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半夏泻心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脾胃不和、气机痞塞导致痞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多有发展,实质上是“寒热虚实”药物同用的先河。
(2)组成: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3)功用:
和胃降逆,化饮消食。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149条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本条辨少阳证、大陷胸汤证及痞证。由伤寒发展为少阳证,因误治形成以下转归:柴胡汤证仍在,最终以“战汗”而愈;痞证,投半夏泻心汤。以下仅谈痞证。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痞证“但满而不痛者”为主症,“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为痞证,以方测证。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证之征,上腹胀满,按之柔软不痛,无有形之块状物。由于误下之后,少阳之邪热内陷,以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痞证。“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此为痞证,小柴胡汤不中与之。“半夏泻心汤主之”以方测证,当为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之痞证。
所以综上所述,此为痞证,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但满而不痛者”为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之痞证。
辨证已定,论治可施。“和胃降逆,化饮消痞”治则,自然产生,选方半夏泻心汤,寒热虚实并用。
心语:
半夏泻心汤,临证常用,其特点即是寒热虚实并用。
4.临证笔录
快餐痞证
徐某,男,40岁。
病史:
上腹胀满,呕吐3个月,纳后加重,呃气减轻,并伴有肠鸣,大便溏薄,稍微贪凉,进食冷餐,即刻泄水,三进厕所,泻完则舒。口臭,尿黄量少。患者自述,由于习惯不良,饮食过快,自称“快餐饮食”导致的。平素吃饭几乎张嘴倾注,囫囵吞枣,不经咀嚼,即将咽下,久而久之,伤了脾胃。得病以来,饮食减少,体重下降了3公斤。赴医院检查:述说无大病,你需要看中医,慢慢调养即可。
中医检查:
口臭烦人,舌苔腻黄,舌质红,切脉沉而弱,腹部柔软,喜按,矢气得舒。病史结合检查,综合分析,寒热虚实错杂,病属脾胃气虚,寒湿郁遏化热则口臭,胃气上逆则胸腹满闷。综合分析,证属痞证。治以健脾和胃,降气消痞。选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拟方:半夏9g、干姜6g、党参15g、大枣5枚、黄连6g、黄芩10g、甘草6g、陈皮10g。七剂服完,上腹胀满等症减轻。上方加炒薏米15g,服用14剂,诸症告愈。
心语:
①本例说明吃饭过快,久而久之,必伤脾胃,乃得胃病。建议患者,今起必须改变饮食习惯,“慢嚼细咽”,以资巩固。②临证所见,痞证属于寒热虚实证居多,五个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最常用,临床可根据病情加减化裁。
慢性胃肠炎
孙某,女,36岁。
病史:
患者平素易生闷气,导致胃肠不舒。此次发病3个月,上腹撑胀,嗳气则舒,矢气亦然,纳谷衰少,体重下降,神疲乏力,不爱动弹。近来病情加重,饮食稍为不慎,即腹胀肠鸣,遂之腹满,大便不臭,直至泄净而安。赴医院检查,验血验便,最终诊断为慢性胃肠炎,服用黄连素、香砂养胃丸皆无效,患者要求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腻黄,舌质淡红,切诊上腹按之柔软,无块状物,脉象沉小弦而数。证乃脾胃不和,湿热内蕴,虚实夹杂之痞证。治以健脾和胃,清化湿热,虚实兼顾。选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拟方:清半夏9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5g、大枣5枚、甘草6g、藿香10g。服七剂,上腹撑胀减轻,再进七剂,腹泻次数减少,又服七剂,诸症告愈。
心语:
慢性胃炎,大夫可以治愈,但病人必须管好口这一关,吃东西能否用心想一想,分清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