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痛
案1:真心痛(冠心病)
刘某,女,58岁。左心前区胀闷多年,且每年心绞痛发作几次,甚则昏厥,不省人事,每次发病约30分钟乃苏,经株洲市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曾常服中西药物,效果不显。1973年4月7日转来我院治疗,因当天起早乘车,旅途劳累,疲倦,来诊时正值中午,患者又出现心绞痛,昏厥,余当即以白胶香作纸捻烧燃,熏鼻以开心脑,稍歇即苏。苏醒后述左胸痛闷胀,牵引肩背,症见精神疲乏,食纳差,脉结代而数,舌苔薄白,治以宣通心痹,活血化瘀,行气化痰。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药用:瓜蒌、薤白各15g,法半夏9g,丹参12g,檀香、砂仁各6g,煅牡蛎15g,乳香9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服。4剂后上述症状渐有好转,6剂后胸背闷胀渐退,心痛缓解,继以归脾养心丸合丹参饮以善其后。
按: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的“心痛”、“胸痹”等范畴。《灵枢·厥病》认为此病发作“痛如以锥针刺其心”。本案病久血瘀,阴邪聚结,痹而不宣,以致心脉痹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中瓜蒌、薤白、檀香、砂仁以宽胸行气;丹参、乳香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达到气行血活而心痛缓解之目的,此为急则治其标。而归脾养心丸则为缓则治其本而设。白胶香作纸捻烧燃熏鼻,为救治昏厥之一法。(言庚孚)
案2:真心痛(冠心病)
郑某,女,52岁。素来常因小惊而作心慌心悸。1983年6月因其子遇难,始则惊恐,继作悲伤,心悸怔忡,彻夜难眠,精神恍惚,烦乱不安,呵欠频作,自汗出、手足心热,记忆力减退,食欲亦减。3年来在当地诊为冠心病,多次心电图检查提示:阵发性期前收缩,ST段轻度改变,不定型心室内阻滞。经治病无缓解,于1986年8月12日求治于余。刻诊:诸症同前,脉虚弦而细,舌淡苔白。证属心气不敛,心神不宁,治当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处方:生地15g,酸枣仁12g,远志6g,甘草10g,浮小麦20g,大枣6枚,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1周后,患者心悸减轻,且渐可平卧。续服原方半个月后,汗出和手足心热症除,心定神安。效不更方,仍守原方继服1个月,自觉神清心畅,已可平卧熟睡。心电图检查正常。嘱仍以甘麦大枣汤加生地、枣仁、远志内服,隔天1剂,连服1个月,斯疾痊愈。
按:
本案平常心虚胆怯,突受惊恐,以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渐至小有惊动则心悸不已。此正与《医宗金鉴》中“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不宁;悸自内畅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之旨相符,是为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治之既要镇静安神,又要养血补虚,如是心有所养,神有所舍,故能奏效。(任天戈)
案3:真心痛(冠心病)
罗某,男,66岁。2个月前夜间捕鱼回家途中与人争吵后,心悸怔忡不安,心胸阵阵绞痛难忍,胸部压迫感,痛引肩背,颈后僵硬,呼吸急促,冷汗淋漓,颜面苍白,嘴唇发绀,肢冷萎软。患者有“心悸”病史,且发作无规律,夜间亦常作,每次约5~6分钟自行缓解。经多次检查,诊为冠心病。曾服中西药治疗,症无改善,求治于余。刻诊:适逢胸痛发作,呈阵发性绞痛,彻背难忍,冷汗淋漓,精神疲惫不堪,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嘴唇发绀。舌质紫暗,其缘有多处紫蓝色斑点,脉涩而结。证系瘀血内阻,心阳被遏;治宜温通心阳,理气行滞,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合瓜蒌桂枝汤加减。处方:蒲黄10g,五灵脂12g,瓜蒌15g,桂枝10g,丹参20g,红参5g,炮附子6g,水蛭8条(焙末,分2次吞服)。服药3剂后,心绞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心悸、怔忡亦减轻。患者信心大增,仍以原方连服5剂,心悸与胸痛大为减轻,服药期间仅发作2次。药证合拍,守方再进15剂,诸症基本消除。尔后嘱服归脾丸调养,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
本案属中医学“真心痛”范畴。由于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诚如《素问·痹论》所载:“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脉痹阻,血瘀气滞,心失所养,心阳阻遏,故作斯疾。治宜通阳、益气、化瘀,方药非力专效宏难以取效。方中桂枝合瓜蒌温通心阳;炮附子伍红参温脏寒、扶心气;失笑散得丹参、水蛭之力,通痹祛瘀之功尤强,可谓相得益彰,如是痹通、瘀化、阳复,诸症乃瘥。(任天戈)
案4:真心痛(冠心病)
李某,女,43岁。因心慌、胸闷1年余,阵发性心前区绞痛7个月入院。患者经某市级医院心电图检查示:T波倒置,ST段下移。诊为冠心病。经服西药和活血祛瘀中成药治疗无效,痛时口含硝酸甘油片可暂时缓解。近来病情呈渐进性加剧,故遂延业师陈贤彬诊治,症见表情抑郁,左胸闷痛,心慌,纳呆,食后腹胀,神疲乏力,舌质瘀紫,苔微黄而滑腻,脉弦滑。证属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不宣之胸痹。治宜理气解郁,涤痰活络,通痹止痛。方拟越鞠丸加味:香附12g,苍术10g,川芎12g,神曲12g,栀子10g,灵脂20g,生蒲黄20g,山楂60g。每天1剂,水煎服。10剂后患者心绞痛、胸闷、短气等症状自觉减轻大半。守原方15剂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但气虚未复,继原方加黄芪20g,服药1个月余,心电图检查示基本正常。出院后追访3个月,患者能正常工作。
按:
冠心病主要以心慌、短气、胸痛(心绞痛)、舌暗(淡)紫斑、脉弦细涩等为特征。中医学认为,七情内伤,恣食膏粱厚味,均可导致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进而心阳受郁,发为心绞痛。王安道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郑守谦云:“郁非一病之专名,乃万病之所由起也。”朱丹溪遵“木郁达之”之旨,从气郁引申其义,创立了“六郁”学说。本案郁怒难消,思虑不解,气失疏泄,因而横逆。予总解诸郁之越鞠丸治之,疗效明显。方中香附开气郁;川芎行血郁;苍术除湿郁,湿化则痰除,痰除则胸闷得解;栀子清火郁;神曲消食郁;山楂消食积以活血,兼降血脂;合失笑散之蒲黄、灵脂以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故本方运用于本案冠心病,疗效颇为满意,此临证一得也。(方德高)
案5:真心痛(冠心病并发心房颤动)
朱某,男,60岁。1973年9月初患高血压心脏病并左心衰。平常易突然气促不能平卧,吐血性泡沫痰。1978年后常胸闷、心悸、神疲,经潘生丁、奎尼丁等药治疗,其效不著。1983年9月2日以冠心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收入我院。入院时突发胸闷,坐卧不安,胸痛彻背。刻诊:患者头倾背曲,颜面晦暗,舌暗红,脉至不调。盖患者由于长期心中郁闷不舒,胸阳不振,浊阴上行,乃致胸痹。当宣阳通痹,益气活血。处方:甘松12g,太子参、丹参、鸡血藤、桂枝各15g,当归、瓜蒌、生地各12g,桃仁、炙甘草各6g,赤芍9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复诊:精神爽快,胸闷锐减,胸痛消失,读书看报较以前可延长1~2小时。脉搏均匀,细查前方药性缓和,况胸痹血瘀非三五剂药能取效,故乃按原方加减继进63剂获愈。心电图复查示心房颤动完全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按:
中医有“阳盛则脉促,阴盛则脉结”之论述,热证实证多见促脉,偏虚寒多为结代之脉。本案胸痹乃阳微阴盛,故多为结代脉。方中甘松其性甘温,功能宣阳通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中所含缬草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炙甘草汤既有姜、桂行阳,亦有参、枣益气,但用于心痹则“阳分”药显得势单力薄,须加甘松等药才能诸药协同,相得益彰。笔者临床经验表明,不论何种抗心律失常的中药,配伍甘松后效果均佳,这足见中医学的整体观和高度灵活性。(刘祖德)
案6:真心痛(心绞痛合并胆绞痛)
李某,女,50岁,1977年2月27日初诊。患者诉头痛、头昏、心忡、心慌已10年余,心绞痛反复发作4年多。1966年曾在某附属医院诊为高血压心脏病。间断服药,效果不显,病情渐进加重。1973年心绞痛发作更为频繁。同年3月并发化脓性胆囊炎,急诊入某医院,拟行胆道手术,因血压高未行手术。此后心绞痛、胆绞痛经常反复交替或合并发作,甚为痛苦。1976年4月初又以急诊住入某附属医院,当时诊为冠心病;胆囊炎、胆石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癔病(间常发作)。住院4个月余,症状缓解出院。但心绞痛一直未能控制,且发作频繁,数日1次,每次含服硝酸甘油片,症状亦只缓解片刻,并感全身乏力,眼睑下垂,气短,只能静卧,常给予高浓度白糖或红参水,方可维持。现患者情绪易波动,多疑,心胸狭隘,烦躁易怒,多梦,且每次心绞痛后,头痛剧增,眼珠胀,面黄浮肿,五心烦热,同时伴阵发性胆绞痛,呕吐苦水,不欲食,咽干,喜冷饮,苔黄厚,脉弦数。本案病情复杂而较严重,据中医辨证,应属阴虚血瘀。治以养阴活血为主,佐以平肝利胆法。药用:丹参12g,赤芍12g,草决明12g,钩藤9g,郁金9g,鸡内金9g,生蒲黄12g,臭牡丹30g,夏枯草12g,青木香9g,地龙9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服。服5剂后,症减,心绞痛开始缓解,饮食略增。但病情仍有反复,胁痛未减。3月4日复诊:拟原方加田三七1.5g、山楂9g、牡蛎15g、丹皮9g。坚持服用月余,心绞痛缓解,胆绞痛亦未发作,且多梦、烦躁、五心烦热等症消失。迄今近1年1个月,未见复发。
按:
本案病情虽然复杂,根据中医辨证,主要矛盾属阴虚血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内守,故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肝失滋养,肝阳上亢,故烦躁多怒,五心烦热,血压高,头昏眼胀;阴虚血少,血流失其常度,导致气滞血瘀,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故胸闷,心忡,心绞痛;肝失疏泄,胆汁瘀阻,故胆绞痛,面黄,欲呕。本案各种症状的出现,都是由于阴虚血瘀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治得其本,因而各种症状均迎刃而解。同时本案已迁延多年,治疗必须守方一段较长的时期,才能改善阴虚血瘀的本质,使病情稳定,免致复发。(朱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