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络生理联系
一、心络与脏腑
心络是由心经为主体,从其上支横别出,向外伸展,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与经脉共同形成一个网格全身的网络系统,使脏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表里两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络具有延续、贯通、承接、交换之意,五脏的生克,脏腑的表里,皆靠经络维系,从而实现整个机体的稳定状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络散于脏腑之间,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也是通过心络发挥其生理功能并形成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心络是脏腑内外通行气血、协调阴阳及交换信息的重要结构。
二、心络与精气血津液
心络有气络、血络、阴络、阳络之分,从功能上讲,因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共同成为气血运行的载体,《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心络亦行使着运行气血的功能,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的空间结构特点及气血流缓、面性弥散、双向流动、末端连通、功能调节的气血运行特点。心络既能使经脉中的气血流溢积于心络,又能反向流通,心络在渗灌的同时,又不断地将脏腑器官的代谢废物吸收入血液中,实现气血的回流,将代谢废物移除,实现代谢排出作用。
络系统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最小、最广泛的基本单位[4],络脉贯通营卫,为营卫气化的场所,营卫气化以津血为基础,以络脉为主要场所,《灵枢·经脉》中讲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心络中的血气在循行过程中流注,脉外的津液与脉内之血处于不断地交换过程中,而实现渗灌气血,营阴阳以“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在脏腑,其运行灌注及各种功能的行使依靠内在的基本单位络系统来完成,心居上焦,心主血脉,心脏的鼓动将气血灌注于体内各处,心络协从灌注气血,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三、心络与经络
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涵“经络”的络与“脉络”的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主管运行经气;脉络之络指血脉的分支部分,主管运行血液。狭义的络仅指经络分支的络脉部分,心络一般指广义的络,即包括心经别出的络脉与心脉中分支的络脉,心络于心经伴行,助心经发挥其作用。
《灵枢·百病始生》详细论述了络病病理层次:“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不可胜论。”可以看出外来之邪侵袭机体,侵袭顺序由络脉继而侵袭经脉,邪气侵犯两者呈顺序的关系。络系统与经脉有这样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生理上、病理上具有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双向性。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
四、心络与体质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体质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阴阳分类法最为多见[5]。
偏阳质体质的人对风、暑、热等阳邪易感性较强,受邪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容易发生出血等倾向,因此易损伤心络之血络,使血络内外阴液津液缺失,脏腑脉络失于濡养,或血络妄行,脉络失约,血行逆乱。
偏阴质体质的人对寒、湿等阴性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这些病证的发病机制与络病的病理机制极其相似,因此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瘀、虚、痰等会损伤心络,导致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致络病疾病的发生。
而体质的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正气旺盛者,体质强健,抗病能力强;正气虚弱者,体质羸弱,抵抗力差,因此,心络是否感邪受损而发病与个人之状况密切相关。
五、心络与养生
中医讲究“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络脉为疾病传变的中心环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络脉病证的发生与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络系统受损致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络病的病理机制总结起来为瘀、虚、痰、毒,即络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道与途径,邪气犯络,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其病理机制皆与心络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性痴呆、脉管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头痛、胃病、肺纤维化、药物性肝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等,都与络系统有关,其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病等与心络联系紧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年轻化,危害越来越严重。
因此,应注重关注心络健康未病先防[6],首先应正常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节制七情,保持不生气、不发火、少激动。规律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定时做各种保健运动,运动能够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脑的血流量。运动能够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保证血络的通畅性。运动还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预防动脉硬化,保证心络脉管内外渗灌气血的收缩性。合理的膳食,控制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护心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