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简称上感。常见病原体为病毒,仅少数为细菌。该病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某些病种具有传染性,甚至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该病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好发。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亦可由被污染的手及用具传染。多数为散发性,气候突变时则易引起局部或大范围的流行。病毒表面抗原发生变异,则可产生新的亚型,且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同一人可在1年内多次发病。有些病毒可以在间隔数年后引起较大范围的流行。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感冒、外感发热颇为相似,中医学对本病的论述较为详细。
《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此即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相关论述。《素问·风论》亦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汉代张仲景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为感冒辨证治疗奠定基础。“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该书在“伤风方论”中记载了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对后世治疗影响深远。
近年来,伴随数次较大规模流感的暴发,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均加大力度,通过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均有长足进步,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内外并治、针药并施等中医治疗方法在治愈疾病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病因病机】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由外感六淫、时行疫毒所致,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随季节而来,病者无问长少,皆相染疫,症状相似。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宜、正气虚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1.外感风邪、时行疫毒
本病的发生多由风邪或时行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使肺卫失和所致。风为六淫之首,往往随时气而入,春季多与热邪合而致病,梅雨季节多与湿邪相合,夏季多与暑邪相合,秋季多与燥邪相合,冬季多与寒邪相合,亦可与时行疫毒合而致病。本病初起多以风寒或风热之邪为主,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则可呈现热邪犯肺之症状;病邪传里化热,若表证未解,则可见表寒里热之症状;反复感邪或日久未愈,则可由实转虚,亦有体虚感邪者,均可呈现正虚标实之症状。
2.正气亏虚、肺卫不固
气候突变、寒暖失宜、六淫时邪猖獗之时,易于诱发本病。《素问·评热病论》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病病位在肺卫,病邪由表入里,可涉及他脏,由此而知,正气亏虚、肺卫不固是发病之内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暖失宜,伤于劳倦,皆可使人腠理不密,营卫失和,体质虚弱,肺卫不固而致体虚感邪。通常阳虚之人易感风寒之邪;阴虚之人易感风热、风燥之邪;痰湿盛者易感湿邪;湿热盛者易感暑邪。
由上可知,正气亏虚,肺卫不固,加之外感诸邪疫毒,可致肺卫调节功能失常。风、寒、暑、湿等邪或独犯肺卫,或合而致病,使卫表不和,营卫失调,正邪相争而致病。该病病位在肺,病情以来犯之邪为其特征,可兼见他症。
二、西医
1.本病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成人以鼻病毒为主,儿童则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细菌感染占20%~30%,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2.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可诱发本病,机体或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时,先前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细菌迅速繁殖,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痛、听力减退、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体检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等。
2.急性病毒性咽炎、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表现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咳嗽少见。体检见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痛。
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临床表现为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咳嗽伴有咽痛及发热。体检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多发于夏季,儿童多见,成人较少见。临床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一周。体检见咽充血,软腭、腭垂、咽部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4.咽结膜热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多发于夏季,多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等。体检可见咽及眼结膜明显充血。
5.急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引起。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等。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和充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出现核左移现象。
2.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可有受凉、过累、体弱、呼吸道慢性炎症等病史。
2.依据各临床类型的症状和体征。
3.胸部X线检查阴性。
4.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细菌培养、病毒分离,以确定病原体。
二、鉴别诊断
1.西医
本病应与过敏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相鉴别。
2.中医
主要是与鼻渊、喘证、哮病、肺痨、肺痈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一、一般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进行有规律的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2.注意保暖,天气突变时,尤须注意增减衣物。
3.居所及工作环境要定时通风,并且注意室温,避免过凉或过热;可采用食醋熏蒸的方法进行室内消毒,每立方米空间以5~10ml的食醋,加水1~2倍进行稀释,加热熏蒸2小时左右,每日1次或隔日1次。
4.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在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播机会;避免受凉,淋雨以及过度疲劳等发病诱因。
5.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可酌情接种疫苗,还可以健脾补肺,固表止汗。
二、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理论认为本病邪在肺卫,以实证居多,亦有虚实夹杂者,治当因势利导,解表祛邪,既要辨明外感六淫、时行疫毒,又要分清虚实、顾护正气,同时照顾兼证,据证施治。邪实者慎防补益过早,以免留邪;体虚者,则须扶正固本,兼以祛邪,不宜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
主症:
鼻塞声重,清涕喷嚏,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咽干痛,或咽痒少咳,或恶风发热,或略胸满。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加减。麻黄、杏仁各10g,桂枝、甘草各6g。诸药合用,功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失眠或肝火头胀者去麻黄10g,加紫苏叶10g;兼里热烦躁者加生石膏10g;鼻塞流涕者加辛夷10g。
2.风热犯表
主症:
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口渴,头痛,鼻塞少涕,少咳,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解表、利咽止咳。
方药:
曲氏抗感退热方。柴胡、连翘、荆芥、黄芩、炒牛蒡子各10g。全方功可清热解表、利咽止咳。咽痛甚者加射干10g;咳多者加紫苏叶、杏仁各10g。
3.暑湿伤表
主症:
身热,微恶风,汗少或汗出热不解,头重胀痛,肢体酸重或疼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呕恶,大便或溏,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金银花、扁豆花各10g,香薷、连翘、厚朴各6g。诸药合用,功可清暑祛湿解表。暑热偏盛者加柴胡、黄芩各10g;咳痰者加苏叶、杏仁、鱼腥草各10g;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者加藿香、佩兰各10g;里湿偏盛者加苍术、陈皮各10g。
4.表寒里热
主症:
咽痒咳嗽,咳声轻浅,鼻塞声重,痰少色黄白,或发热,恶寒,或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治法:
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方药:
前贝止嗽散。紫菀、桔梗、荆芥、百部、陈皮、白前、浙贝、甘草各10g,前胡20g。全方功可宣肺疏风,止咳化痰。发热者加柴胡、黄芩各10g,咽痛者加木蝴蝶、蝉蜕各10g,涕清者加紫苏叶10g,便稀者加葛根15g。
体虚之人祛邪力度酌减,扶正力度因人而异。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可连服2剂。
(二)特色专方
1.防感汤1号
牛蒡子、柴胡、桔梗各10g,用水浸泡15分钟,煮沸后煎20分钟即可,复煎一次。每日1剂,分两次餐后温服,儿童酌减。本方为深圳市中医院以高雪、曲敬来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在“非典”、人感染禽流感时期创立的防感汤系列方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于从事禽类宰杀、贩运、烹饪的人员及其他与禽类、禽产品有密切接触的人群。
2.防感汤2号
牛蒡子、柴胡、桔梗、黄芪、扁豆花各10g,用水浸泡15分钟,煮沸后煎20分钟即可,复煎一次。每日1剂,分两次餐后温服,儿童酌减。本方为深圳市中医院以高雪、曲敬来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在“非典”、人感染禽流感时期创立的防感汤系列方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化湿的功效。适合于从事禽类宰杀、贩运、烹饪的人员及其他与禽类、禽产品有密切接触且脾虚夹湿者。
3.病炎清1号
鱼腥草、黄芩、生石膏各30g,贯众9g。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重症可日3次,每次100ml口服。本方为曲敬来教授多年临证实践之经验方,具有清热解毒、退热泻火之功效,治疗甲型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凡时行感冒,症见发热、咽痛、头身痛者,即可用之,在其流行期间,可作为通方用以治疗与预防,均有卓效。
4.病炎清10号
柴胡、大青叶、野菊花、金银花、黄芩、防风、辛夷、射干各10g,葛根15g,甘草5g,每日2次,分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本方为曲敬来教授经验方。治疗以清透戾气,宣肺疏邪为原则。该方组方严谨,体现外感热病清、宣、透之原则,治疗时行之邪从口鼻而入,入里犯肺,肺气郁闭,邪郁化热,邪热壅肺所致之时行疫毒每获良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季节性甲型流感。
5.茵陈苡仁汤
茵陈蒿15g,黄芩12g,薏苡仁20g,杏仁10g,茯苓12g,泽泻12g,金银花12g,枳壳10g,厚朴6g。日1剂,水煎服。本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胃之功。此方尤适用于岭南湿热偏盛之地。
6.清热宣肺汤
金银花、黄芩、蒲公英、桑白皮、岗梅根各15g,鱼腥草30g,连翘、辛夷、苍耳子、桔梗各12g,薄荷6g(后下),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本方根据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意旨立方,具有清热解表、宣肺疏风之功。
7.清热散结汤
蒲公英、金银花、浙贝母、牡蛎各30g,紫花地丁、玄参各20g,板蓝根、穿山甲各15g,王不留行12g,夏枯草10g。日1剂,水煎服。扁桃体肿大者,多为痰热壅结于咽所致,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效,可用治急性扁桃体炎。
8.清瘟解毒汤
金银花、连翘、僵蚕、薄荷、牛蒡子、射干、千层纸、马勃、柴胡各10g,黄芩、桔梗、浙贝母各15g。以免煎颗粒开水冲服,每次1剂,8小时1次。本方着眼清宣解毒,用药多清扬疏散不黏滞,既能辛散宣透,去皮毛之邪,又清化在里之壅滞,全方轻清凉散,开宣肺气,使上焦温邪疏散,肺气宣畅,病证霍然。经多年研究研制的清瘟解毒汤经临床观察发现,能明显缩短流感B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时间,明显改善咽喉肿痛诸临床症状且有见效快,无激素及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等特点,是治疗流感B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剂。
9.荆防银翘汤
银花、连翘、柴胡、大青叶各15g,羌活、桔梗、前胡、葛根各10g,薄荷5g,生甘草5g。日2剂,水煎服,6小时1服。本方清、轻、辛、散,温凉并用,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祛风透邪、泄肺利咽之功,治疗冬季流感,效果良好。
(三)中药成药
1.连花清瘟胶囊
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本品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之功效,适用于治疗感冒之热毒袭肺证。
2.热毒清口服液
白蚤休、黄芩、大青叶、连翘、板蓝根、射干、甘草。口服,1次10ml,1日3次。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退热、利咽止咳之功,可用于外感高热、风热感冒、急性气管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3.抗病毒口服液
板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等。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次。本品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4.银黄口服液
金银花、黄芩。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次。本品具有清热疏风,利咽解毒之功效,可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之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见咽干、咽痛、口渴、发热等证候者。
5.正柴胡饮冲剂
柴胡、陈皮、赤芍、防风、甘草、生姜。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本品具有表散风寒,解热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初起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6.小柴胡冲剂
柴胡、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口服,每次10~20g,每日3次。本品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者。
7.银柴冲剂
忍冬藤、柴胡、薄荷、芦根、枇杷叶、薄荷油。口服,每次15g,每日3~4次,开水冲服。本品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感冒发热、急性气管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8.板蓝根冲剂
板蓝根。口服,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可用于肺胃热盛所致之风热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见咽喉肿痛、口咽干燥等证候者。预防时行感冒,口服5日,每日15g。
9.感冒冲剂
忍冬藤、板蓝根、前胡、桔梗、葛根、甘草、牛蒡子、薄荷脑。口服,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本品具有清热解表,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之风热感冒。临床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10.风寒感冒冲剂
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冲剂,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小儿酌减。本片具有解表发汗,疏风散寒之功效,为治疗外感风寒型感冒之常用药。
11.通宣理肺丸
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口服,每次2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本品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风寒表证咳嗽偏重者。
12.防风通圣丸
甘草、石膏、黄芩、桔梗、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芒硝、荆芥穗、白术、栀子、滑石。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本品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之证。
13.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丸剂: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6~9g,每日2~3次;口服液:口服,每次20ml,每日2~3次;颗粒剂:姜汤或开水冲服。每次15g,每日2~3次。本品具有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之功效,可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之感冒。
14.桑菊感冒片(冲剂)
桑叶、菊花、连翘、苦杏仁、桔梗、芦根、薄荷、甘草。片剂,每次4片;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热水冲服。本品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原方为桑菊饮。
15.羚羊感冒片
金银花、连翘、羚羊角粉、淡竹叶、牛蒡子、淡豆豉、桔梗、荆芥、薄荷、甘草。片剂,口服,每次4~6片,每日2次。外感风寒者忌用。忌食辛辣刺激物。本方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6.银翘解毒片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口服,每次4~8片,每日3次。本品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之风热感冒。
17.痰热清注射液
成人痰热清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天,小儿按每千克体重0.3~0.5ml给药。痰热清注射液组方中金银花、连翘清宣疏散,黄芩、山羊角等清解里热。研究表明,本品在清热、化痰、解痉等方面效用满意,而且安全性高,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18.穿琥宁注射液
肌注,成人每次40~80mg,每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静脉滴注,每次400~6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每日1~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本品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
19.双黄连粉针剂
静脉滴注。临用前,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每次每千克体重60mg,每日一次,或遵医嘱。本品具有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之功效,可用于风温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咳痰色黄,咽红肿痛等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0.清开灵注射液
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肌内注射,每日2~4ml。重症患者静脉滴注,每日4~8支(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效,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见发热者。使用需注意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四)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治以祛风解肌,取穴以手太阴、阳明经及督脉上的腧穴为主。主穴: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穴。配穴: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夹湿者,配阴陵泉、中脘;夹暑者,配曲池、委中;全身酸疼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肿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操作方法: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足三里用补法;少商、曲泽、委中用刺络出血。
2.耳针疗法
取耳穴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等。局部消毒后,耳尖穴点刺出血,余穴每次选2~3个,双侧同时针刺,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
3.电针疗法
取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每次选取2穴,以毫针刺入,产生针感后,加电刺激,选取适当的波型和频率,以病人出现能耐受的麻胀感为度,每次通电时间10~20分钟。
4.刺络疗法
取尺泽、委中、少商、大椎、耳尖、耳垂等。大椎挑刺出血,并拔罐5~10分钟;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令其血流自止;少商、耳尖、耳垂诸穴,点刺出血数滴即可。
5.皮肤针疗法
风寒感冒取脊柱两侧、肘窝、大小鱼际、鼻部;风热感冒取胸背部、风池、大椎、合谷、曲池。以中度或重度刺激,每日治疗2~3次。
6.头针疗法
取感觉区、胸腔区,平刺,每次捻转1~3分钟,留针15分钟。
7.光针疗法
取大椎、风池、风门、膈俞、合谷、曲池、鱼际、外关。每次选穴2~4个,用氦-氖激光器照射,功率一般为10~30毫安,照射距离为20~30毫米,每日照射1次,重症每日照射2次,每次每穴照射2~5分钟。
8.灸法
取大椎、肺俞、风门、足三里。隔姜灸常规操作,每穴5~7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用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灸15分钟,5次为1个疗程。
(五)其他特色疗法
1.穴位敷贴疗法
该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调和气血,调动体内正气以抗邪,是一种常用的内病外治法。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可作为辅助疗法,有安全性高、痛苦程度低的特点。
(1)涌泉敷贴法: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较甚者,可将白芥子、栀子、桃仁、杏仁各20g,吴茱萸、樟脑各10g,研末混匀,用鸡蛋清、面粉将上末调成饼状,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同时对其加温片刻。贴敷24小时后取下,根据疾病恢复情况进行续贴。
(2)肚脐敷贴法:
先将脐部擦拭干净,用吴茱萸、红参、海马、鹿茸、炙甘草五药按1∶5∶5∶5∶3的比例与香油、凡士林等调制成膏,局部敷贴神阙穴,并用胶布敷盖。可用于体虚易感者。
2.穴位注射疗法
此疗法采用常规方法,利用注射器进行穴位注射。其注射和留药的过程与毫针进针、得气以及留针的过程及作用相似,是中医学针刺疗法与现代注射疗法的有机结合,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亦为安全、方便、可靠的辅助疗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第3胸椎棘突旁开1.5cm的肺俞穴注射维生素K 1或维丁胶性钙,每天1次。通过有效的刺激肺俞穴可起到宣肺、止咳、平喘、化痰等作用。此外,上感若伴热势较高者,可取柴胡注射液或银黄注射液中任意一种,进行双侧曲池穴注射,每天2次,3天为1个疗程,亦有较好疗效。
3.推拿疗法
选取百会、风池、印堂、太阳、大杼、肺俞等为主穴,运用推、拿、揉、压、按等推拿手法,并结合辨证加减取穴,此法具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化痰、解表退热以缓其标之效,同时亦有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以治其本之功。此法为临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辅助疗法。
(1)膀胱经擦法:
嘱患者取俯卧位,用小鱼际或手掌根部顺患者背部两侧膀胱经,特别在大杼、肺俞、肾俞各擦50次以上。若辨证属风寒型,则加推眉弓、攒竹各20次,揉按风池、迎香各20次,以大鱼际或拇指偏峰推拿前臂手太阴经20次,后点掐外关、合谷;若证属风热型,则加风池、太阳、迎香,各揉按20次,后点掐少商、商阳、合谷、曲池。体弱气虚者,加点揉足三里、百会;恶心呕吐者,加揉按内关、中脘、足三里。手法完毕后令患者做吹气、呵气口形,不作声响,徐徐出气,直至口中唾液增多,口味甘甜为止。每隔2小时1次,每次10分钟。
(2)头面部推拿法:
选取风池、风府、天柱穴,行推、拿手法,操作约5分钟。后从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运用推法推至头维、太阳穴,往返3~4遍。继之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穴,用抹法从印堂起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往返3~4遍,施术约8分钟。然后再次推、拿风池、风府、天柱穴,同时配合按肺俞、风门穴,拿肩井穴。此法适用于感冒轻证。
(3)小儿推拿法: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御邪能力差,易受外邪侵袭,因此易患本病。由于推拿法操作简便、无损伤、痛苦小,因此此法为儿科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疗法之一。操作方法:分推八道100~300次,分手阴阳300次,清肺经100~200次,推揉膻中100~200次,揉乳根、乳旁各50~100次,揉肺俞100~300次,补脾经100~300次,分推肩胛骨100~300次,飞经走气50~100次。若辨证属风寒,则可加四大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四法各30~50次,掐揉二扇门,推三关各100~300次;若辨属风热者,可加清天河水、清肺经各100~300次,推脊50~100次。操作手法宜轻快柔和。每日1次,每次约15分钟,3次为1个疗程。
4.拔罐
(1)走罐法:
嘱患者俯卧,裸露背部,将液状石蜡油涂于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采用闪火拔罐法,首先吸拔大椎穴,然后手扶罐体,沿督脉循行路线慢慢向下推移至至阳穴,来回反复走罐至皮下满布血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除兼见体虚者不宜用此法外,其他属实证者均可施用本法治疗。若伴咳嗽严重者,可加拔两侧肺俞穴并留罐5~8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病愈即止。
(2)留罐法:
取大椎、中府、肺俞穴,先用75%酒精棉球对所选穴位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后行投火法拔罐,对上述各穴分别吸拔并留罐5~15分钟。如伴有烦躁、嗜睡或谵语,加拔灵台、神道,一罐拔双穴。每日1次。此法尤其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见高热者。
(3)刺络拔罐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出血,以闪火法将中号罐吸附于出血部位,行拔罐放血治疗,出血量为1~2ml,留罐15分钟,每日1次。该疗法有解表达邪,引热外行之效,尤其适用于证属风热者。若伴发热者,可加拔曲泽、委中穴放血治疗,操作同前法。
5.刮痧疗法
取生姜、葱白各10g捣烂和匀,用纱布包裹,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及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柱两侧相关穴位,如大椎、肩井、风门、肺俞等穴,至皮肤潮红为宜,也可配合推刮肘窝及腋窝。此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6.食醋滴鼻疗法:
用0.5%的醋酸溶液,如用市售米醋配制,因其所含醋酸浓度较低,故不宜加水过多。每次滴鼻3滴,两次之间间隔2~3小时。24小时为1个疗程,以治愈为度,通常需1~3个疗程。
7.熏洗疗法
取麻黄9g,桂枝6g,生姜9g,紫苏15g,甘草3g,将上药煎汤以熏洗头面,主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辨证属风寒型,此法可助风寒邪气得汗而解。
8.药枕预防法
将山柰、丁香、石菖蒲、肉桂等芳香性中药,粉碎后做成香袋,另外填充淡竹叶、艾叶、茵陈、苍术、菊花等作为填充剂做成药枕。每晚睡觉枕用保健枕。此法适用于体虚易感者进行预防以及辅助治疗。
三、西医药常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故其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忌食辛辣和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1.对症治疗
鼻塞流涕者,可用1%麻黄碱滴鼻。痰多者,予盐酸氨溴索30~60mg,口服,每日3次,餐后服。刺激性剧烈干咳、无痰者,予可待因15~30mg,口服,每日3次。发热者,可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也可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
2.抗生素治疗
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如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经验选用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
3.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不超过2天的患者一般不需使用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甲基金刚烷胺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病毒;吗啉胍对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等有一定的疗效;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作为广谱抗病毒药,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较强抑制作用,主张早期使用可缩短病程。
【特色疗法述评】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目前人类最大的疾病谱,该病往往是一些疾病的开始或是某些疾病发生的诱因。所以,有效的、高水平的诊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人类健康意义深远。近30年来抗呼吸道病毒、细菌药物的研发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病原学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但本病中相当一部分微生物感染至今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抗呼吸道病毒的西药由于抗病毒谱窄、易产生耐药性,有些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大,难以应对不同种类的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的打击。所以,国内外有一部分医生竟对流感病毒感染后高热不退的患者采取不服用药物,等待疾病自愈的处理办法。
2.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强调“审证求因”。中医学认为本病由外感六淫及时行疫毒所致,正气亏虚,病邪乘虚侵袭肺卫,致使肺卫功能失调,营卫失和,正邪相争,甚则日久累及他脏。病邪各有其性,且往往合而为病,因而该病临床所见症状纷繁,通过对临床症状的分析发现,本病的临证表现与所感之外邪密切相关,特征较为明显。有学者提出依据六淫治则治疗本病,如《补图本草备要》之言“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等,为临床治疗该病拓展了思路。
3.2003年的SARS战役可谓是中国人民抗击呼吸道病毒侵袭的保卫战,在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消灭SARS的情况下,中医药担当起预防和抗击SARS的不可低估的有生力量,著名主持人胡一虎曾在凤凰卫视讲到“中国防感汤第一人高雪(本书作者)”,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无论是呼衰的救治,还是普通SARS的治疗,以及正常人的预防均有中医药的治疗和参与。当时深圳市中医院发放“防感汤”600万多袋便是现实的写照。这场战役中深圳市中西医并肩作战创造出病人“零死亡”,医务工作者“零感染”的奇迹。SARS过后的十年是中医药迅猛发展的十年。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确是中医药重新回归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主战场的开始。
4.笔者根据25年来研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经验,认为风寒束表患者较少,治疗得当,立竿见影,优于西药。风热犯表患者较多,尤其出现外感发热伴有咽痛症状时采用曲氏抗感退热方疗效显著。前贝止嗽散为曲敬来、高雪教授经验方,适用于表寒里热之浅咳,用之得当效若桴鼓。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63.
2.王吉耀.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27.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9~1727.
4.程凯.风寒感冒就用葱豉汤[J].东方养生,2011,12:98~99.
5.李泽庚,张念志.呼吸病中医临床精要[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8~42.
6.冯维斌,刘伟胜.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3.
7.张玉英,牛淑亮.呼吸病中医特色诊疗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2~76.
8.程爵棠.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
9.李霞,姚妍妍,李玉实,等.王道全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7):589.
10.米一鄂.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39.
11.曲敬来,高雪,苏英豪.病炎清10号方治疗季节性甲型流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96~197.
12.高雪,侯辉,曲敬来,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三种发热性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3):171~173.
13.乔秋杰,曲敬来,高雪,等.病炎清颗粒治疗甲型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07~1908.
(曲敬来 阎 闯 王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