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骶髂关节疼痛病
一、应用解剖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 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关节囊紧张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关节后上方尚有骶髂骨间韧带充填和连结。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妊娠妇女其活动度可稍增大。
二、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具有稳定的耳状关节面,在其周围又有坚强的韧带保护,一般外力不易致其发生损伤。但随着人体的成熟与老化,在躯体处于不良位置和肌肉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则易引起或加速骶髂关节的劳损。因此,在中老年人,由于韧带的松弛、关节面的错位,骶髂关节更易发生退变,尤其是在多产的中老年妇女。
(一)病因
在正常情况下,骶髂关节的关节面覆以透明软骨,有滑膜关节间隙及滑液,活动较小。髂骨关节软骨面的厚度仅为骶骨关节软骨面的1/3,较小的一般性损伤即可引起骶髂关节炎。
(二)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在30岁以前可保持其正常关节结构,以后,由于重复的一般性外伤或超额负载,使透明软骨面变成纤维软骨面。此种退行性变过程可促使骶髂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样改变,严重者可发展至骨化强直病。尤其是在老年人其骶髂关节软骨下骨质可形成硬化性改变,并于关节下端有骨质增生甚至有骨刺形成,有时可发现小的囊样变区域。在盆腔内,由于骶丛的腰骶干跨越骶髂关节前方下1/3处,且其间只有关节囊相隔,因此当骶髂关节骨质增生或有肿瘤及炎症时,可刺激坐骨神经而引起下肢的放射痛。
(三)辅助检查
X线片上主要显示退变特征,视病程不同而出现退行变的各期表现,以增生骨刺为主。
(四)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尤以女性为多,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局部的疼痛及压痛,并随着神经末梢的分布而向股骨外侧及大腿上1/3方向传导。双足站立时,由于健肢负重,患侧可呈松弛状态,表现为屈曲姿势。步行时由于患侧骶髂部疼痛而使臀部呈下垂状,且有跛行。坐位时,其疼痛程度及下肢受限程度比站立时为轻。
(五)并发症
退行性变过程可促使骶髂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改变,严重者可骨化强直。
(六)诊断
本病的诊断多无困难,主要依据以下要点:
1.病史 中年后发病,以骶髂部疼痛为主;呈双侧性;患者可有轻重不一的外伤史。
2.临床表现 以中老年高发女性尤为多见。局部可有明显的压痛与叩痛。
3.影像学检查所见 主要是在X线片上显示退变特征,视病程不同而出现退行性变的各期表现,以增生及骨刺为主。
(七)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各种引起骶髂部及臀部疼痛的疾患进行鉴别,尤其是以下四种病变:
1.强直性骶髂关节炎 本病较为多见,尤以青年人发生率较高,但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1)疼痛:自骶髂关节开始,逐步向上方椎节,多呈进行性侵犯发展。
(2)双侧性: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对称性并侵及全关节健康搜索,关节间隙从模糊到破坏,最后关节间隙消失。
(3)脊柱同时受累:本病除骶髂关节外,脊柱椎体间关节亦受侵犯,后期椎节呈竹节样改变。
(4)其他:本病患者血细胞沉降率快,且类风湿因子等项化验指标多为阳性。
2.骶髂关节结核 临床上亦较多见其特点如下:
(1)常为单侧性:其多侵犯单侧关节,病变主要位于关节下部。
(2)病变部位:结核病灶多发生在骶骨或髂骨的骨骼内先为局部骨质破坏健康搜索,之后波及关节,引起间隙增宽并形成死骨。
(3)寒性脓肿:骶髂关节结核时,如脓液聚集在髂腰韧带下可沿腰大肌流至大腿;亦可由坐骨大孔穿出至臀大肌深处由梨状肌下方沿坐骨神经下行至大腿后部或大转子处;少数情况下感染可蔓延至坐骨肛门窝。
3.Reiter病(又称尿道-眼-滑膜综合征)本病少见,临床上多有骶髂关节、膝关节及足部关节炎,尿道炎,以及结膜炎,一般尿道炎先发作。关节炎常为不对称性。X线片上显示关节面破坏,四周骨质明显硬化。
4.布鲁菌性骶髂关节炎 临床上有骶髂部及多发性关节痛,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以及布鲁菌凝集试验阳性,X线片上多为不对称性双侧关节受累。开始时关节骨质疏松,以后软骨下骨质吸收,关节间隙狭窄以至硬化。
(八)治疗
1.保守治疗
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穿弹性紧身三角裤、服消炎止痛药物、理疗、阻滞等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可缓解。
2.介入治疗
对症状较重,反复发作,上述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者,可采用射频治疗,射频方式可分为:单极射频、单极水冷射频和双极射频。
3.手术治疗
对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考虑进行骶髂关节融合术。
三、骶髂关节错位
骶髂关节错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一)发病机制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1.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2.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二)诊断
1.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2.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四)体征
1.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等)。
2.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3.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五)辅助检查
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六)手法复位治疗
1.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和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2.手法复位介绍
(1)仰卧单膝压腹法:
①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②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趋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③适应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2)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①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②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③适应证: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3)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1)体位:
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2)手法:
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3)适应证:
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①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②腰骶关节错位。③髋关节半脱位。④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骶髂关节结核
骶髂关节结核不多见,在儿童很少发生,多发于15岁以上青壮年,女性较多。
(一)病因
开始多为骨型结核,发生于骶骨或髂骨,然后扩散至关节。大多数有脓肿形成,多数发生在关节后部,有时发生在腹股沟,臀部或会阴部,在盆腔内少见,如骶骨破坏严重,也可在盆腔髂腰肌部位。常因脓肿张力大自行穿破形成窦道。
(二)临床表现
发病一般较脊椎结核缓慢,往往先发现脓肿,疼痛及压痛,又往往因脓肿破溃减压,疼痛减轻而延误诊断。有下背及患侧骶髂部疼痛。也可有“坐骨神经痛”即转移痛至患侧臀部及股外侧。但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不同,不放散至小腿及足部,感觉无改变,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翻身、坐久、上下楼、弯腰、下蹲等,站立时一般身体向健侧倾斜;走路时不敢跨大步。仰卧位常感骶髂部疼痛。
(三)辅助检查
X线片检查对早期诊断很重要,需照骶髂关节正位及斜位(关节的矢状面),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及空洞形成等。
(四)诊断
(1)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
(2)可有低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等中毒症状。
(3)骶髂关节处痛疼、肿胀、压痛、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及“4”字试验阳性。
(4)臀部或髂凹部可出现寒性脓肿,可溃破形成窦道。
(5)结核活动期血沉增快。
(6)X线摄片显示骶髂关节有不规则骨质破坏。
(五)鉴别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结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单侧发病多见,常发生于骶髂关节前下1/3滑膜部;而强直性脊柱炎常见于青年男性,多为双侧对称发病,表现为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伴有骨硬化关节,边缘可有小囊状缺损,病变易侵及骶髂关节上半部,常伴有腰椎小关节间隙模糊、狭窄或消失。
2.致密性髂骨炎
骨型骶髂关节结核发生在髂骨松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破坏区,可累及骶髂关节;而致密性髂骨炎多见于成年女性,常对称性侵犯骶髂关节中下2/3髂骨部分,表现为三角形、新月形或梨形致密影,骨小梁融合消失,不累及关节。
3.髂外动脉搏动引起的骨质缺失
近髂外动脉区的局限性骶髂关节结核有时需与髂外动脉搏动引起的骨质破坏或缺失鉴别,前者引起的骨质破坏区虽比较局限,但骨质破坏较广泛,破坏区边缘不清,无硬化;而髂外动脉长期搏动可引起髂骨下缘较明显而深的凹陷,并可见凹陷的边缘清楚,无硬化征象。
另外还应注意与骶髂劳损,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和髋关节炎症等相鉴别。
(六)治疗
由于不需要考虑骶髂关节的活动度,为了缩短疗程,常采用病灶清除术及关节融合术,在病的早期无死骨或脓肿形成,可只做关节融合术(从关节后部),术前宜预制前后石膏床。如前后均有脓肿,可分次手术清创,先处理前部,约1~2个月后处理后部,并作关节融合。
1.治疗原则
本病常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系统化疗更不可忽视。患者一般情况差,特别年纪大患者术前应给内科支持疗法。并窦道继发感染者,术前应给予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患者有较大的脓肿或死骨,窦道久治不愈者,可应用手术治疗,否则可单纯药物治疗。
2.手术方法
根据病灶脓肿及窦道的位置而定,可经前方或后方途径。脓肿位于髂窝,可经前方腹膜后通过脓腔达到病灶,注意勿损伤神经和血管。尽可能采用后方途径,手术野宽广,便于处理病灶。
3.病灶清除术
(1)麻醉:局麻、硬脊膜连续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
(2)体位:患者斜俯卧位躯干与手术台面成60°角,患侧在上,腰下垫枕,健侧采关节屈曲45°,患侧髋、腰关节微屈,躯干与下肢约束带固定。
(3)操作步骤:①切口:根据臀部脓肿及骨病灶的情况加以选择。②显露病灶:沿臀大肌纤维方向分开,直达骶髂关节的后侧,骶髂关节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3cm,在该处凿开3cm见方的骨窗,即可显露骶髂关节的骶骨面,保留凿下的骨块,待清除关节病灶后将骨块复位。在显露骶髂关节时,注意勿损伤坐骨大切迹向上方走行的臀上动脉。通过这骨窗,将所有结核性物质、肉芽和死骨清除干净。有时可通过骶髂骨病灶的小孔吸取骨盆内骶骨的脓肿,注意勿损伤骶髂关节前方的血管,最后冲洗病灶。自髂后上棘处取松质骨充填关节腔,并将开窗时保留的骨块恢复原位,即可达到关节融合的目的。按层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髂窝部如有脓肿,视患者情况而定,可于手术同期或二期清除之。
(4)术后处理患者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卧硬板床8~12周,直至关节融合后起床活动。
4.治愈标准
治疗后,全身情况良好,局部症状消失,手术后伤口愈合。血沉正常。X线摄片显示关节间隙清晰或融合良好,病变愈合。
5.好转标准
全身情况好转,局部症状减轻,血沉下降,X线摄片显示病变好转,但未愈合。
(七)预防
该疾病为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也常常作为全身结核感染的局部表现,因此在预防上,应做好传染疾病的宣传及预防工作,积极治疗受感染者,防止结核感染引起该疾病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