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基础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药资源学的基本任务

一、开展中药资源调查,为制订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战略等提供可靠的资源数据支持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做到合理采挖、可持续利用,采用中药资源调查的方法,对全国、各省、乃至不同区域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研究,掌握调查地区中药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了解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现状作出科学评价,进而在市场需求和资源生态规律之间找到平衡点,制定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生产计划,是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任务。中药资源调查对摸清区域内中药资源的家底,有计划地对中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及保护,进而为医药、食品及其他工业生产部门提供持续稳定的原料来源,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7]
我国曾于20世纪对中药资源进行过3次全国性普查,对当时的中药资源家底进行了摸底调查,其成果为后续的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中药资源蕴藏与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并受到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开发利用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因此,在中药资源调查过程中应采用动态调查和静态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摸清中药资源种类、分布、生态变化规律等,才能更好地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战略等提供可靠的资源数据支持 [6,7]
二、开展中药资源保护研究,阐明药用动植物的濒危机制,为濒危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阐明药用动植物的濒危机制,为濒危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近年来,中草药在国际市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40亿人使用植物药治疗,中药市场前景看好;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人们对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过度采挖,加之自然环境的恶化,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削弱了中药资源的自然更新能力,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减少和枯竭,中药资源破坏严重。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动物药如虎骨、犀角等物种已濒危;植物药如人参、铁皮石斛等野生资源已难觅踪迹;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甘草资源由20世纪50年代蕴藏量的2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不足40万吨,比50年代减少了80%,麝香资源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80%以上,其他中药野生资源如冬虫夏草、厚朴、杜仲、黄柏、松贝等破坏也十分严重,中药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匮乏的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中药资源保护已上升到急需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因此,对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理论、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从实操层面来说,具体的中药资源保护措施应该是立体层面的,即从多层次,多途径和多手段进行解决。可从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全方位保护:
1.建立濒危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使更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对保护中药资源、防止药用物种灭绝起到了重大作用。
2.加强对濒危中药资源的野生抚育。野生抚育是一种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的中药材生态产业模式,是对环境友好的中药资源再生技术,可以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3.创建了药用植物种质离体保护技术体系,收集我国野生、栽培药用植物离体种质,保护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可建立相应的种植资源遗传信息库。
4.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探究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明确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5.加强对中药资源保护的立法与已有法规的宣传,明确的中药资源保护的法理依据。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还缺乏更为具体的执行细则,今后有必要制订相关的法规,如制定中药资源有偿使用法规等,要求产权部门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做出近期和远期规划,解决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矛盾等问题,从而以最理想的形式对中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上述是中药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中药资源濒危理论及濒危机制研究,从更高层面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持。
三、明确中药资源的自然区划和生产区划,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中药资源、中药材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中药区划就是以中药材为主体,从生态、产量及质量等多方面共同分析、评价、寻找中药材适宜区域,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丰富道地药材内涵,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生产,合理利用及保护中药资源。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动植物的分布与地域分异及生态环境有关。“顺天时,量地利”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我国由来已久。《禹贡》就分述了当时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和物产等,成为有关自然区划的最早文献。《神农本草经》指出:“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本草经集注》:“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新修本草》:“窍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变节,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说明历代中医药学家均十分强调中药材的生产要遵循生态规律,要保证药材质量及其临床疗效必须重视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曾提出“南药北移、北药南移”,虽一时缓解部分紧缺药材供应,但是由于违背了药材生产的客观规律,部分北药南栽虽能成活,但是品质下降;南药北移以及部分北药(如党参、川芎)等南移均以失败告终。
为了促进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必须充分认识中药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充分认识中药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作为因地制宜规划和发展中药材生产的依据,以求做到中药材生产的产量与质量协调发展,又能保持生态平衡,在恢复、更新中药资源的过程中,使其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这就是中药资源区划的基本任务。
中药资源区划的对象是中药资源。中药资源,既可以指一个区域内所有药用资源的总和,也可以指某一个具体品种的中药。与之对应,中药资源区划可以划分为两类:区域性中药资源区划和品种中药资源区划。因此,中药资源区划分别在两个层次上均有相应的主要任务。
(一)揭示区域内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为调整药材生产结构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与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自然界,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物、动物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了内在联系的整体。在不同的地理单元,它们的自然环境呈现彼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另一方面,各地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民族、文化、经济、人口等发展不均衡,呈现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区域性中药资源区划,就是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特点,揭示中药资源的区域分异规律,按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划分不同级别的中药生产区,明确各区中药资源的优势,提出中药材生产发展方向和相应规划。
从全国范围来说,全国的中药资源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从全国自然条件与中药资源的综合特点,划分各级综合中药资源单元,论证各个不同单元的特征,提供中药资源利用与开发参考;分析中药资源的差异,拟定区划及规划。如全国相对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也可指定各自区域的中药资源区划,指导本区域内中药生产的结构和发展布局。
(二)深入开展具体品种的适宜区域研究,为生产优质高产药材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区划与农业区划、林业区划、渔业区划等相比,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外,最大的差异是中药资源更注重药材质量。“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与农作物不同的是,许多中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所含的次生代谢物质有关。药用植物的产量取决于初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而质量则取决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中药材用于防病治病,关键在于它的质量,而通常保持药材质量及有效性的基础是其次生代谢产物。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往往受制于环境。植物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来决定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合成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或显著增加特定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不同的药材品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受自然环境影响也不同。因此,针对具体的药材品种,有必要深入地开展适宜区划研究,综合评价质量和产量,为生产优质高产药材提供科学依据。
四、遵循中药资源市场规律,发展中药资源商品经济
中药资源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首先需要了解中药资源的特性。中药资源某种意义上说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医疗、保健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健康所需的自然生成物及环境因素的总称,包含了中药资源的自然性、生物性和社会性。中药资源市场,是中药资源产品的买卖双方进行交换,并决定服务价格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即中药资源市场是中药资源产品交换的场所;是中药资源产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对某种中药资源产品现实和潜在需求的综合。其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揭示中药资源如何成为商品
中药资源属于具有特殊药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中药资源需要经过多个市场环节流通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发挥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揭示中药资源商品化过程是中药资源市场研究的任务之一。
(二)发现中药资源市场的特点
中药资源市场是中药资源流通和交换的主要场所。中药材具有多个显著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性,如公共物品属性、可投机性、福利性等。中药资源市场作为中药材交易场所,是否具有区别于一般市场的特点,也是中药资源的市场研究的任务。
(三)用经济规律阐释并纠正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品种繁多、价格多变、问题频发,然而所有表象都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中药资源市场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找到隐藏的经济规律,并纠正市场存在的问题。
(四)为中药资源发展提供制度安排
制度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药资源市场研究的任务也包括为中药资源发展建立科学、公平、高效的市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