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糖尿病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医古籍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导语:古籍文献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并持续指导着临床实践。虽然古籍中没有直接描述糖尿病肾病的条文,也无法提供肾功能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但有不少论著描述了与现今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相似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通过对收录了从汉朝至建国前一千余部医学古籍的《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和分析,本章节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古代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中药和方剂。

中医古籍中散在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记载。早在汉代医籍《金匮要略》中,便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消渴病小便频数的临床描述。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则明确将消渴病中“不渴而小便多”者归属为“内消”病候。而同一时期的《古今录验》首次提出“肾消”病名,谓“消渴,病有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宋朝《太平圣惠方》则描述了“消肾”的临床表现为“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并首次提出“三消”之名,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至金元以后,消肾、肾消归于“下消”范畴,《罗氏会约医镜》道“下消者,下焦肾经病也,小便黄赤,或为淋浊,或如膏脂,面黑体瘦,又谓之肾消”。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相似病症的临证经验通过中医典籍的记载代代传承。因此,系统地整理分析这些记载糖尿病肾病相似病症的古籍条文对指导现今中医临证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对中国历代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相似病症的方药和穴位组方等进行检索和分析。《中华医典》是一套光盘版的大型中医电子丛书,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医电子图书集,包括中国历代至民国(1911-1948年)前的1000多本中医古籍著作,其中不乏罕见抄本和孤本。这些古籍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可谓是一部“中医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