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是指腧穴主治的一种规律性联系。系统了解和掌握腧穴的这些内容,对于针灸临床以及对腧穴作用机理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腧穴主治病证较为复杂,如不得要领,往往难以掌握。但腧穴的主治有其一定的规律,主要决定于腧穴所处的部位、归属的经脉和属何类别(特定穴)。在临床上,多个腧穴可以主治同一病证;多种病证可以选用同一腧穴。因此腧穴的主治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一)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1.近治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腧穴所处部位确定其主治病证。也就是说腧穴在什么部位,这个腧穴就能主治这个部位的病证,包括深层组织、器官的病变,即《灵枢·经筋》“以痛为输”的体现和发展。例如眼区的睛明、攒竹、承泣、四白、球后诸穴,可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青盲、雀目等眼疾;百会、四神聪、前顶诸穴位于颠顶,可治头顶疼痛、头晕目眩、神志昏迷;耳区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均能够治疗耳部疾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够治疗胃的疾病;天枢、水分、阴交诸穴位于脐周,可治绕脐腹痛、肠鸣泄泻;命门、肾俞、志室诸穴位于腰部,可治腰腿酸痛、遗精阳痿;四肢部的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诸穴都可以治疗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等。
腧穴近治作用,在《内经》中就有体现。如《灵枢·五邪》所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这是胸背部腧穴治疗临近肺脏疾患的提示。再如《灵枢·厥病》中载:“头痛……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说明局部邻近穴位可治疗邻近所发生的疾病。这些局部邻近作用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如《百症赋》中所述:面目虚浮,取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取听会、翳风等等,都是腧穴近治作用的体现。
2.远治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腧穴所归属的经脉确定其主治病证。也就是说腧穴归属于哪条经脉,这个腧穴就能主治哪条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包括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在十四经脉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全身性作用。如《大全》中说:“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痛可撤;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头面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说明三里、内庭不仅能够治疗下肢病症,而且可以调整消化系统功能;曲池与合谷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还能够治疗头项以及面部病症。在临床上,尺泽、太渊、列缺、鱼际诸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可治肺脏疾患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太冲、行间、大敦诸穴归属足厥阴肝经,可治肝脏疾患和疝气、瘿瘤、黄胆、胁痛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诸穴归属足太阴脾经,可治脾脏疾患和泄泻、痢疾、腹痛、腹胀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足三里、陷谷、内庭诸穴归属足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疾患和呕吐、噎隔、消化不良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其他如合谷治牙痛、口渴,后溪治项强、(后)头痛,上巨虚治泄泻、痢疾,照海治口干、咽痛,阳陵泉治胁肋疼痛,内关治心律不齐等,都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主治规律。
四肢部的腧穴,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和近代临床实践的证实,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既可以治局(近)部病,也可以治远部病。而且越是远端,其治病范围也越广。如合阳可治腰脊疼病、下肢麻痹、崩漏、疝气;承山则治腿痛转筋、腰背痛、痔疾、便秘、腹痛等;而至阴则可治胎位不正、难产、头痛、鼻塞、鼻衄、目赤肿痛等。而肘膝关节以上的腧穴主治范围相对较窄。如梁丘治膝肿、下肢不遂、胃痛、乳痈;气冲治外阴肿痛、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阳痿、茎中疼痛等。头身部的腧穴以主治头面、五官、脏腑等近部疾患为主,但某些腧穴也可以兼治全身性疾患,如睛明治目疾、地仓治口渴;而百会、水沟除了可治头痛、口歪外,还可治疗各种神志疾患。躯干部的腧穴以任、督两脉为总纲。督脉穴与其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穴,任脉穴与其两旁的足少阴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足太阴脾经穴,均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膈、第7胸椎以上)穴主治心、肺、心包和胸、背、气管、食道、咽喉等疾患;中部(膈以下脐以上、胸7~腰2椎)穴主治脾、胃、肝、胆和上腹、背、腰等疾患;下部(脐以下、腰2椎以下)穴主治大肠、小肠、肾、膀胱和下腹、腰骶等疾患。其中大椎、命门、气海、关元等穴还能主治全身性疾患。
(二)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1.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而且还有独特的主治内容。如背俞穴与原穴的主治以五脏疾患为主;募穴与下合穴的主治以六腑疾患为主。郄穴多主治急性病、疼痛病;八会穴多主治慢性病、虚弱病;络穴和交会穴主治表里经和与其交会经脉的病证;八脉交会穴主治奇经病;五输穴中的井穴主急救,荥穴主热病等。
2.不同经穴,不同主治
腧穴归属于一定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不同的经脉和脏腑各有其不同的病候,这些病候都可以采用本经所属的腧穴进行治疗。这样就产生了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但腧穴的主治范围远不止如此。在分经主治的基础上,有的还能主治二经或三经相同的病证。说明分经主治既有其特性,又有其共性。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同一腧穴,双向主治
1.腧穴主治中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又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如泄泻时,针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天枢能通便。胃肠痉挛时,针足三里能解痉止痛;胃肠蠕动弛缓时,针足三里能增强蠕动,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心动过速时,针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内关又可以增加心率,使之恢复正常等。
2.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在诸多的腧穴中有不少腧穴可以治疗相同的病证,但临床实践证明各穴之间疗效并不等同,而是有着相对的特异性。如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等穴,均可使孕妇腹部松弛,胎动活跃,具有不同程度的转胎效果,但以至阴穴的疗效最好。手阳明大肠经的二间、三间、合谷、阳溪等穴都有治疗牙痛的作用,而以合谷疗效最好。荥穴都可以治疗热病,但肺热当取鱼际,胃热应取内庭,心火当取少府,肝火应取行间等。这也是腧穴主治作用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