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辅助生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精子的产生与发育

一、精子的产生与发育

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生殖管道、附睾腺及外生殖器构成。睾丸是男性生殖腺,除产生精子外,还能分泌雄激素。睾丸实质由250个锥体小叶组成,每个小叶内有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生精小管是睾丸产生精子的场所,管壁由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组成。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在青春期前,生精小管管壁中只有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自青春期开始,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生精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形成精子,生精小管壁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老年时,生精小管趋于萎缩,但仍可有少量精子生成。

精原细胞分A、B两型。A型精原细胞又分为暗型精原细胞(Ad)和亮型精原细胞(Ap)。A型精原细胞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经不断分裂增殖,一部分Ad型精原细胞继续作为干细胞,另一部分分化为Ap型精原细胞,再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经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在人需(64±4.5)天。一个精原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各级生精细胞,细胞质并未完全分开。细胞间始终有细胞质桥相连,形成一个同步发育的细胞群。同源生精细胞可通过细胞质桥传递信息,保证同步发育。在生精小管的不同节段,精子的发生是不同步的,故生精小管可以一批接一批地持续不断地产生精子。

由精原细胞经过一系列发育阶段发展为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这个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精原细胞经过数次有丝分裂,增殖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第二阶段:初级精母细胞进行DNA复制,经过两次成熟分裂,经短暂的次级精母细胞阶段,变为精子细胞。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故又称减数分裂。第三阶段: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由圆形的精子细胞变态发育为蝌蚪状的精子。

精子发生受神经内分泌调节,即下丘脑-垂体-睾丸轴调节。另外,睾丸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精子发生有局部调节作用,即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或通过细胞间的相互接触,或通过局部刺激和有关生长因子释放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实现。

精子是男性成熟生殖细胞,形如蝌蚪,可分头部和尾部。头部的主要成分是浓缩的细胞核。核的前2/3有特殊帽状结构,名顶体。顶体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总称为顶体酶系。在受精时,精子释放顶体酶,分解卵子外周的放射冠和透明带,因而对受精有着重要作用。精子的尾部又称鞭毛,是精子的运动装置。构成尾部的轴心是轴丝,轴丝是由外周9组双微管及两根中央微管构成。轴丝贯通尾部全长。

多种理化因素对生精细胞形成与发育影响很大,如射线、微波、高温、药物、毒素、性激素及维生素等。隐睾症的患者,由于腹腔内温度比阴囊高,生精细胞不能演变成精子,以致失去生殖能力。

精子抗原、抗体的研究,无论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还是对抗生育和治疗男性不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发现的精子抗原达百种以上。当生殖道免疫屏障遭到破坏时,精子在男性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在女性可引起同种免疫以及生殖道局部的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与不育有重要的关系。研究表明,输精管结扎后,睾丸炎、前列腺炎患者的精子可能进入自身血液系统,导致自身免疫,患者的血浆中可检测出抗精子的特异抗体。有学者指出,10%~20%不育症患者是因为有抗精子抗体所致,3年以上持续原因不明的不孕更与抗精子抗体的存在有关。

二、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过程的差异

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基本过程相似,如均为减数分裂等,但两者相比有许多不同。①男性出生时,生殖细胞处于精原细胞阶段,直至青春期开始发育;女性出生时,生殖细胞已处于初级卵母细胞阶段,至青春期后分批发育;②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两次成熟分裂,变为四个精子细胞;而一个卵母细胞经两次成熟分裂,变为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③精子细胞需经历变态方形成精子,还需在附睾内成熟,在女性生殖道内获能后才能受精;而排卵时,排出的卵是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进行的;④卵子发生与成熟有周期性改变,而男性精子发生无类似女性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