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学习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
中医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国家对中医教育的要求是重经典、通人文、早实践、多临床。理解、记忆、实践是学习中医的三部曲,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提高中医的学习能力,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一)通人文读经典,方可理解中医
中医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我们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汉字文化、《易经》文化、道家文化等,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医经典。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学习名医经验,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中医,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中医。举两个例说明。
例1.2:醫字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写的《从字到人》一书,很有启发性。如:“医”字的小篆如图。
——左上方是个“匚”(fang),古代画方的工具,意为方正、规矩。就是医学首先是医理的问题。“匚”里面是一个“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矢”为箭,代表受了外伤;第二种“矢”代表中医常用的针灸。
——“医”字上面的右边是个“殳”(shu)。“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为它是古代的一种武器,病就像魔鬼一样,需要用兵器跟它交战;另外一种说法是,“殳”字上边是一个回纹,即水流的样子,底下是一只手,人手在水里摸东西,实际是代表按摩的意思。按摩在中医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治病方法,一般表层的病基本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解决;当病进入到深一层的经络后就要用针刺;再深入到五脏后就要用药石了。
所以,“医”字整个上半部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按摩、针灸等治疗手段。
——“医”的下半部分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个“酉”字。
酉其实就是酒,中医里讲“酒为百药之长”,人类最初用到的药中就有酒。
“医”字另一种写法下面是“巫”,这就涉及医学起源的问题。
“医”字由匚、矢、殳、酉(或巫)这几个字有机组合而成,有医理、有针灸、有按摩,还有药(酒),或者是有巫,从文化的视角上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例1.3:人中穴
中医有个穴位叫“人中”,这是个急救穴,当病人昏迷时,可指掐人中,帮助病人苏醒过来。人中穴在哪里呢?
如果顾名思义,是不是在人体的正中,肚脐附近呢?非也。人中穴在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中有深刻的解读,这与中国《易经》文化有关,人体有九窍,以鼻唇沟为分界线,上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下有一张嘴,一个前阴,一个后阴。这样的布局,从形上刚好是一个“泰卦”格局。“泰卦”呈现的是天地气交,万物祥和之象,有一个成语“国泰民安”就是形容一种很好的社会状态。人中者,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而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而入,鼻唇沟为鼻与口的连接处,天气通过鼻与人身连接,地味通过口与人身连接,这个天地气交之处,就是人中。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造化的奇妙着实令人赞叹。
(二)记忆有窍门,不可死记硬背
我们在学习中医时,通常会遇到一个苦恼的问题,那就是需要记很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等等。记忆是有方法的,我们要学会如何有效记忆,提高记忆能力。
请你想一想,你是怎么记这些内容的?你是否怀疑过自己的记忆力不行?
实际上,我们不用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提高记忆能力和记忆品质是有窍门的,只要方法得当,你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一点都不差。
世界记忆冠军王峰5分钟记3555个二进制数、480个数字,24.22秒记住一副杂乱无章的扑克。中国最早的两位记忆大师张杰、王茂华,2天记住1000个四级英语单词,3天内记《孙子兵法》,4天记住《道德经》(81章,5582字),王茂华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6~10天内把《黄帝内经》4000字的精选部分记熟背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记忆大师的记忆能力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通过一定的训练而得到了快速提高。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圆周率100位、200位都是很容易的,记住《黄帝内经》选篇20多篇、100多首方剂、200多个重要腧穴、100余种病证的针灸处方都是容易做到的。本书就是想教给你记忆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针灸、记忆针灸,以便更好地应用针灸、发扬针灸。
(三)实践出真知,敢于临床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陆游之感,同样适用于学习中医。中医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许多方面均可边学边用,及时进行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如学了中基、中诊就能诊断病证,学了中药与方剂就能处方,学了针灸、推拿就会操作治疗。笔者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重视实践,鼓励学生在学习针灸推拿时利用课余时间给老师、同学免费推拿、拔罐等,学生们在运动会等各种活动中大显身手,深受师生欢迎。
如此,大家已经走在了通向中医的星光大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