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几十年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振兴发展时机。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第一资源。
当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都得到较快提升,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医教协同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但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是人才队伍层次及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简言之:“两头薄,中间软”。两头薄,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基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全科医生缺口较大,力量薄弱;中间软,是大批中青年医师中医临床思维和对复杂疾病诊治技能相对较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制定了中医药发展规划。
中国中医科学院贯彻“推倒围墙,和合共进”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倡导举办“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项目”,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院在2012年冬正式承办了传承博士后培养工作。
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项目是为发挥国家博士后制度在中医药传承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中医药传承工作质量与水平,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中医药传承有机结合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在高端人才的参与带动下,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经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推荐,遴选具有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德艺双馨,具有较高社会公认度,并能坚持临床的合作传承导师133人,其中院士5名,国医大师24名;共计招收132名具有博士学位、品行端正、连续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优秀临床人员进站,从事传承博士后研究工作。
通过3年传承博士后在站工作,围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开展较深入研究,系统研究导师长期积累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总结提炼研究成果,面对面讲学,口传心授,做到传承有深度,研究有高度,实现了在较高水平上传承的目标。截至2017年8月,共有100名传承博士后圆满完成了在站研究工作,在站期间共申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达210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会议近600人次,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10篇,SCI文章40篇,作为主编或参与(前三名)编写中医药传承学术著作119部,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的传承成果。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诊治疾病实践经验的系统归纳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疾病诊治认知规律,是具有理论性、创新性的升华提高。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整理和总结,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发扬的基础和源泉,也是中医药几千年来历久弥新、学术长青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项工作要求传承博士后学员在三年跟师研究中要注重总结、提升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着力进行学术思想传承发扬研究。出站报告内容涵盖了①基于本专业学科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报告,②对导师取得的成果、学术著作的分析报告,③体现导师学术观点、学术成就的分析报告,④学术访谈报告,⑤100例导师医案和经导师点评的50例传承博士后再实践医案,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杏苑泽霖录》遴选了28篇优秀传承博士出站报告的内容节选,对26位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中药鉴定与炮制、中医骨伤学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展示了传承导师的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经典医案,并通过深度访谈和导师修改,将导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精确的总结,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具有科学性、可复制的研究新范式。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编委会各位专家和传承博士后导师的鼎力支持,凝聚了各篇作者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本书力求呈现传承博士后对导师学术思想研究的成果和名老专家对各自研究领域内理、法、方、药的独特学术见解,对某些问题的阐释并非学术共识,谨请各位同道、读者参阅。
编者
2017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