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写说明
脾胃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是指脾胃功能失常发生的病证。脾胃病不仅包含脾胃本脏腑疾病,也包含大肠、小肠、肝、胆、胰的疾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中医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理论与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20余年,对脾胃基础理论和脾胃病诊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脾胃病病证临证疗效提升、西医消化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规范、疗效评价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知识。为了总结过去,呈现当今,展望未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组织全国各省市著名脾胃病专家、学者进行了《中华脾胃病学》的编写工作,力求客观、全面、系统、科学,为脾胃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脾胃病基础理论,分脾胃的解剖与功能、脾胃的生理功能特征、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脾胃病的诊断与辨证、脾胃病的常用治则治法、脾胃病的组方用药和配伍特点六部分;中篇为脾胃病论治,分中医脾胃病病证、西医消化系统疾病两部分;下篇为脾胃病文献与研究进展,分脾胃病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现代名老中医经验、脾胃病医籍文献摘编三部分。在中篇脾胃病论治,中医脾胃病病证中通过辨证思路、临证参考,西医消化系统疾病中通过辨证要点、临证要诀等内容,力求为临证诊治提供优化的思辨方法;通过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流程,力求对临床诊治与研究的规范性有所裨益;通过中篇脾胃病论治中的医案选录和下篇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力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代消化系统诊疗技术的发展同样有益于脾胃病理论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故本书也对消化道常用诊治技术应用列出附篇,进行简单介绍。
2012年8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脾胃病常委会议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张声生教授主持讨论了本书的编写大纲与样稿,取得了共识,随之成立了编写委员会,启动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由全国各大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知名专家为主,领衔分工,负责各个章节的具体编写工作。2013年10月开始了各章节的汇总,2014年3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根据前期编写情况,组织20余名专家对稿件进行了第1次审稿。2014年7月在云南普洱市召开了《中华脾胃病学》第2次审稿会议,与会人员有张声生、李乾构、唐旭东、王垂杰、沈洪、黄穗平、赵文霞、唐志鹏、钦丹萍、刘力、杨晋翔、李军祥、余泽云、刘华一、薛西林、谢胜、黄恒青、冯培民、时昭红、汪红兵、赵鲁卿21人,会议中由前期审稿专家对存在的问题与修改意见进行报告,与会专家对此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形成了全书的最终修改意见,由编写办公室负责对全书的审稿统筹,在此基础上,对内容、体例等问题,又经过多次编写办公室对专家、专家对专家的讨论,数易其稿,最后通过编写办公室对全书的统筹校正,于2014年8月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负责本书编写的专家分属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各大院校及医院消化内科。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并从事医疗、科研、教育,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功底。在3年多的编写工作中,专家们抱着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精神,广征博引、撷采众长、融古贯今,为本书的完成立下功勋,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还有一些中医消化界的后起之秀也参加到本书的编写工作中,他们都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并具有硕士或以上研究生学历,秉承了严谨求实的精神,承担了一些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凝聚了全国各地脾胃病专家集体的智慧与心血,汇聚了全国脾胃病研究与临床的最新成果,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知识浩瀚,日新月异,难免会有缺憾;同时由于作者较多,各自对编写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可能不完全一致,敬祈各位同仁指正,以利再版时完善。
《中华脾胃病学》编写委员会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