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牛蒡子
[歌括]
牛蒡 1宣肺辛苦凉 2,疏风透疹消疮痒 3。
根叶甘寒防“风”中 4,脾虚误服易滑肠 5。
[歌解]
1.牛蒡为菊科二年生草本,取其果实入药。因果实多刺,易附着于人衣而令人生厌,故原名恶实;老鼠最怕此物,出没其间常钩粘于身上又难以脱落,因此又名鼠黏子或鼠见愁。其根肉质肥大,可充食用,并有一定药用价值,复因其根叶多充作牛饲料,民间称为牛菜,牛常食此草显得气壮力大,又衍传其子为大力子。传统经验入肺、胃经。
2.牛蒡子功能疏散风热,宣发肺气,适用于风热表证或风温初起,若兼见咳嗽、咽痒、喉痛等证候,可配荆芥、防风、薄荷等同用,方如《证治准绳》牛蒡汤;若内有积热,外夹风邪而引发咽喉肿痛、痰涎壅膈者,宜配连翘、元参、桔梗、甘草,方如《外科理例》清咽利膈散。据报道,叶振鸿治疗风寒感冒兼有喉痒、咳嗽、痰多、便燥者,用桑蒡汤(牛蒡子12g,桑叶15g)水煎顿服,每日1~2剂,效果较好(宜春医专学报,2001.2)。何炳刚治疗顽固性头痛多例,单用牛蒡子30g,煎汤代茶,疗效满意(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姜际生治愈数例脑疝头痛,单用炒牛蒡子15~20g,捣碎水煎服,从中总结出牛蒡子对降颅内压有显著作用(辽宁中医杂志,1975.2)。有人治疗偏头痛40例,取牛蒡子炒后研末,白酒为引,温开水冲服,治愈34例(辽宁中医杂志,1959.2)。
此外,牛效清单用牛蒡子20g加水煎服治疗各种鼻炎、鼻窦炎32例,均获满意疗效。作者认为,此药对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无论在辨证处方中加用或单方应用,无论口服或水煎滴鼻,都不失为通鼻窍、治鼻病之良药(中医杂志,1997.11)。吕仁柱等用牛蒡子研细粉经微波炉灭菌加温至熟,分装成每小袋3g,3~6岁每服1/2~2/3袋,7~13岁每服2/3~1袋,每日2~3次。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8例,总有效率达100%(交通医学,2003.3)。
3.药理研究尚表明,牛蒡子具有解热及轻缓利尿、泻下作用。因风热壅于肺胃而使痘疹不能透发者,本品能宣透肺热于上,通导腑热于下,故风疹、麻疹症见疹出不透时常不可少,用治麻疹并发肺炎尤为切合。张山雷称牛蒡子“最为麻疹之专药”,可与柽柳、竹叶、葛根等同用,方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近人还用于猩红热的预防上,收效卓著。据报道,以牛蒡子炒研成粉,2~5岁每服1g,5~9岁1.5g,10~15岁2g,成人3g,每日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连服2日。用以预防猩红热,药后12日内未发病者占98%(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研究资料汇编,1960)。
药理研究还表明,本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破者,能促进其消散;用于湿疹浸淫而瘙痒者,能加速其修复,为疮疡外科所习用。据报道,单用鲜牛蒡叶150g,芒硝50g,共研极细成糊外敷。治疗疖肿40例,多在2~4天收功(中医杂志,1997.10)。张泽生等治疗扁平疣20余例,用牛蒡子略炒后研末,每服3g,每日2次,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97.11)。
4.牛蒡根富含蛋白质与糖分,有强壮作用,内服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作菜煮吃,对老年性血管硬化、脑出血及中风后半身不遂者有一定防治效果。据报道,以牛蒡子30g(先煎半小时),白芷10g,水煎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20例,15天左右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97.10)。韩玉治疗面瘫47例,则以牛蒡纠偏汤(牛蒡子30g,白芷10g,旱莲草、女贞子各12g)水煎服,有效率达100%(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3)。朱树宽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牛蒡子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97.11)。
5.分析检测表明,牛蒡子含脂肪油达30%之多,功能通便滑肠。因本品既能疏风清热,又能滑肠排毒,故外感兼见便秘者,能收表里双解之功。但脾胃素弱、经常泄泻及虚寒性痘疹等症均忌用。据报道,王希初治疗便秘,常取生牛蒡子15~30g,捣碎,开水冲泡后代茶饮服,每每获效(中医杂志,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