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蛋白食物摄入的不断增加,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美国,痛风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已高达3.9%,全美有约830万痛风患者。欧美国家痛风的发病率也占到总人口的0.13%~0.37%,年发病率为0.20%~0.35%。中国近年来有统计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痛风总的患病率约为0.84%。不同年龄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有显著差异,如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可高达24%以上。血尿酸过高的患者如果不注意饮食控制和治疗,约5%~12%最终会发展成为痛风。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一种弱有机酸,水溶性非常低,依赖于溶液的pH值。人体内尿酸的总量为1200mg,主要以离子化的尿酸盐形式存在,每天新产生约700mg。每天由内源性核酸降解产生的尿酸约600mg,约占体内总尿酸量的80%,而每天由外源摄入的嘌呤代谢生产的尿酸大约100mg,约占体内总尿酸量的20%。人体每天排出尿酸约800~1000mg,有30%是从肠道和胆道排泄,另外70%是经肾脏排泄。显然,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如果肾肌酐清除率减少5%~25%,就可导致高尿酸血症。所以,肾脏功能的好坏决定着血尿酸的水平。
在正常生理环境下,尿酸主要来源于腺嘌呤和鸟嘌呤的降解。人体嘌呤有三个来源:从饮食摄入的含嘌呤成分;细胞中嘌呤核苷酸、辅酶(如NAD等)的降解;嘌呤的合成代谢。
正常体内的腺苷三磷酸(ATP)经脱磷酸化后生成腺苷二磷酸(ADP)及腺苷一磷酸(AMP),AMP在5’-核苷酸酶作用下形成腺苷(adenosine)。大多数腺苷在腺苷胱氨酸与磷酸化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最终形成尿酸。在缺血环境下,尿酸可由次黄嘌呤经黄嘌呤氧化酶(XO)转化而来。正常时,黄嘌呤氧化酶(XO)多以其前身黄嘌呤脱氢酶(XD)形式存在,只有10%以黄嘌呤氧化酶的形式存在,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在缺血时,由于膜钙泵功能障碍,Ca 2+进入细胞内激活Ca 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XD大量转变为XO,致使XO增多;另一方面ATP不能用来释放能量,在依次降解为ADP和AMP后,再进一步降解为次黄嘌呤,大量次黄嘌呤堆积在缺血组织内。当再灌注时,大量分子氧随血液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堆积的次黄嘌呤转变为尿酸,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同时在此催化反应中,氧分子作为电子接受体,其后果是产生大量的 和H 2 O 2,后者再在金属离子参与下形成OH·。因此,再灌注时组织内 、OH·等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尿酸盐在肾脏的排泄主要有四个过程:肾小球滤过、分泌前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和分泌后重吸收,简称四部件模式。其间任何一个过程出现异常,均可使尿酸盐的排泄减少,而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近年发现4个尿酸盐转运蛋白(离子通道)参与了人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转运,即生电型的尿酸盐转运子/通道hUAT(human urate transporter),电中性的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子hURAT1(human urateanion exchanger),有机阴离子家族成员hoAT1(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和hoAT3,它们可能与管周细胞对尿酸盐的摄取有关。
在正常状态,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凡是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血尿酸水平增加。特别是某些药物,可导致人体内尿酸含量增加或减少。长时间应用某些药物,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如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复方降压片、吡嗪酰胺、普萘洛尔等。而有些药物则可以降低血尿酸的水平,别嘌醇、如苯溴马隆(立加利仙)和丙磺舒等。降低血尿酸水平的这些就是临床用以治疗痛风或高尿酸血症药物。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解这些药物是如何影响尿酸的生产和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