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版)
《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一书自2006年构思,2008年第1版出版,2012年第2版出版,根据出版社的建议,启动第3版的编写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自参加工作以来,随着工作、受教育经历的变迁,由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从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工作,再到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工作5年,有一个很好的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机会。2013年11月份,由于工作需要,再次回到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从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管理;从单纯的精神疾病临床工作到负责医院的医保农合工作;从精神疾病急性期的住院治疗到负责全省严重精神疾病防治管理;从精神疾病专科的诊疗群体到负责规划综合医院联络会诊的业务拓展;从传统的经验治疗到循证医学的发展,每一个工作的机会和经历,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国家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精神疾病的诊疗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的时候翻阅本书第2版时觉得写得很完善了,但是突然有一天,随着负责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去综合医院讲座、合作频次增加,越来越感觉到我们临床思维受社会背景、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等影响,而这些在本科及研究生理论及临床专业知识培训方面基本上很少介绍,一般注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殊不知,从书本医学知识到现实临床方案的落实,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是我们的临床诊疗思路和诊疗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问题促使我进一步修订2012年的第2版,使之继续完善,写到本次编写的第3版中,以单独的章节呈现。
另外,关于临床诊疗思维的训练,在第1版和第2版中环环相扣地予以演示,其中个别问题存在争议,本次修订过程中在原来问题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案例。为了编写体例的一致,所有增加的案例均源于临床的真实案例,几乎均是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讨论的疑难案例,全部是由我一人审核把关,并提出开放性问题,为同道分享的同时,也为同道留下沉思。各位同道可能对每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会引起讨论过程中,红红脸,出出汗,最终能为获得真知灼见提供一个经验交流的素材,也成为本次修订的重要特色之一,至于是亮点还是败笔,任君评说。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所采用的病例均出自编者多年从事临床、教学一线医生的亲身经历的病例,在完稿之前,衷心地感谢那些曾经就诊或仍继续治疗的患者,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成为此书的素材,鉴于尊重患者、保护隐私的原则,又不能公开地向他们提名致谢,只能心存感激。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新乡医学院领导及编写人员所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衷心感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沙春阳书记、李彤院长、王长虹教授、李玉凤教授和张瑞岭教授,他(她)们始终关心、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感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同事们,正是你们的鼎力支持与协作,使得第3版修订工作顺利完成。感谢各位编者的通力合作。
感谢我年迈的父母及岳母,他(她)们能协助我养育我可爱的女儿,使我安心写出我的见解。同时也想将这本书作为即将出生孩子的礼物,希望他出生后能看到此版的顺利问世。他到来的欣喜为我挑灯夜战,以及撰写某一专题、章节注入动力,加快“工期”。有的专题一气呵成,经常不知不觉地到了凌晨,畅想着分享经验、感悟的欣喜,甚为快意。
数年来,每当我想写书、写教材,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回响,这就是在我人生最难忘的阶段,用心栽培、呵护、包容我6年的硕士、博士生导师张亚林教授,几度叮咛,“对你而言,编书不是机会问题,关键是书的质量”,我会铭记,深知朴素言语背后的分量,在想偷懒时总好像有双深邃的眼睛关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敢懈怠。衷心感谢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亚林教授在百忙中对本书认真细致的审稿,通读全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本书作序。
由于作者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同道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意见。
杨世昌
2016年9月10日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