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维良活血化瘀十二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先秦时期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其中虽无“瘀血”“血瘀”等词汇,但对血瘀的形成原因、血瘀的证候及治疗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血瘀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书中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血泣”等近似瘀血名称的记载。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如“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在血瘀证治疗方面,《内经》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法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宛陈莝”;《灵枢·小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素问·腹中痛》还创立了活血散瘀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说明在当时对活血化瘀疗法已经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
与《内经》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则列出了牛膝、丹参、丹皮、泽兰、桃仁、水蛭、地鳖虫等40余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可见,当时对血瘀证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的药物已经很多,为中医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