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常见疾病用药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

1.剂量问题

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血药最高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血药最低中毒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有效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入速度必须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给予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于提早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2.剂型问题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快,水溶液吸收比油溶液和混悬液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来说,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药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较多,故维持时间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剂型。如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控释制剂可延缓药物排出,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靶向剂型可直接增加靶组织的药物浓度。

3.制药工艺问题

提取和纯化工艺影响药物杂质的含量,大分子的杂质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药物加入赋形剂、崩解剂量不相同,使用压片力度不同,片剂的崩解、药物的吸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4.复方制剂问题

复方制剂需考虑药物间的理化性质、相互作用,不是所有药物都能制成复方,药物之间需考虑是否影响吸收、代谢、排泄的整个过程。半衰期相差太大的药物,不建议做成复方。服用这一类复方剂型不如服用单一药物。

(二)机体方面

1.年龄

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别。老年人主要器官功能有所减退,有些药物可能无法代谢;儿童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血脑屏障功能也有可能不完善,一些中枢穿透能力较强的药物能较容易透过其血脑屏障。

2.性别

女性与男性生理构造存在差别,一些药物能分布在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女性肌肉较男性少,脂肪较男性多,而脂溶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中存储。

3.营养

药物进入体内后,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药物的仓库,一部分游离在机体中,一般在机体中发挥作用的是游离的药物。当营养不良、蛋白含量低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没有明显影响,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游离部分会明显增多,易引起药物中毒。当这一部分药物被肾脏代谢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无法进行及时补充,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无法发挥治疗作用。

4.精神

精神因素对药物的作用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安慰剂也能发挥治疗作用。

5.疾病

肝实质细胞受损患者肝酶减少,主要由肝脏灭活的药物作用会加强,一些需要肝酶发挥作用的药物作用则会减低。使肾血流量减少或损伤肾小球功能的疾病可使药物的滤过减少,也能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主动排泌功能。当胆道出现梗阻时,经胆道排泄的药物无法排泄,血药浓度有可能增加。

6.遗传

由于基因存在差异,代谢酶的数量与种类上也存在差别,亚洲人与西方人用药剂量也存在差异。

(三)其他影响因素

1.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

2.时间药理学因素

生物节律时间与自身激素分泌水平有关系,降压药物与降脂药物等均受此影响。

3.连续用药

有的药物连续使用后能产生耐受性,如硝酸酯类药物;有的药物之间能出现交叉耐受,如乙醇和巴比妥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则易出现耐药;有的药物连续使用则易出现依赖性。

4.联合用药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药物之间合用需考虑:①是否能同时使用(同时服用或配在一个容器中输注),在体外是否可能出现理化反应。②在体内是否会出现药物的相互作用,该作用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

5.吸烟、嗜酒、环境污染问题

吸烟能诱导药物代谢酶加速药物代谢;对嗜酒者需考虑酒精对药物本身代谢的影响,例如双硫仑反应;环境污染中的重金属离子则对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都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