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辨证论治
心悸一证,以虚证为主,尤以心脏虚弱为主,而肺脾肝肾四脏气血阴阳之虚,也可影响或加重心脏的亏虚。总以本虚而标实,一俟外邪、痰、瘀等化去之后,当以扶正补虚为主。
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临床上一般心悸见有神疲、乏力、脉虚者,为心气虚;见有头晕、色淡、脉细者,为心血虚;气虚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者为阳虚;血虚基础上出现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脉细数者为阴虚;舌紫斑、隐青,脉涩或结代者,多夹瘀;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脉滑者,多夹痰。临床常虚实夹杂,要仔细辨别。
惊悸多因外因所致,因惊而悸,怔忡多内因而成,外无所惊;惊悸发作有时,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为心之用病,治疗较易;怔忡自觉心中惕惕,动悸不安,稍劳即发,发作无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多为心之体病,治疗较难;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惊悸日久,可以导致怔忡,怔忡可以因惊而加重。
观察脉象变化是心悸辨证中重要的客观内容,常见的异常脉象如结脉、代脉、促脉、涩脉、迟脉。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脉率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虽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脉见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由元气虚衰,脉气衰微所致。凡久病体虚而脉象见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见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应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温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多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候】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弦细。
【病机分析】心气不足,胆腑怯弱,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若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病机分析】多为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因劳倦过度,导致心血耗损。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兼见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之故。可用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炙甘草汤。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病机分析】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致心阳虚弱,温煦失职,无以温养心神,以致心悸不安。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如兼有神疲乏力,不耐疲劳,怠情嗜睡,头晕等症,是中气不足,合用补中益气汤。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
【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尤甚,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或细弦数。
【病机分析】多由素体精亏血少,或热病之后,阴液大伤,或房劳耗损肾阴,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上扰心神,以致心悸不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兼有严重失眠心烦者,为有火旺之证,可合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若兼有肝肾阴亏的症状,可合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等。
【证候】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病机分析】脾肺气虚,饮停不化,阻遏心阳,或脾肾阳虚,水停下焦,而致水气上逆凌心,引发心悸。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若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若兼见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病机分析】多由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或心肾阳气虚衰,阳虚寒凝,血行不畅,瘀阻心脉,而致心悸不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若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
【证候】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或脾胃损伤,滋生痰浊,痰火扰心;或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而心悸。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痰热互结,大便秘结者,加用大黄;火郁伤阴,可用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兼脾虚者,可用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等。
【证候】心悸时作,情志不畅,胸胁苦满,月经失调,经行腹痛,经前乳房结块胀痛,烦躁,月经前后心悸加重,苔薄,舌淡红,脉弦。
【病机分析】多由所愿不遂,情志不畅而作。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脉运行不畅,心脉失养而发病。
【治法】疏肝理气,宁心定悸。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柴胡、茯神、当归、白芍、生白术、薄荷、丹皮、栀子。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阴阳失调者,可用二仙汤合生脉散加生熟地。常用平悸中药,如琥珀、朱砂、郁金、苦参、桑寄生、枣仁、远志、龙眼肉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目前临床上运用中成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其疗效也得到一定的肯定。常用的有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益心舒胶囊等。如心虚胆怯型:宜用安神定志丸、心神宁片。心血不足型:宜用归脾丸。若气血两亏,可用人参健脾丸。阴虚火旺型:宜用天王补心丸或知柏地黄丸。气阴两虚型:宜用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益心舒胶囊等。气血不足型:宜用养心定悸颗粒。瘀阻心脉型:宜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血府逐瘀胶囊、黄杨宁片。肝郁气滞型:宜用逍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