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
一、偏倚及其控制
现场干预研究与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样,也会产生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但由于干预研究采用的实验设计是随机化分组,混杂偏倚一般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另外,由于干预研究是前瞻性的,信息偏倚比病例对照研究小,理论上与队列研究相似。因此,选择偏倚及其控制是现场干预研究的重点,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种情况所致的偏倚。
1.排除(exclusions)
选择现场干预研究的对象时,常会根据选择的有关标准,将总体中的某些对象排除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之外。凡对干预措施有禁忌者、无法追踪者、可能失访者、拒绝参加实验者,以及其他不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一般均被排除在外。如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现场试验中,凡患咽喉炎或有呕吐、腹痛、腹泻症状者均被排除。这种排除虽然对研究的顺利开展是必需的,且排除发生在分组之前,不会影响随机分配和样本数量,对研究结果的内部真实性影响很小;但可能使研究对象对总体的代表性下降,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外部真实性,影响研究结果的外推。被排除的研究对象愈多,结果推广的面将愈小。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排除范围。
2.退出(withdrawal)
退出是指研究对象在随机分配后,实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从干预组或对照组中退出。退出不仅会造成原定的样本量减少,使研究工作效力降低;而且由于退出过程的非随机性,可能破坏原有分组的随机性,从而导致偏倚的产生。退出的原因一般包括不合格、不依从和失访,对不同原因的退出,要依据前述的方法(数据整理)进行合适的处理。
二、研究的可行性与现场组织
(一)可行性
现场干预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复杂、最难进行的研究。在研究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干预研究的可行性,包括干预过程中各个环节,如能否获得知情同意,干预措施能否实施,研究对象能否坚持随访等。研究者需要认真细致的考察试验现场,必要时可做小规模的预试验,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预试验找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
(二)现场的组织
现场干预研究是在社区现场进行,与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相比,将面临更复杂的现场组织与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干预研究能高质量地顺利进行,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寻求正式许可
一项现场干预研究必须获得社区和当地政府的许可和支持。同时需要在了解当地的社会、政治和管理结构后谨慎的确定主要联系人(组织者)。在许多农村社区,年龄与权威相关,那么最好选择一位年长的成员去与社区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另外,卫生保健人员必须参与现场干预研究的计划过程,并讨论现场干预研究在哪方面会影响他们的服务。
2.充分宣传
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传单、宣传栏、网络、手机短信等)充分宣传干预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对老百姓的好处及需要的配合。在与社区领导的会议以及一些公众大会上,必须根据听众的教育背景和他们对干预措施的认识,采取一种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将有关试验的信息告诉他们。欺骗,包括保留信息,都应当避免。“研究”的概念在某些社区有时是很难表述清楚的,最好回避。
3.获得试验地区的地图和人口资料
绘制一张试验地区的详细地图,标上每个住户的住宅和明显的地形特征,这样人群中每个成员的确定和随访以及从中选择样本都会容易些。另外,大部分干预试验都要编制一个人口登记册。登记应包括足够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居住地、联系电话等),以使在以后的随访研究过程中不至于把参加者弄混淆。在一些试验中,所要求的计数只是研究开始时的人口计数,没有必要不断地监测人群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但对于另一些试验,却需要一套登记生命事件的系统。
4.现场操作手册和研究日记
为达到试验目标,所有必需的任务和程序都应该罗列出来,写进现场操作手册。每一个现场工作者都应该发一份详细的操作手册。除了现场手册以外,要求调查员写试验日记也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记录试验进度、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
5.调查或干预的地点安排和所需设施
在现场干预研究设计的早期就要确定调查或干预的地点安排,是在集中的地点进行检查,还是在一系列地方召集点进行检查,或者挨家挨户访问进行检查。这取决于要实施的程序、所需设备的性质、检查程序需花费的时间、人群大小、密度和分布,以及环境和地理条件。必需设备和试剂应在研究操作方案中详述。现场手册应包括每一步试验程序所需全部设备的清单及保障体系。
6.现场活动时间表
必须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时间表,标明每一项活动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干预活动计划要考虑到气候、季节、节假日等因素。
7.人员安排与培训
现场干预研究会涉及许多人,而且时间长,情况复杂,因此必须做好人员安排。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他们该干什么,什么时间干,向谁进行报告,以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报告。每一职位都应准备一份工作描述,与现场手册中所设定的一套任务相配合。同时做好人员的培训。
8.确保研究对象持续参与
为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合作,应保持研究组和社区之间经常对话交流。对那些需要持续许多年的研究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者对试验的认识可能会改变,如果没有适当的强化,初期的热情也会逐渐消退。随着研究的进展,应及时将初步结果反馈给社区参加者和当地的卫生工作者。
三、现场质量控制措施
现场干预研究涉及范围广、时间长,严密的质量控制对保证研究质量至关重要。下面是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1.干预措施实施的质控
干预措施实施的监督应看作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证在试验进行的过程中不发生质量下降。例如,在一项疫苗接种试验中,不断复查现场工作人员接种技术的质量以及试剂质量等。这种监控评价应独立进行,以达到“盲法”质控。
2.随访质控
随访质控的根本问题是必须对研究人群中的失访进行控制,并对失访是否将歪曲结论进行调查、做出解释。
3.结局评判质控
要建立一套机制以保证所获得的结局信息是可靠的。在结局评判时,要控制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变异。主要措施包括使用国际通用的客观指标,并采用盲法评判。
4.其他现场和实验室质控
实验室质控可以采用“盲法”编号,重复检测,以有规律地监督操作质量。对于访问性的调查研究,可以抽查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接受第二个访问者的询问,以此来检查信息的可重复性;另外,还有通过现场录音录像等手段,客观记载现场调查情况。
四、实验结果的评价
从实验结果准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是实验性研究的目的,然而直接观察到的干预措施效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仔细地从综合效应中理出干预的效应。
1.研究对象间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免疫、遗传及精神心理状况等的差异,它可影响对干预措施的反应、从而干扰对干预措施效应的评价。
2.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对一些自然史不清楚的疾病,要注意将疾病的自然变化和干预措施效应区别开来。
3.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指研究对象由于参加研究而成为人们感兴趣和注意的目标,从而导致其改变自身行为和习惯,产生某种心理和生理效应。
4.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某些疾病的患者,由于依赖药物而表现出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特别是在以主观感觉的改善作为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指标时,其安慰剂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5.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mean)
有些测试指标(如血压等)在初次测量时可能处于异常水平,然而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再次测试又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向均数回归。这种向均数回归与干预措施无关,但可造成误认为治疗有效的假象。
上述影响因素虽可通过设立有可比性的对照、使用安慰剂和盲法观察等手段予以排除和区别,但在结果的评价和解释时仍需谨慎。
(谭红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