸收能量后,宏观磁化矢量发生偏转,当射频脉冲关闭以后,氢核将重新沿着外磁场方向排列,释放出能量,恢复至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1)T1弛豫与T1对比度:

射频脉冲传递能量激发氢核,恢复至稳态或者低能级状态需要把能量传递给外界环境—周围的晶格,然后纵向磁化矢量(Mz)恢复至主磁场方向(z轴)最大值。关闭90°射频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至最大值63%所需要的时间为T1弛豫时间(图1-2-2),其弛豫函数为Mz=Mo(1-e-t/T1)。T1值越短,纵向磁化矢量弛豫越快,Mz的大小与图像明暗对比有关,通过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可以将不同T1值的组织区别开,形成T1对比图像。

(2)T2弛豫与T2对比度:

T2弛豫为横向弛豫,相邻原子核在无规则的运动过程中,发生能量交换,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弛豫。能量传递给周围晶格形成T1弛豫的同时,也在质子群内部传递,在xy平面上表现为横向磁化矢量逐渐衰减至零,或者称为失相位,原因是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和外磁场的不均匀性。关闭90°射频脉冲后,横向磁化矢量衰减至最大值37%所需要的时间为T2弛豫时间(图1-2-3),其弛豫函数为Mxy=Mxyoe-t/T2。不同组织失相位的快慢不同,其差异形成T2对比。

图1-2-2 T1弛豫时间
图1-2-3 T2弛豫时间

(3)质子密度与质子密度对比度:

氢质子的密度影响纵向磁化矢量最大值M0,当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3T1时,纵向磁化矢量恢复约95%,可以去除T1影响,获得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对比成像,因此,通常TR为3至5倍T1时间得到最大质子密度对比。

(4)图像加权:

由于90°脉冲关闭后,横向弛豫和纵向弛豫同时发生,所以很难获得单纯的T1对比或者T2对比图像,图像的对比度往往同时既有T1又有T2,还有质子密度的影响,只有获得某种加权的图像,才能使其他对比度的影响降至最低。T1加权像(T1 weighted-imaging,T1WI),使用短TR(<500ms)形成T1对比,短TE(<25ms)减少T2对比;T2加权像(T2 weighted-imaging,T2WI),使用长TR(1500~2500ms)使纵向磁化矢量尽可能恢复至M0,长TE(>90ms)进一步降低T1对比;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imaging,PDWI),使用长 TR(1500~2500ms)降低 T1 影响,短 TE(<25ms)降低 T2影响。

3.图像重建和信号处理

射频脉冲激发氢核后,就开始图像采集,此时需要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梯度磁场主要作用:一是通过改变局部磁场强度影响进动频率,变化幅度约为几百到几千Hz,主要进行2D图像选层和层面内空间位置编码;二是影响相位变化,作用持续至梯度磁场关闭以后,主要进行3D图像选层和层面内空间位置编码。对MRI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后,需要数字化采样把模拟信号转换为计算机的数字信号。

(1)层面选择:

以2D序列为例,垂直于成像平面施加线性梯度场,将在同一方向引起氢核共振频率的线性改变;同时施加与成像平面内共振频率一致的射频脉冲实现层面选择。梯度磁场导致层面间中心频率差异,每个层面内频率范围取决于层厚和梯度场强。

(2)空间定位:

利用相位编码(y方向)和频率编码(x方向)梯度进行空间定位,梯度关闭后,氢核将恢复至原来的共振频率,而相位差异被保留,通常垂直于频率方向,在频率编码梯度之前施加。

4.傅里叶变换和K空间

磁共振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傅里叶变换填充至K空间,K空间是采集、存储和处理复杂数据的数学平台。K空间每个点与图像的每个像素并不一一对应,它包含了所有像素的信息。K空间中心的相位及频率梯度场强最小,失相位效应最小,获得的回波信号幅度最大,决定图像的对比度;周围梯度场强增大,体素相位差最大,提供空间细节,决定图像的锐利度。常见的K空间填充方式包括顺序填充,如自旋回波(spin echo,SE)、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序列等;迂回填充,如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螺旋填充,如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

三、MRI成像序列

MRI成像序列是指射频脉冲、梯度和信号采集等按照不同时序设置的参数组合进行工作,从而获得需要的图像,不同脉冲序列适合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生理的成像,常用的脉冲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反转恢复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平面回波序列等[7-9]。不同厂家序列的名称不同,见表1-2-1。

表1-2-1 常用MRI成像序列不同厂家名称
续表

1.MRI脉冲序列的基本参数

一个脉冲序列有许多变量,统称为序列成像参数,选择不同成像参数得到不同类型图像。序列的主要成像参数包括:①TR:指脉冲序列一个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即从第一个射频激发脉冲至下一周期同一脉冲的时间间隔。TR延长,图像信噪比提高,允许扫描层数增多,T2权重增加,T1权重减少,检查时间延长;反之TR降低,信噪比降低,允许扫描层数减少,T2权重减少,T1权重增加,检查时间缩短。②回波时间(echo time,TE):指射频激发脉冲与产生回波之间的间隔时间。TE与信号强度呈反比,TE延长,信噪比降低,T1权重减少;TE缩短,信噪比增加,T1权重增加。③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TI):指反转恢复类脉冲序列中,180°反转射频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④翻转角(flip angle):射频脉冲激发下质子磁化矢量方向发生偏转,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角或激发角。常用翻转角有90°和180°,相应的射频脉冲分别被称为90°和180°脉冲,快速成像序列采用小角度激励技术,其翻转角<90°。⑤信号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s,NEX):又称信号采集次数(number of acquisitions,NA),指每一个相位编码步级采集信号的重复次数,NEX增大,图像信噪比增加,图像伪影减少,但扫描时间延长。⑥视野(field of view,FOV):由图像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距离决定,最小FOV与梯度场强的峰值和梯度间期有关。⑦矩阵(matrix):指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方向采集的像素数目,矩阵=频率编码次数×相位编码次数,如频率编码次数为256,相位编码次数为192,则矩阵为256×192。⑧带宽(bandwith,BW):指接收信号的频率范围,即读出梯度采样频率的范围,采用低频率编码梯度和延长读出间期可获得窄带宽。

2.自旋回波序列

SE序列是MRI成像最基础的序列。标准SE序列由一个90°射频激发脉冲与一个180°聚焦脉冲组成,90°射频激发脉冲至产生回波需要的时间为TE,相邻两个90°射频激发脉冲之间的时间为TR。90°射频激发脉冲将纵向磁化矢量(Mz)完全翻转至横向磁化矢量(Mxy),此时撤去激发脉冲后,氢质子开始自旋失相位,在TE/2时间施加180°聚焦脉冲,再经过TE/2,失相位横向磁化矢量重聚产生回波信号。SE序列优点为能够获取特定对比的图像,包括T1、T2及PD加权成像,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为缩短扫描时间,提高成像速度,在SE序列基础上发展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FSE),在一个90°射频激发脉冲后利用多个(>2个)180°聚焦脉冲产生多个自旋回波,自旋回波的数目为FSE序列的回波链长度。在其他成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回波链越长,采集时间将按比例缩短,假设回波链=N,FSE序列的采集时间是SE序列的1/N,因此FSE序列在临床广泛应用。

3.反转恢复序列

反转恢复序列(inversion recovery,IR)可以提高组织T1对比度,抑制某些组织的信号来改变对比度。通常在SE序列的基础上,90°射频激发脉冲以前施加额外的180°翻转恢复脉冲,将纵向磁化矢量完全翻转至反方向,然后从反方向最大值开始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TI,再施加90°射频激发脉冲进行SE序列成像。常见的IR序列包括提高T1对比度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抑制脂肪信号的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抑制自由水的T2 FLAIR等。

4.梯度回波序列

GRE是在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信号产生后施加一定的梯度场,失相位梯度使FID信号衰减至零,然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聚相位梯度场产生梯度回波GRE。GRE序列与SE序列相比,只使用1个射频脉冲,TE比SE序列短,成像速度更快;使用小翻转角时,TR时间更短,可以进行快速扫描,所以很多快速成像技术和血管成像技术等都是GRE序列。另外,GRE序列没有180°聚相位脉冲,不能消除磁场不均匀性带来的相位漂移或化学位移,图像对比度受T2*的影响,所以磁敏感伪影和化学位移伪影比较明显。

5.平面回波序列

EPI实际上并不是独立的序列,而是使用梯度线圈连续正反切换的方式采集信号,信号的产生或者对比度仍然依赖于基础序列。由于连续切换梯度,K空间填充采用连续迂回填充,每次射频结束后可采集完一个层面所有数据,因此扫描速度快,但对于磁场不均匀性非常敏感。

四、MRI性能指标与质量控制

MRI性能指标对于评价MRI整体性能很重要,而MRI设备质量控制是整体性能和临床诊断的保障。

1.MRI性能指标

常用性能指标包括主磁场强度、主磁场均匀性、主磁场稳定性、梯度场强、梯度切换率、射频系统功率、接收线圈的单元数等,体现在图像质量上就是共振频率、图像信噪比、图像均匀度、空间线性、空间分辨率、最小层厚等。

2.MRI质量控制

国际一些学术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先后对MRI设备的性能参数、性能测试、验收测试和安全提出标准。如1988年NEMA发布MRI参数的测试方法与标准;1990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发布磁共振成像质量保证和体模的1号报告;1992年AAPM发布磁共振成像系统验收测试的6号报告;2015年AAPM发布关于MRI并行采集技术的应用和质量控制的118号报告。MRI常规性能参数包括均匀度、信噪比、线性、空间分辨率、伪影、弛豫时间T1和T2的测量等,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协助提供了统一的检测模型。MRI质量控制分为每日、每月和每季度,每日包括磁场均匀度、分辨率、空间线性测量,每月测试增加图像伪影分析,每季度测试包括了信噪比等的测试。这些测试对于确保MRI系统性能稳定、及时发现问题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