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糖尿病

【指导规范】

1.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对于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包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耐量试验。

2.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应当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减轻7%;同时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运动(如步行)150分钟。

3.糖尿病控制目标应做到控制目标个体化,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6.5%;对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合并症或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建议HbA1c目标<8.0%。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应采取包括改进生活方式、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首先应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疗法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起始药物治疗首选二甲双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无效者,应联合二线降糖药物,即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如果药物最大耐受剂量治疗3个月仍不能达到或维持HbA1c目标值,应加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

5.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应该<140/90mmHg,治疗方案应优先使用一种ACEI或ARB类降压药。

6.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糖尿病合并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5.6mmol/L)患者应使用贝特类药物。不推荐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卒中。

【证据】

1.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为9.7%(男性为10.2%,女性为9.0%)。以此推算,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患者约4310万,城市患者约4930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更低,且不同年龄段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均有增加;我国的大庆糖尿病队列通过23年随访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其中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降压、抗凝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几率。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公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该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2-2、表2-3),并提出了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标准(表 2-4)。

表2-2 糖尿病诊断标准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或糖耐量异常。
表2-3 糖代谢状态异常
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表2-4 成年人糖尿病危险因素
注:>18岁的个体,具有以上任何一个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3.一项关于糖尿病筛查起始年龄和频率的成本—效益分析指出,普通人群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在30~45岁之间开始,若未发现糖尿病建议其每3~5年复筛。较普通人群,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升高;随着个体具有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发病年龄降低,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及早进行筛查。HbA1c检测和糖耐量试验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在筛查中有重要意义。

4.Funagata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均提示,IGT患者卒中风险明显增加。并且有研究显示,IGT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5.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时应当个体化,考虑的因素有糖尿病持续时间、预期寿命、病情严重程度、脑血管病或者微血管事件、低血糖意识障碍和患者的诉求等。有研究表明,非空腹血糖控制达标(<10mmol/L)比空腹血糖控制达标对降低HbA1c更重要。

NDR研究显示,相对于较高的HbA1c控制目标,HbA1c<7%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风险降低。UKPDS研究显示,强化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7.0%vs.7.9%,P<0.0001),强化治疗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卒中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DVANCE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血糖控制组比较,强化血糖控制组(HbA1c<6.5%)微血管事件(如肾病、视网膜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是大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率并无明显降低。VDTA的亚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病程较长、既往合并严重低血糖病史或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强化降糖治疗的风险大于获益,建议其采取宽松的HbA1c目标(<8%)。

6.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研究表明,完善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1型糖尿病人群HbA1c下降0.3%~1.0%,2型糖尿病人群下降0.5~2.0%。

对早期及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一线药物。UKPDS研究提示,与饮食控制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2%、42%、36%;在血糖控制程度相似的情况下,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病率的效果更为显著。

一项关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药不能控制血糖时,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另外一种非胰岛素类降糖药均可使HbA1c降低0.9~1.1%。

7.强化降压(SBP<130mmHg)可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HOPE研究表明,ACEI类降压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33%;LIFE研究显示,ARB类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21%。

8.HPS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24%。CARDS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10mg/d能够使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发病风险降低48%。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贝特类药物治疗与卒中风险降低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及卒中患者中可以降低致死性卒中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在他汀的基础上联合一种贝特类降脂药,并不能使卒中发生率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