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五官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血管源性肿瘤

【临床与病理】

临床:毛细血管瘤较为常见,多发生于鼻腔,鼻窦极少见,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主要症状是反复鼻腔出血、鼻塞。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鼻塞及反复鼻出血或抽吸性涕中带血。随着肿瘤的生长,瘤体积不断增大,如压迫鼻中隔,可引起两侧鼻塞,如突入鼻咽部,可引起咽鼓管阻塞,出现耳鸣耳闭等症状。如肿瘤位于偏前且向外前扩展,可致面颊部隆起或眼球突出,可出现视力障碍或头痛等症状。

病理:鼻血管瘤按其组织学形态及大小,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两种类型,以毛细血管瘤最为常见。大体观察毛细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色鲜红或暗红色,质软而有弹性,易出血,好发于鼻腔且多见于鼻中隔,发生于鼻窦者少见。毛细血管瘤体积多不大,常可见其有一小蒂。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多较毛细血管瘤大,其基底较宽,好发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处或下鼻甲处。海绵状血管瘤外观呈灰红色,切面呈海绵状,由大量扩张且充满血液的海绵状血窦构成,由于其内血流缓慢,常有血栓形成和发生钙化。瘤体增大可压迫邻近结构,引起邻近结构的受压移位、骨质结构变薄、吸收等改变。由于瘤灶可压迫、阻塞鼻腔、鼻窦或咽鼓管,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CT与MR】

CT:瘤灶在CT平扫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结节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多较规则,也可不规则,瘤灶边缘清楚。由于毛细血管瘤瘤体多较小,对周围结构压迫较轻。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多较大,受累的鼻窦常可见不同程度的膨大变形,窦壁骨质呈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甚者可致窦壁缺损。CT增强扫描瘤灶可见明显强化,大多强化均匀,也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MR:毛细血管瘤在T1WI上多呈中等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其内信号不甚均匀,有的尚可见血管流空影,CT增强扫描可见瘤灶明显增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形态及数量不一的低信号影,为钙化或静脉石影,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早期呈蜂窝状,延迟扫描病变多也未能完全均匀强化。

病例1 血管源性肿瘤 女性,28岁,反复鼻腔出血1个月(图2-2-2-1)

图2-2-2-1 1~3. CT平扫软组织窗横断位;4~6. CT平扫软组织窗冠状位;7~9. CT平扫软组织窗矢状位;10~12. T1WI平扫横断位;13~15. T2WI平扫横断位

图2-2-2-1 16~18. T1WI增强横断位;19~21. T2WI平扫冠状位;22~24. T1WI增强冠状位;25~27. T1WI平扫矢状位;28~30. T1WI增强矢状位

病例2 血管源性肿瘤 女性,37岁,鼻塞2个月余,伴间断性鼻腔内出血(图2-2-2-2)

图2-2-2-2 1~3. CT平扫软组织窗横断位;4、5. T2WI压水序列横断位;6~9. T2WI抑脂横断位

图2-2-2-2 10~12. T1WI平扫冠状位;13~18. T2WI冠状位、矢状位

病例3 血管源性肿瘤 男性,27岁,头晕伴间断性鼻腔出血20天余(图2-2-2-3)

图2-2-2-3 1~3. CT平扫软组织窗横断位;4~6. CT骨窗横断位;7~9. CT平扫软组织窗冠状位;10~12. CT平扫软组织窗矢状位

图2-2-2-3 13~15. T1WI平扫横断位;16~18. T2WI抑脂横断位;19~21. T1WI抑脂增强横断位;22~25. T1WI抑脂增强冠状位、矢状位

病例4 44血管源性肿瘤 女性,38岁,鼻塞伴反复鼻腔出血近1个月(图2-2-2-4)

图2-2-2-4 1~3. CT平扫软组织窗横断位;4~12. CT三期增强横断位;13、14. CT平扫软组织窗冠状位;15、16. CT平扫软组织窗矢状位

图2-2-2-4 17~19. T1WI平扫横断位;20~22. T2WI平扫横断位;23~25. T2WI抑脂冠状位;26~28. T1WI平扫矢状位

病例5 血管源性肿瘤 男性,55岁,反复鼻出血半个月余,偶有头痛(图2-2-2-5)

图2-2-2-5 1~3. CT平扫软组织窗横断位;4~6. CT骨窗冠状位;7~9. CT骨窗矢状位

图2-2-2-5 10~12. T1WI平扫横断位;13~15. T2WI平扫横断位;16~21. T2WI抑脂横断位、冠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