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康复评定
CP康复评定应包括五大模块,即基本资料、身体结构(如脑部结构、上下肢结构、骨骼等)、身体功能(如关节活动功能、肌张力、随意运动的控制等)、活动和参与(如姿势维持、步行、如厕、进食、玩耍、参与工作等)。在临床工作中,患儿的康复评定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人员,但物理治疗师应能对相关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在物理治疗过程中考虑到相应的问题。同时,评定也应具有针对性,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GMFCS分级患儿治疗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物理治疗师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定方法。
一、基本资料
在进行康复评定之前,评定者应对CP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诊断、出生史、病史、家族史、用药情况、兴趣爱好、学校情况、家庭环境等,从而对患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选择相应的评定和治疗技术。
二、早期预测性评定方法
对于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儿在早期较少被诊断为CP,预测性评定可以帮助判断其罹患CP的可能性,以便及早对于CP高危儿进行干预,减少继发性损伤。研究显示,全身运动评定(general movements assessment,GMA)、Hammersmith婴儿神经评定(Hammersmith infant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HINE)、幼儿发育测试(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DAYC)对预测CP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具体见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点。
三、发育水平评定
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可对患儿整体发育水平进行评定,从适应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行为5个方面将患儿的行为模式与正常行为模式对比,以其总发育商进行整体发育水平的判断,详见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点。但由于患儿的发育不平衡,因此评定者不能仅从总发育商来判断患儿的发育水平,应针对落后的部分进行及时的干预。
四、运动功能评定
(一)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MFCS通过评定CP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坐位、体位转移和移动的能力,客观地反映粗大运动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GMFCS目前有2个版本,1997年版本将CP患儿分为4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又根据患儿的运动能力表现分为5个级别,2007年版本进行了补充与修订,在1997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12~18岁年龄组,并强调WHO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具体见表3-3。
表3-3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续表
续表
①Ⅰ级和Ⅱ级之间的区别:与Ⅰ级的孩子比较,Ⅱ级的孩子在自如完成动作转换、户外和社区行走这些动作时会受到限制,在开始行走时需要使用辅助设备,他们受到的限制会影响活动的质量以及完成粗大运动技能的能力,如跑和跳等。②Ⅱ级和Ⅲ级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达到某些运动功能的程度不同。Ⅲ级的孩子需要借助辅助器械来行走,而且常常需要使用矫形器,而Ⅱ级的孩子在4岁之后就不需要借助辅助器械了。③Ⅲ级和Ⅳ级之间的区别:即使允许他们广泛使用辅助技术,在坐位和活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着区别。Ⅲ级的孩子可以独坐,能够在地上独立移动,并且可以借助辅助器械行走;而Ⅳ级的孩子虽然可以坐(通常需要支撑),但是独立活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更有可能被动转运或者使用电动轮椅。④Ⅳ级和Ⅴ级之间的区别:Ⅴ级的孩子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连最基本的抗重力姿势也不能控制,只有在学会如何使用电动轮椅的情况下他们才能进行自身的移动
(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
粗大运动功能测评(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是检查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标准化测试,其可用于描述患儿目前的运动水平,设定治疗目标,指导物理治疗,以及简单明了地让家长和专业人员看到患儿的进步。GMFM不仅用于临床实践,还常用于科学研究。该量表主要是评定患儿活动的完成程度,而不是其完成的质量。GMFM量表由Russell创立,共3个版本,分别为88项GMFM量表(1989年、1993年)和66项GMFM量表(2002年),目前应用较广的是88项GMFM量表(1993年),其根据患儿完成每一项活动的程度分别进行0、1、2、3分的计分,分别从五个功能区进行测试:A卧位和翻身;B坐位;C爬和跪;D站立;E走、跑、跳;具体见表3-4。评定者可以根据患儿目前的发育水平,选择相应的功能区进行。GMFM得分可通过计算转换成百分数,这样能更直观地体现患儿的功能改善情况。
表3-4 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
续表
续表
记分方法:A.卧位和翻身 100×项目总分/51
B.坐位 100×项目总分/60
C.爬和跪 100×项目总分/42
D.站立 100×项目总分/39
E.走、跑、跳 100×项目总分/72
功能区得分:目标区分值百分比=目标功能区分数之和/目标区数
评分说明:0分——不能完成;1分——完成10%;2分——完成10%~99%;3分——完成100%
(三)手功能分级系统
手功能分级系统(manual 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MACS)是针对CP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双手操作物品的能力进行分级的评定系统,适用年龄范围为4~18岁,以患儿所处年龄段的能力为基准,主要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喝水、吃饭、玩积木、绘图、穿衣等,选择最能描述的孩子在日常环境中表现的级别,具体标准见表3-5。2017年有学者报道在MACS的基础上研发了适用于1~4岁CP患儿的幼儿版手功能分级系统(mini-manual 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mini-MACS)。与MACS相比,mini-MACS的适用年龄较小,因此进行活动观察时应与患儿精细运动的发育水平相适应,应关注患儿是在何种程度的帮助下完成的、完成度如何、轻松或困难、速度如何,具体见表3-6。
表3-5 手功能分级系统
续表
①Ⅰ级和Ⅱ级之间的区别:Ⅰ级的孩子在操作非常小、非常重或易碎物品时可能受限,这些操作需要良好的精细运动控制或双手间的有效协调,在新的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操作受限。Ⅱ级的孩子能完成的操作几乎与Ⅰ级的孩子一样,但是操作时质量下降或速度较慢。双手之间的功能差异会影响操作的有效性。Ⅱ级的孩子通常会尽量简单地操作物品,比如采用平面支持手部的操作方法,取代通过双手进行操作。②Ⅱ级和Ⅲ级之间的区别:Ⅱ级的孩子虽然在操作速度和质量上有所下降,但能操作大多数物品。Ⅲ级的孩子由于伸手或操作物品能力受限,所以通常需要帮助他们做好活动准备和(或)调整环境。他们不能进行某些活动,其独立程度与周围环境的支持程度相关。③Ⅲ级和Ⅳ级之间的区别:当预先做好环境安排,得到监护和充足的时间,Ⅲ级的孩子能完成一些选择性的活动。Ⅳ的孩子在活动中需要持续帮助,最多能够有意义地参与某些活动的部分内容。④Ⅳ级和Ⅴ级之间的区别:Ⅳ级的孩子能完成某些活动的一部分,但是需要持续的帮助。Ⅴ级的孩子最多在特殊情况下能参与某些简单动作,例如简单按键
表3-6 幼儿版手功能分级系统
①Ⅰ级和Ⅱ级之间的区别:与同龄孩子相比,Ⅰ级的孩子在操作需要良好精细运动技能的物品时有轻微的困难。Ⅱ级的孩子操作的物品基本和Ⅰ级的孩子一样,但是他们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或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他们经常要求帮助。与Ⅰ级的孩子相比,Ⅱ级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②Ⅱ级和Ⅲ级之间的区别:Ⅱ级的孩子虽然在操作速度和质量上有所下降,并且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但他们能操作大多数物品。Ⅲ级的孩子能够操作简单的物品,但经常需要帮助他们做好活动准备和(或)调整环境,其动作较单一且缓慢。③Ⅲ级和Ⅳ级之间的区别:Ⅲ级的孩子可以短时间独立操作简单的物品,其动作较单一且动作耗时长。Ⅳ级的孩子最好的状态是存在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在适当调整后对简单的物品进行抓取和释放。他们需要不断的帮助。④Ⅳ级和Ⅴ级之间的区别:Ⅳ级的孩子能操作非常有限的物品并需要持续的帮助。在孩子最好的状态下,Ⅴ级的孩子在特殊情况下出现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他们可以按一个简单的按钮或拿单个简单的物品
(四)精细运动功能评定
CP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评定工具有很多,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评定工具,需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发育水平、功能水平、测试项目是否接近日常生活,以及是否具备临床可操作性等。评定者可先根据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与患儿目前的精细运动发育水平对比,以大致了解其功能情况,再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标准化量表,从而找出其主要障碍并进行分析。下面介绍几种临床上常用的精细功能标准化评定方法。
九孔插板试验(nine hole peg test)是评价患儿整体手功能的一种测试方法,该测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测试时测试手、九孔插板和容器都应放在特定的相对位置,通过计算每一侧手插和拔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两侧手的功能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或与常模对比。该测试工具和操作流程都比较简单,可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在临床上使用。
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一共33项,可分别检查左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的抓握,圆柱状抓握、侧捏,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对捏,运用上肢置放物体,前臂的旋前和旋后,书写等功能,具体见表3-7。
表3-7 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量表
续表
①评分标准为:0分,全部不能完成,包括将物体推出其原来的位置,推出测试板外,推倒在桌上,或能拿笔但写不出可辨认的字;1分,只能完成一部分,能拿起物品,但放不到指定的位置,在第27和28项中能拿起罐和杯,但不能倒水等;2分,能完成,但动作慢或笨拙;3分,能正确地完成。②总分:0~25分表示功能微弱;26~50分表示功能很差;51~75分表示功能差;76~89分表示有部分功能;90~98分表示有完全功能;99分(利手)和96分(非利手)表示有最大功能
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可以较合理地判断CP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水平,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分为五个方面,共有61个项目,包括视觉追踪(5项)、上肢关节活动能力(9项)、抓握能力(10项)、操作能力(13项)、手眼协调能力(24项),每项评分标准为0~3分共4个等级。具体评分标准如下:3分,完成项目,已经达到掌握动作的标准;2分,完成一半及一半以上的标准动作,但未达到完成标准;1分,表现出完成项目的动机或者完成半数以下的标准动作;0分,没有表现出对完成项目的动机和努力,或者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相应技能正在发展出来。原始分满分为183分,通过查表可以换算出具有等距特性的精细运动能力分值,得分范围在0~100分之间。
辅助手评定(assisting hand assessment,AHA)用于评定和描述偏瘫型CP患侧上肢如何有效地与非患侧手协调进行游戏操作的能力。AHA分为mini-AHA(适用年龄8~18个月)、kids-AHA(适用年龄18个月~12岁)、ad-AHA(适用年龄13~18岁),kids-AHA又分为小童版(适用年龄18个月~5岁)和学龄版(适用年龄6~12岁)。Kids-AHA一共22项测试,分别从整体使用、手臂使用、抓握释放、精细调整、协调动作、速度节奏这6个部分对患儿的手功能进行测试,测试者引导被试者操作评价箱中的玩具,并进行录像,然后分析录像中被试者患侧上肢的使用情况,根据患儿的功能分别计分1、2、3、4,总分为22~88分,最后得分可转换为百分数和难度分。18个月~5岁患儿自发地玩配套玩具,6~12岁患儿则以桌游的形式操作相同的玩具。
墨尔本评定量表2(Melbourne assessment 2,MA2),适用于2.5~5岁的CP患儿,可用来评定CP患儿上肢运动质量,指导上肢训练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及干预效果的评定。MA2可对双侧上肢分别进行评定,包括14个测试项、30个评分项,每个测试项有1~3个评分项,评分项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准确度、灵巧性、流畅性4个方面。14个测试项包括:向前伸手、侧方伸手一举高、抓起蜡笔、握住蜡笔画画、放下蜡笔、抓起小球、放下小球、手指动作的控制、指物、将手从前额伸至颈后、触摸臀部、前臂旋前(旋后)、触及对侧肩膀、手触口再放下。
(五)观察功能性活动
1.静态观察
可以在CP患儿处于不同体位时对其进行静态观察,主要是观察患儿的双侧对称性、异常姿势和生物力学对线等,具体可从以下体位观察:①仰卧位和俯卧位: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角弓反张、四肢是否呈现伸肌或屈肌痉挛模式、是否与人对视、双侧下肢是否等长(髋关节问题)等;②坐位:重力是否均匀分布在两侧坐骨结节、两侧髂嵴和髂前上棘是否对称、躯干是否为竖直位、头部与躯干是否对线等;③站立位:从前面观察患儿面部的对称性、颈部是否向一侧侧屈、肩部的对称性、是否有膝内外翻等,从侧面观察患儿是否有胸部畸形、膝过伸、扁平足或高弓足等,从后面观察患儿肩胛骨的对称性、是否有脊柱侧凸(必要时应进行触诊及X线检查)等。
2.动态观察
将CP患儿置于某个体位引导其进行体位转换和产生其他功能性活动,以观察其活动的对称性、流畅性、稳定性、运动控制、平衡功能以及异常姿势等,具体可参考如下方法:①仰卧位和俯卧位:观察患儿能否主动抬头、双向翻身、腹爬、从俯卧位坐起等;②坐位:观察患儿采取的坐位方式(如前倾坐、侧方坐、跪坐、长腿坐、端坐等)、能否维持坐位姿势、从坐位转换为卧位、从坐到四点跪、从坐到站等;③四点跪位:从四点跪到直跪、从四点跪到站起、四点爬等活动;④站立位:观察患儿扶站、独站、扶走、侧方走、独走、从地上拾物(蹲起)、跨越障碍物、单足站立的能力以及步行时是否存在异常步态(如蹲伏步态、尖足步态、剪刀步态、划圈步态或膝过伸步态等);⑤上下台阶:是否能交替上下台阶、是否需要扶持、主要使用哪侧肢体上或下等;⑥跑和跳:观察患儿在跑的过程中是否出现尖足或尖足加重、跑步的稳定性、姿势的对称性,能否立定跳、双脚交替跳、单脚跳以及跳的高度等。
(六)坐位能力评定
坐位对于CP患儿非常重要,良好的坐位有利于进食、玩耍、学习等活动的进行。目前国际上常采用坐位能力评定量表(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对CP患儿进行坐位能力评定,该量表能够直观地描述患儿坐位能力的整体印象,测试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患儿端坐在床或普通椅子上,以进行观察,具体见表3-8。
表3-8 坐位能力评定量表
续表
(七)选择性运动控制
选择性运动控制障碍是指在需要自主调节姿势或运动时,选择性分离肌肉活动的能力受损,从而影响CP患儿的肢体功能。表面肌电信号可以通过采集肌肉收缩时的电生理信号来分析患儿异常的协同收缩,常用于科学研究,但在临床实践上耗时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可采用如下2种方法对CP患儿上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行评定。
上肢选择性控制评定(selective control assessment of the upper extremity,SCAUE)适用于3~18岁CP患儿,其通过分别观察双侧肩的内收-外展、肘的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腕屈曲-伸展、手指屈曲-伸展的动作来评定上肢的选择性控制,每个动作应进行3次,并录像记录,观察其是否出现镜像运动、多余的关节活动、躯干运动、主动关节活动度减小等问题,具体评定内容和标准如表3-9所示。
表3-9 上肢选择性运动控制评定(SCAUE)量表
续表
SCAUE的评分标准。①3分(正常),肩外展并且触摸医生的手,其余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充分;②2分(轻度受损),表现出轻度的但是可识别的重复性的镜像运动,和(或)身体同侧出现一个其他关节额外运动,和(或)在关节运动时,表现出轻度但是可识别的躯干运动,和(或)在测试位下该测试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为50%~85%;③1分(中度受损),表现出明显、强烈、持续以及重复的镜像运动,和(或)身体同侧出现两个或更多关节的额外运动,和(或)在关节运动时出现明显、强烈、持续存在的躯干运动,和(或)在测试位下该测试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的1%~9%;④0分(重度受损),无法外展或内收肩关节,无法屈曲或伸展肘关节,无法旋前或旋后前臂,无法屈曲或伸展腕关节,无法张开或屈曲手指
下肢选择性控制评定(selective control assess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SCALE)主要用于测量下肢单个关节在没有身体同侧或对侧其他关节参与情况下自主进行分离运动的能力,适用于GMFCS Ⅰ~Ⅳ级的患儿,主要测量下肢髋、膝、踝、距下和趾关节,患儿需要分别在3秒内完成相应的动作,具体评定内容和标准如表3-10所示。
表3-10 下肢选择性控制评定量表
2分的具体评分标准为:在口头计时3s内,患儿可表现出关节分离运动且通过至少50%的被动关节活动度。而获得1分则包含以下情况:①主动关节活动度比被动关节活动度少50%;②只在一个方向活动;③超过3秒完成任务;④未被测试的关节也出现活动(包含对侧肢体做相同的活动)
五、肌力评定
通常采用徒手肌力测定(manual muscle test,MMT)和电子测力计进行肌力评定。MMT要求患儿在特定的体位下,分别在减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完成标准动作,对于年龄较大或认知水平较好的患儿较为适用。对于年龄较小或认知水平较差的患儿,无法按肌群进行肌力检查,评定者可通过观察患儿功能性活动来判断其相应肌群是否能抗重力或抗阻力。
六、肌张力与痉挛评定
可先通过观察来感觉患儿的肌张力情况,临床上常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ed Tardieu scale,MTS)和高肌张力评定工具(hypertonia assessment tool,HAT)进行肌张力与痉挛评定。此外,小于1岁的患儿可测量其关节活动夹角(如内收肌角、腘窝角和足背屈角等)来判断肌张力。
有学者提出MTS可能比MAS(表3-11)更准确有效地评定肢体痉挛情况,更能体现痉挛的定义。MTS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肌肉反应特性X与肌肉反应角度Y。该量表使用三个不同速度牵伸目标肌肉,分别是:V1——尽可能慢的速度(速度小于重力作用下肢体自然落下的速度);V2——在重力作用下肢体自然落下速度;V3——尽可能快的速度(速度大于在重力作用下肢体自然落下的速度)。一般临床常用V1和V3速度。肌肉反应特性X是一个5级别量表,它通过使用速度V3牵伸目标肌肉来感受肌肉的反应性(表3-12),如果肌肉反应≥2,则认为存在痉挛。肌肉反应角度Y是通过使用不同的速度(V1、V3)被动活动目标关节,根据出现“卡住点”时所处角度(R1、R2)以及两个角度差(R2-R1)评定肌肉痉挛程度。MTS测试时,首先用最慢速度V1牵伸目标肌肉,活动肢体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记录慢牵角度R2;接着用最快速度V3尽可能快地牵伸目标肌肉,活动肢体至出现“卡住点”,记录快牵角度R1,同时记录肌肉反应特性X的评分。最后把R2与R1相减得出肌肉反应角度Y。如果Y大于10°,提示目标肌肉以痉挛为主;如果Y小于10°,提示目标肌肉以挛缩为主。MTS测试体位一般要求儿童取舒适仰卧位,头居中线位,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下肢伸展,放松躺着治疗床上至少5分钟,以减少非对称性颈反射及情绪过于紧张或兴奋对评定结果的影响。
表3-11 改良Ashworth量表
表3-12 改良Tardieu量表的肌肉反应特性X
HAT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用于鉴别高肌张力类型的临床评价量表,可用于鉴别CP患儿的高肌张力类型:痉挛型、肌张力障碍型、强直型。有研究提示,中文版HAT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CP患儿的高肌张力类型的有效工具。HAT的适用范围为4~18岁儿童、青少年,可以分别识别四肢的高肌张力亚型,以肢体为单位进行检查。评定人利用一系列的牵伸动作,或引导儿童进行特定的主动随意活动,通过活动某一个肢体时所受到的阻力以及判别观察到的肢体运动,从而确定儿童肢体高肌张力的类型。中文版HAT总共有7个项目,其中2个项目(项目3、4)检测痉挛,3个项目(项目1、2、6)检测肌张力障碍,2个项目(项目5、7)检测强直。各高肌张力类型的项目中至少一个项目得分为“1”,判断为该高肌张力类型;若同时存在1个以上类型的项目得分为“1”,提示存在混合高肌张力。如项目3和项目4(检测痉挛型高肌张力)其中一个项目得分为“1”,可判断为痉挛型高肌张力;如项目3与项目2(检测肌张力障碍)同时得分为“1”,则可判断为存在混合痉挛与肌张力障碍两个类型的高肌力。具体见表3-13。
表3-13 高肌张力评定工具
七、关节活动度评定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主要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包括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OM,AROM)和被动活动度(passive ROM,PROM)。患儿存在痉挛、挛缩、疼痛或骨性改变等问题,其ROM常存在异常。
八、步态分析
CP患儿的步态分析可采用目测法、足印分析法和三维步态分析等。一般先通过目测法对患儿进行步态分析以大致了解其异常的步态,观察法需要一个足够宽敞且安全的场地以及充分暴露患儿的下肢(至少膝盖以上),然后分别从前面、后面、侧方观察患儿的步态,必要时可在患儿及其家属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摄像、录影以便长期观察。常见异常步态有剪刀腿步态、尖足步态、蹲伏步态和醉酒步态。目测法分析中可结合医师评价量表(physician rating scale,PRS)进行步态分析,其要求患儿至少走15步的距离,然后对其中6个步态周期进行分析。这个量表包括:步态形式(0~2分)、步态中踝关节的位置(0~2分)、在步行中脚的位置(0~3分)、步态中膝关节的位置(0~3分)、屈膝度数(0~3分)、步行速度(0~1分)等6个项目(0~14分,0为最低分,14为最高分),具体评定内容见表3-14。如果患儿双侧下肢都存在问题,那么可以对单侧下肢单独进行评分也可以取双下肢分数的平均值。足印分析法可对患儿进行步态收集,以得出其步宽、步长、步幅、足角等数据。三维步态分析可对患儿的步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可更加直观地反映患儿的步态情况,使治疗更加精准。
表3-14 医师评价量表
九、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某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无论处于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都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稳定姿势的能力。首先,平衡的维持可通过躯体感觉系统(与支持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感受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变化)、视觉系统(观察自身与环境相对位置的变化)、前庭系统(测知头部的位置及运动)获得需要进行调整的信息,然后大脑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运动系统通过髋、膝、踝调节来保持原本的平衡或产生新的平衡。CP患儿常因肢体痉挛、肌肉应答延迟及应答程序混乱(近端肌群激活先于远端肌群)、主动肌群与拮抗肌群共同激活过度、肌力弱和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等中枢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因素,造成患儿站立姿势和平衡控制困难。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平衡功能测试仪(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常用于对CP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评定。有研究显示,Berg平衡量表用于评定痉挛型CP患儿的平衡功能具有较好的信度(组间信度ICC=0.941~0.977,组内信度ICC=0.963~0.988)。儿童平衡量表(pediatric balance scale,PBS)是BBS的修改版,其修改幅度很小,主要是调整了测试项目的顺序、缩短了维持姿势的时间以及明确了测试指令。14项测试项目分别为:从坐到站、从站到坐、转移、独站、独坐、闭眼站立、双足并拢站立、双足前后站立、单足站立、转身360°、转身向后看、地板拾物、把脚放到椅子上、站立位上肢前伸,具体见表3-15。有研究表明,PBS在具有轻度到重度运动障碍的学龄期儿童中有较好的信度。
表3-15 儿童平衡量表
十、疼痛评定
CP患儿常常由于痉挛、骨关节畸形、异常姿势等原因产生慢性疼痛,从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并且不利于开展治疗。临床上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和脸腿活动哭闹舒适(face,leg,activity,cry,comfort,FLACC)量表法评定CP患儿的疼痛程度。VAS是指患儿在一条10cm长的直尺(完整数字刻度一面面向评定者,仅标有0和10的一面面向患儿,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如图3-2所示)上移动其游动标尺来表示疼痛程度(精确到毫米),该测量方法需要患儿具有较好的认知和配合。
图3-2 视觉模拟评分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图3-3),适用于3岁及以上的儿童,评定前应向患儿解释每个表情对应的疼痛程度,并让患儿选择能够表现自身疼痛情况的表情,并记录数字。
图3-3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
FLACC量表法,适用于年龄小于3岁或不能进行自我评价的患儿,从脸(F)、腿(L)、活动(A)、哭闹(C)、可安慰性(C)五个项目进行评定,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为0~2分三个级别,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具体见表3-16。
表3-16 FLACC量表
十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CP患儿最终的康复目标必然是回归家庭、走入社会,因此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评定非常重要,同时也可以从中得知患儿整体康复治疗的效果。可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FIM)、儿科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等评定社会生活能力,采用医疗结局研究-短期健康调查36项(medical outcomes study,36-item short-term form health survey,MOS-SF36)和儿童生活质量问卷(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评定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