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手术与处置技术经验与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麻醉

麻醉的作用是应用药物使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暂时失去疼痛感觉,并产生适当的肌肉松弛,使患者精神安定,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无论手术的大与小,门诊手术,包括特殊或介入性检查都无一例外保障无痛和安全,否则无法进行手术。根据麻醉作用部位,将临床麻醉分为局部麻醉、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及椎管麻醉作用复杂,需专业人员操作,本节不予介绍。
1.局部麻醉的概念及重要性
麻醉的作用只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的麻醉方法,称为局部麻醉,简称局麻。产生麻醉作用的麻醉药,简称麻醉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有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三种方法。
局麻一般由施术者完成,因此每位外科医师都必须熟练掌握这一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只有熟练掌握局麻技术,才能使患者在无痛中接受手术,从而施术者才能从容地进行各种操作。局麻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小。除过敏体质外,几乎无禁忌证,特别适用于浅表手术和某些中小型手术,也适用于年老体弱、重危或并发有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麻醉方法。
2.局麻的基本要点
局部麻醉不能同等于简单注射技术,想做好每一例局麻,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要点。
(1)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术者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及病变的范围大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一般的部位选择应用局部浸润麻醉;手指、手掌、足趾、足掌、阴茎、胸壁可选用神经阻滞麻醉;某些部位如乳房、头皮、肛门则可选用区域阻滞麻醉。
(2)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所配制的麻醉药浓度也不尽相同,要严格掌握麻醉药用量,切勿超过极量,防止麻醉药中毒。
(3)麻醉前用药。目的是镇静以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忧虑和恐惧;减少麻醉药的毒性反应,抑制唾液及气道分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痛阈,缓解术前疼痛和增强麻醉镇痛效果,使麻醉过程平稳。麻醉前口服或肌内注射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以预防和减少麻醉药的毒性反应。抗胆碱药能抑制呼吸道黏膜和口腔唾液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还能抑制迷走神经反射,避免术中心动过缓或心搏骤停。麻醉前用药一般在术前30分钟应用,用量及浓度根据手术的大小及病变的部位来定。
(4)不同麻醉方法的注射要领。不同的麻醉方法要求不同的麻醉技巧。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一针技术”,即只有一次进针点痛感,按解剖层次由浅入深,逐层麻醉;②区域阻滞麻醉:应于病灶四周和基底部组织均注入麻醉药,形成一个包围圈,使圈内的组织失去痛觉;③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准确地注入神经干附近,即能使所属区域产生充分的麻醉作用。
(5)注射药物前回抽,适当避开病灶。每次注射药物前必须回抽针柱,证实无血液、无气体、无脑脊液后方可注射麻醉药,以避免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管中引起中毒或其他意外发生。当病变为脓肿或肿瘤时,严禁将麻醉药直接注入病灶,以免造成炎症扩散或肿瘤转移。最好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
(6)减缓麻醉药吸收:麻醉药中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素,可使局部血管收缩,以减缓麻醉药吸收的速度,延长麻醉药作用和减少毒性反应。通常100ml麻醉药中加入0.1mg肾上腺素,总量不超过0.5mg。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不宜加入肾上腺素,可加入适量的麻黄碱。另外,有过敏体质者,在用普鲁卡因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3.局部浸润麻醉
适于各种体表小手术和某些普通外科小手术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不完全时应用局部麻醉作为麻醉时的辅助措施。操作方法:
(1)沿预定的皮肤切口,针尖斜向皮肤,先注射一个小皮丘[图2-26(1)]。
图2-26 局部浸润麻醉
(2)针尖与皮肤平行,通过皮肤处的皮丘向前推进[图2-26(2)]。
(3)先推药后进针,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渐形成皮内浸润带[图2-26(3)]。
(4)也可用扇形皮内或紧贴皮下浸润注射,然后由浅层至深层,依次由皮肤、皮下组织、筋膜、骨膜或腹膜等,逐层浸润麻醉[图2-26(4)(5)]。
4.区域阻滞麻醉
区域阻滞麻醉是将麻醉药注入病变周围及其基底部组织,使通入手术区域的神经纤维被阻滞,适用于浅表部位的中、小型手术。区域阻滞麻醉药浓度,一次剂量与局部浸润麻醉基本相同。
(1)一般部位区域阻滞麻醉。
先做一小皮丘,然后在病灶周围皮内或紧贴真皮下利用“一针技术”注射一环形带,再于病灶周围皮下组织、肌肉等其他组织和基底注入药,围绕着病灶形成一个注入的麻醉药包围圈(图2-27)。
图2-27 区域阻滞麻醉
(2)头皮区域阻滞麻醉。
注药于病灶四周皮肤、皮下层及帽状腱膜下层。头皮较小的肿瘤切除或外伤清创缝合时,可采用部分区域阻滞麻醉;头皮病变广泛时,则可采用全周头皮区域阻滞麻醉(图2-28)。
图2-28 头皮区域阻滞麻醉
(3)乳房区域阻滞麻醉。
取平卧位,先于乳房周围利用“一针技术”皮内或真皮下注射麻醉药,再分别浸润注射乳房四周皮下组织,最后注射乳房基底部(图2-29)。
图2-29 乳房区域阻滞麻醉
(4)腹股沟区域阻滞麻醉。
适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平卧位。髂前上棘内侧注射第一个皮丘,接着注入麻醉药至腹外斜肌腱膜、肌层,再将针头退到腹外斜肌腱膜下,分别于腹股沟管内、外注射麻醉药。再从耻骨结节处注射第二个皮丘,向深部辐射状浸润麻醉,再将针头退到腹外斜肌腱膜下,沿精索多方向注射。最后在皮肤切口处作菱形皮内及皮下注射。如果加强麻醉效果,可用长针头向脐部浸润注射,以阻滞髂腹下神经和第10~12胸神经皮支(图2-30)。
图2-30 腹股沟区域阻滞麻醉
(5)肛门周围区域阻滞麻醉。
适于肛门和直肠下端的手术。取截石位,术者左手示指插入直肠内,指端至内括约肌上缘,作为注射的引导标志。取8~10cm长的7号穿刺针,于肛门正前方距肛门缘2cm处注射一皮丘,与肛管纵轴平行方向刺入,边进针边注射药物,将针退至皮下分别斜向肛管的左、右两侧旁刺入,边进针边注药。同法,在肛门的正后方距肛门2cm处注射一皮丘,与肛管纵轴平行方向刺入,边进针边推药,进针4~5cm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分别斜向肛管两侧,肛管两侧同样边进针边注药(图2-31)。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插入直肠的示指应经常校正注射的刺入方向,以免误入肠壁或进入肠腔内。
图2-31 肛门区域阻滞麻醉
5.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把麻醉药注入神经干或神经丛附近,使神经干或神经丛所支配的区域痛觉消失,适用于被阻滞神经远侧部位的手术。
(1)指(趾)神经阻滞麻醉:
于患指(趾)根部两侧分别注射皮丘后向掌面和背面注射麻醉药2~4ml;或于手背掌指关节两侧进针,分别注入麻醉药2~4ml(图2-32)。
图2-32 两点进针法手指阻滞麻醉
(2)阴茎根部神经阻滞麻醉:
注药于阴茎根部,适用于阴茎的各种手术。平卧位,先于阴茎根部背侧进针皮内、皮下环形浸润注射麻醉药1周,再行阴茎背侧分别向左右倾斜15°~20°至两侧阴茎神经附近,回抽无血后分别注入麻醉药2~3ml,最后在阴茎根部的腹侧、尿道海绵体两旁分别垂直进针达尿道海绵体与阴茎海绵体间沟各注麻醉药1~2ml(图2-33)。用手轻轻地按摩注药部位,促使药液均匀扩散。
图2-33 阴茎根部神经阻滞麻醉
(3)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注麻醉药于眶下孔,阻滞眶下神经,同侧下睑、鼻、眶下部、上唇及上前牙、双尖牙、唇颊侧骨膜等组织均可被麻醉,因此,该麻醉方法适用于面部手术。施术者先用左手示指扪出眶下孔位置,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6cm,针尖从鼻翼外侧约1cm处刺入皮肤,且成45°角斜向上、后、外方向眶下孔区,在左手示指引导下将针尖刺入孔内0.5cm注射药物0.5~1.0ml,注意穿刺时防止损伤眼球(图2-34)。
图2-34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肋间神经位于肋缘下,与肋间血管伴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可用于胸壁下部的手术。一般在腋后线或肩胛下角垂线处进针,确定肋间点定位标记,在肋骨下缘进针至肋骨即退出少许,移向肋缘下再进针少许抽吸无血注药6~10ml。因肋间区域受上、下肋间神经支配,故需麻醉手术区域的上、下各一肋间神经。注意勿刺破胸膜(图2-35)。
图2-35 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5)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该麻醉方式多用于前臂以下部位的手术,有腋窝和锁骨上两种入路,最常使用也较为安全的为腋窝入路法。将患者上臂外展,肘关节屈曲,此时臂丛神经被牵拉固定,腋动脉移到最表浅位置,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缘触及腋动脉搏动(图2-36)。在其最高处先做一皮丘浸润麻醉,再用7号针进1.0~1.5cm阻力感消失即表示进入腋鞘管,上肢出现触电感,松开穿刺针可见针尾随腋动脉的搏动明显摆动,这是定位的正确重要标志。回抽无血后注药10~20ml。注意穿抽时出血应退出针头压迫止血。
图2-36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经腋窝入路法)
(6)注意要点:
①毒性反应。如一次性用药量过大,误注入血管内,作用部位的血运丰富,患者耐受力差等,都可能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给予吸氧、输液、抗休克治疗等。为避免发生中毒反应,每次注射局麻醉药时先要回抽有无回血,以防止误入血管内,有时可在局麻醉药液中加入1∶1000的肾上腺素1滴,但在手指或阴茎等部位的手术时要注意,即切忌超过上述肾上腺素加入的量,以避免局部组织内血管过度收缩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②超敏反应。用普鲁卡因时易发生,故临床上多用利多卡因,过敏反应少有,一旦发生麻醉药过敏,应按过敏性休克治疗。③注意无菌操作,尤其在肛门区域阻滞麻醉时。一旦穿透直肠壁进入肠腔,必须更换穿刺针,避免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