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脾胃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脾胃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 诊断

一、识别主症,善于执简驭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之精髓,其理论和方法广见于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著述。然而真正做到辨证准确、论治得当还有一个技巧的问题,这就要善于抓主症。
抓主症是通过疾病的主要症状,进行辨证组方用药的方法。主症是指疾病的主要脉症,是疾病基本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抓主症的辨证方法,可以更直接、更有重点地切入,避免了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张仲景即为抓主症的典范,如《伤寒论》中外感病的太阳证,其主症就是恶寒,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阳明证的主症是但热不寒,少阳证是寒热往来。由此可见,主症是诊断标准,也是处方遣药的指征。
抓主症的意义在于删繁就简,执简驭繁,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疾病表现中抓住主要矛盾,一矢中的,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重病、怪病等症见多端,病因、病机等关系复杂纷繁,一时无从下手,这时抓住一两个主症,选择适当的方药,“擒贼先擒王”,主症一除,则豁然开朗,转危为安。对于某些病因病机不甚明了的疾病,针对主症治疗,常可收到桴鼓之效。同时,抓主症还可以指导具体组方用药,针对主症的为君药,针对兼症和(或)辅助君药治疗主症的为臣药,佐药则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等而定,为治证之药,而调和诸药和(或)引经的为使药。同时也简化了方药的随证加减,而不至于用药茫然,胡乱加减。
二、轻重缓急,宜抓主要矛盾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在中医辨证过程中,也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即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起来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找出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予以治疗。慢性病的病理机制大都标本夹杂、互为标本。在病情变化过程中,一般是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素问》所谓“间者并行”,即是缓则标本兼取,虚者先标后本,实者先本后标等。换言之,从疾病的基本矛盾着眼,从疾病的主要矛盾着手,以解决基本矛盾为出发点,以解决主要矛盾为突破口,病证一体,分清主次,以点带面,各个击破。“甚者独行”,急则专务,证是病的主要矛盾。当疾病的标象出现严重情况而足以危及生命时,应把标象作为治疗重点,此即急则治标之意。例如肝血瘀阻所致的腹水,肝血瘀阻是本,腹水为标。常法应当活血化瘀,从本治疗。若腹水严重,腹满如鼓,呼吸迫促,二便秘涩,如不及时消除腹水,即将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也就不能按照常规治疗而应先予逐水,使腹水暂消之后再从本治。在急危重症抢救中,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总是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辨治。许多名老中医往往身怀绝技,胆识过人,辨证发药临危不乱,辄起沉疴于转瞬之间,其中奥秘无非明辨阴阳,揆度奇恒,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要在把握主要证素,谨察气宜,因势利导。
三、明确诊断,结合理化检查
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常有许多患者症状较之疾病滞后或提前消失,即所谓“无症可辨”的情况。此时,如只按传统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症状,是难以满足临床需要的。如肝病无症状性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糖尿病无症状性的血糖升高,B超提示的无症状性结石,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等。这就明显暴露出传统中医学对这些疾病某些阶段认识的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此时,如果我们仍然固守单纯的辨证论治,将感到束手无策。若发展到症状暴发于外而治疗,则致杯水车薪之窘境。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又往往是中医治疗这些疾病的一大优势。故此,我们只有广泛地借助现代科技,积极主动地借鉴西医的各种理化检查手段,以中医学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根据患者的体质、既往病史,根据对同种疾病有证可辨者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往往可变“无症可辨”为“有症可辨”。
笔者认识到,建立在近、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物理诊断、化学检验、细菌检查、组织切片、B超、CT、磁共振等检查手段及所获得的结果,不仅是西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为中医所用。这样可使传统的“望”、“闻”、“问”、“切”得以向微观延伸,使中医辨证论治充实微观方面的参数,并为中医提供一般临床症状外更深层的病理观察数据。从西医学角度看,以中医整体观理解理化检查资料,可以加深对疾病整体状况的了解,拓宽对疾病的认识思路。
四、四诊合参,重在归纳分析
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四诊合参、并重的思想早在《难经》中就已明确提出,而中医也已形成了其独特的诊断信息采集模式。
中医学理论强调四诊并用、诊法合参。如《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中医诊断的过程,就是运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结合西医学理化检测,把搜集来的纷繁的临床资料,通过认真思考,加以分析判断,最后确定为某病证。诊断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立法用药,疗效好坏,病证预后。由于诊断的特殊性,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不典型性,加之须与西医学理化检测相结合,就要求我们的认识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病证的本质及规律,这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更要正确地运用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方法。
(刘 力 李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