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隋唐时期——瘿病的方药汇集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前后涌现了如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著名医学大家,也先后诞生了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重要的医学综合性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整理传承了许多秦汉医学的发展成就,也及时总结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认识,包括和域外医学交往的成果,显示了这一时期具有博采众家、兼容并取的开放式特点,以多种技术方法联合应用的治疗特点,以顾护脾肾后天之本为必由之路的养生理念,以发展新药创新时方和其他新技术手段的革新精神是这一时期瘿病证治的特点和成就。为其后中医学的鼎盛发展做出了理论上的储能和实践上的准备,为后世瘿病学说的形成和创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传承了晋魏时期瘿病诊治经验。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运用海藻组成方剂,治疗瘿病。如该书中治瘿病的十个方剂,九个以海藻为君,一个以昆布为臣使。晋代《针灸甲乙经·气有所结发瘿瘤》曰:“瘿,天窗及臑会主之。瘤瘿,气舍主之。”这是针刺治疗瘿病最早记载。《三国·魏书》引《魏略》云:“达前在弘农,与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还载有用手术治瘿的故事。“自愿令医割治,十人割瘿九人死。”可见已认识到瘿疾与情志有密切关系,并最早进行了手术治疗的尝试。
隋唐时期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等重要医学文献。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把多年收集的民间验方、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并结合前人的大量医药方面的文献研究,如经典的《素问》、《神农本草经》、《甲乙经》、《伤寒论》、《灵枢》、《脉经》、《僧深集方》、《肘后备急方》、《小品方》等书,分类编次,进行了全面总结,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编集成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是药王孙思邈在他八十岁以前的作品。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像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文中所说的:“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由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他“乃博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备急千金要方》这部著作一共有二百三十二门,方论合起来一共有六千三百余首。它收集了在唐代以前特别是在东汉以后许多的医家的一些医学理论和治病药方,经过细心的整理,将他们按照妇科、五官科、儿科、外科、内科、养生学、解毒急救学、食养学、按摩与导引科、明堂孔穴等的次序编写而成。在每一种疾病的门下,都是首先引用《内经》和唐代以前的一些有关医家的论述,或者是有关自己的见解,然后才分列出不同的证候和他自己所收集的一些方剂。《千金翼方》这本书是孙思邈为了补充《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后来才写的。《千金翼方》序记载“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譬輗軏之相济,运转无涯。等羽翼之交飞,转摇不测”;“贻厥子孙,永为家训”。这本书以妇科学、本草学、伤寒学、养性小儿学、辟谷学、疮痈学、退居学、杂病学、补益学、中风学、飞炼学、诊断学、针灸学及禁经学的次序编写而成。由于其中关于道家方面的内容比较多,除了本草学、伤寒学和一部分方剂学被后世所赞赏之外,其余的价值远远不能够和《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进行比较。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医学理论进一步提高。因此,隋唐时期瘿病学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一、首先提出了瘿病分类
人的体质有阴阳虚实之别,因而感邪发病亦有不同,正如《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就瘿病而言,其本身发病就多与患者体质偏盛、情志水土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病后临床表现各有区别。历代医家对其辨证分型多从病因和症状方面着眼,分型各有千秋。根据瘿病不同病因及临床特点,隋唐时期首先将其分类,包括:①二瘿说,如《小品方》的息气结而成瘿和饮沙水而成瘿。②三瘿说:《诸病源候论》有血瘿、息肉瘿、石瘿3种。《崔氏方》另有水瘿、气瘿、石瘿。③五瘿说:《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五瘿”之称,并有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之名。上述瘿病不同名称均以该病不同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特点而命名,如血瘿、息肉瘿、石瘿、水瘿、气瘿等。气瘿、劳瘿、土瘿、忧瘿等,主要是依据瘿病不同发病原因而命名。
二、阐述瘿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隋唐时代,对瘿病的论述逐渐增多,并指出瘿病的病因、瘿病的临床表现,不同地域及病因会有不同的体征,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三·瘿瘤咽喉疬瘘》引《小品方》论瘿病,曰:“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其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乃不急膇然,则是瘿也。中国人息气结瘿者,但垂膇追无核也。长安及襄阳蛮人,其饮沙水喜瘿,有核瘰瘰耳,无根浮动在皮中,其地妇人患之。肾气实,沙石性合于肾,则令肾实,故病瘿也。北方妇人饮沙水者,产乳甚艰难,非针不出,是以比家有不救者,良由此也”。指出其成因有二:即由“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由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长安及襄阳蛮人,其饮沙水”初步阐述瘿病的发生与情志抑忧、地域水土失宜相关。瘿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不同瘿病的体征。“喜瘿有核瘰瘰耳”,“初作与樱桃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瘿病始作与樱核相似”,“中国人息气结瘿者,但垂捶捶无核也,无根,浮动在皮中”等。从瘿病的病因来进行分析,瘿病主要与正气不足、情志不畅和居处饮水水质有关,在诸类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生成的病理产物结于颈部,时间长了之后就形成了瘿病。其中肝脾不调,水湿内聚可以形成痰液;肝郁可以化火,或者导致阴虚火旺,灼伤津液成为痰;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去调节功能,就会引起气机方面的阻滞,津液的积聚也可以变成痰液;居处的饮水不好,使机体的运化不失常,水湿发生凝聚也可以变成痰液。可见瘿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痰液凝结于颈项部所导致的。且痰液一旦形成之后,既可阻滞人体的气机,影响脏腑的气机的升降运动;又可以流注到经络,从而阻碍气血方面的运行,并且还具有“来去不定,聚散无常”等的特点,所以就有了“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的说法。古代的医学家们正是在认识到了瘿病的发生往往与痰液的凝聚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才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化痰软坚散结一类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海蛤壳、海带、海藻、海粉、昆布、海蛤、蛤蚧、海螵蛸等。因为长时间的忿郁恼怒以及忧思郁虑,导致肝气失去了舒畅条达的功能,引起气滞痰凝壅结于颈部的前面而形成瘿病,并且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又可表现各种不同证候,采用不同治疗方药。
三、讲究药用剂型、服药方法及饮食忌宜
隋唐时期不仅记述了瘿病治疗方药,还提出了瘿病治疗不同方药的剂型、服法:分别提出与使用了散剂、酒剂、丸剂、口含剂、外敷剂等多个不同剂型。《备急千金要方·解毒杂治瘿瘤》“以三年米醋渍小麦面,曝干,各捣为散合和,服—方寸匕,日四、五服”,“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药含极乃咽之”,“醋渍含咽”,“以三年醋一升,溲面末,曝干,往反醋尽,合捣为散,酒服方寸匕”,“上六味,为末,蜜丸如小弹子大,含一丸咽津。”“上十二味,治下筛,以羊髓脂为丸如梧子,日服三丸。”“若疮湿即敷,若疮干猪脂和敷”。“咀,以猪脂三升半,煎白芷黄去滓,稍以敷之,日三。”此外,提出了瘿病预后及服药禁忌:“疗三十年瘿瘤”,“治二三十年瘿瘤”,“十年不瘥,致有漏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悸,寤寐不安,身螈缩”,“尽十具愈”,“禁姜、五辛、猪、鱼、生菜、大吹、大读诵、大叫语等”,“不得作重用方”。
四、记述了针灸治疗瘿病方法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针灸治瘿之大成,列举条目众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解毒杂治瘿瘤》记载:“瘿上气短气,灸肺俞百壮。瘿上气胸满,灸云门五十壮。瘿恶气,灸天府五十壮。”《千金翼》云:又灸胸堂百壮。瘿劳气,灸冲阳,随年壮。瘿,灸天瞿三百壮,横三间寸灸之。瘿气面肿,灸通天五十壮。瘿,灸中封随年壮,在两足趺上曲尺宛宛中。诸瘿,灸肩髃左右相对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瘥止。又,风池百壮,挟项两边。又,两耳后发际一百壮。又,灸头冲(一作颈冲)。头冲在伸两手直向前令臂著头对鼻所注处,灸之各随年壮。《千金翼》云:一名臂臑。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肘后方》云:不得针灸。”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对瘿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瘿病临床表现叙述、富碘中药及动物甲状腺治疗瘿病、针灸治疗方法、治疗瘿病方药记述等对现今甲状腺病诊治仍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王晓兰,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西晋·陈寿.三国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彭建中,魏嵩有,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王洪图.内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唐·王焘.外台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6.胡军,李鼎.瘿病证治文献述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7(2):51-52
7.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鲁兆麟,主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陈如泉 吴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