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症介入治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介入治疗器械

介入放射学最初应用的器械非常简单,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展以及高新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介入治疗所应用的手术器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少到多、由简陋粗糙到精巧细致。目前介入放射学器材的种类繁多,本节主要就急诊介入治疗可能应用的器械进行叙述。

一、常规器械(穿刺针、导丝、导管鞘、导管)

(一)穿刺针

穿刺针是介入治疗学中最基本的器材,犹如外科的手术刀,是建立由体外进入体内操作通道的必需器械。穿刺针不同于一般皮下、肌内注射针,其作用是将导丝和造影导管引入体内,如:血管穿刺、胆道穿刺、组织活检等,是现代介入放射学必不可少的器械。穿刺针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通道后,通过导丝导入各种导管进行下一步操作,或直接经建立的通道,采取病理组织、抽吸内容物、注入药物等。所以穿刺针在完成通道建立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穿刺针研究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选用穿刺针的出发点。

1.穿刺针的种类和结构

(1)一部件单壁穿刺针:

由不锈钢制成,针端锐利成斜面,针尾部分可有不同形状的基板(grip shield),便于穿刺时控制针的进退。针尾内腔多为光滑的漏斗形,有利于导丝的插入。这种针主要用于穿刺血管的前壁(图2-2-1)。

图2-2-1 一部件穿刺针

(2)二部件穿刺针:

最常用的为套针或套管针和针芯所组成(图2-2-2)。穿刺是针芯套在套针内,通常套针有一缺口,针芯有凸起,二者紧密套合成一体。它们的远端均为针头,但构成针尖的方法各针不同,有的套针与针芯共同成一斜面,有的套针稍短,由针芯单独构成针尖,或为棱形、斜面或锥形。针芯常为实心的金属杆,故其中部成针干。

图2-2-2 二部件穿刺针

2.穿刺针的大小

穿刺针的外径以G(gauge)表示,而针的内径因针壁的厚薄而有所不同(表2-2-1)。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体形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一般常用的18G穿刺针可适用于绝大多数成人的动静脉穿刺,对于儿童或小动脉穿刺如肱、桡动脉宜选用20~22G穿刺针,配以0.014inch(1inch = 2.54cm)的微导丝。各种穿刺针的长度亦不尽相同,用于成人血管以长度为7.0cm为宜,儿童常用4.0cm,用于肝内胆道或泌尿道穿刺针长度则为15~20cm。

表2-2-1 薄壁穿刺针的内外径

续表

(二)导丝

导丝(guide wire)是现代介入放射学操作中不可缺少的器械,是通过穿刺孔道将导管系统引入目的管腔的桥梁。它的主要作用有:①通过穿刺针内孔进入管腔(如血管、胆管或脓腔),引导并支持导管通过皮下组织、动脉壁等软组织;②加强导管硬度,有利于导管的操控,其中超硬导丝的此项作用尤为突出;③导向作用:利用导丝头端特定的形状或根据目的血管的分支形态塑形导丝,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进入目的血管,并引导导管进入;④头端柔软光滑,可减少导管对血管内皮的损伤;⑤可作为操作过程中交换导管的桥梁,交换导丝一般不短于260cm。

1.导丝的结构

(1)钢丝导丝:

导丝一般为内外两层结构,外层为螺旋状的高质量不锈钢丝圈,内层为细不锈钢丝。钢丝圈包绕内芯的钢丝,螺旋状结构有利于导丝在血管内向各个方向弯曲而不发生折曲。内芯的不锈钢丝常为一长一短两根,较长的一根较细,与外层的钢丝圈两端焊接,主要起稳固钢丝圈结构的作用,防止其被拉长、脱落;较短的一根较粗且仅尾端与钢丝圈相固定,其主要作用为加强导丝的硬度。这样的结构使导丝的主体部分柔中有刚,而头端柔软,既便于操作又可减少损伤(图2-2-3)。

图2-2-3 导丝的结构

A.内芯缩细型导丝;B.内芯截断型导丝;C.可动芯导丝

1.导丝近端;2.钢丝圈;3.加强导丝芯;4.安全导丝芯;5.导丝远端;6.可动芯把手;7.导丝主体

(2)超滑导丝:

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导丝。其内芯为超弹性的合金丝,外敷聚氨酯,表面涂布有亲水复合物,是导丝在血液中特别光滑柔顺,不会形成血栓。导丝头端圆滑常为小“J”形,头端8.0cm较软、富有弹性,从头端主体部内芯的粗细与柔顺性均有一移行过程,即由细变粗、由软变硬,这样不会对血管内膜和血管壁造成损伤,并有利于进入有分叉的血管分支。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导丝体外部分表面的湿润,否则将使导丝的光滑性降低,表面变得粗糙,增加对血管的损伤(图2-2-4)。

图2-2-4 超滑导丝

A.导丝头端外形;B.导丝头剖面

1.亲水复合膜;2.超弹性合金丝

2.导丝的类型

(1)超硬导丝:

又被称为加强导丝(heavy-duty mandrel guide wire),其内部的结构与钢丝的结构相似,只是其外层螺旋状的钢丝为扁钢丝,这样在相同外径的情况下其内腔增加,其内芯的直径也就得以增加,则使其导丝的整体强度增加。在导丝的外表面覆以Teflon涂层增加导丝的光滑性。代表性产品为Amplatz导丝(图2-2-5)。

图2-2-5 超硬导丝

A.普通导丝;B.Amplatz超硬导丝

(2)交换导丝:

其结构与普通的超滑导丝没有区别只是长度明显增加。常用的规格有180cm、260cm、300cm等。其作用是在操作过程中将导丝置于靶血管后,交换不同功用的导管,避免了再次选择插管的操作。

(3)微导丝(micro guide wire):

指的是一系列直径小于0.021inch的导丝,一般均与相匹配的微导管配合应用。这类导丝的头端各有不同,有螺旋状的铂丝、软钢丝、直头、弯头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经术者塑形后应用。应用过程中应非常小心,因为导丝的头端均非常柔软,如操作粗暴极易折曲,甚至不能继续应用(图2-2-6、图2-2-7)。

图2-2-6 SP微导丝结构

1.聚氨基甲酸乙酯外层;2.亲水复合涂层;3.超弹性合金核心层;4.黄金线圈

图2-2-7 微导丝剖面图

(4)短导丝:

一般长度为40~50cm,如:“J”形头的钢丝导丝,直头的泥鳅导丝,主要用于股动、静脉,桡动脉穿刺后引道导管鞘的送入。

(5)非血管介入用导丝:

最常用的为经皮细针肝脏穿刺胆道引流时使用的细导丝Cape mandrel导丝,该导丝的主干为一0.018inch的金属钢丝,导丝的头部为柔软的钢丝圈,粗细与主干一致,两者间经焊接连接(图2-2-8)。

图2-2-8 非血管性常用导丝

A.Cope导丝;B.Lunderquist导丝

另外,尚有端孔导丝、硬度可控导丝等,目前均较少应用。

3.导丝的规格

习惯上导丝的外径用英寸(inch)计算(1inch = 2.54cm)。最为常用的有0.035inch、0.038inch、0.018inch、0.014inch四种。

导丝的长度以不同的需要有多种:短导丝长为30~40cm,常由于穿刺过程中导引血管鞘的送入;常用的导丝长为145~150cm,是介入手术中引导导管走向最为常用的;交换导丝的长度不一样,长度为180cm、260cm、300cm不等,常为选入靶血管后需换用不同用途导管时应用。

4.导丝的特性

(1)硬度:

导丝的作用是引导导管、引流管、输送器或释放系统进入靶血管或靶管腔,因此需要导丝有适当的硬度才可完成引导作用。

(2)柔韧性:

介入操作中的不同腔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转折,所应用的导丝要能顺利通过这些转折才能达到靶部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对腔道内膜的损伤,因此导丝要有适当和足够的柔韧度。

(3)表面光滑:

导丝表面光滑与否是决定导丝对管腔内壁损伤大小的关键因素,表面涂布Tefon或亲水涂层的超滑导丝比普通的钢丝导丝表面光滑得多。另外,表面光滑也有利于减小和导管内腔的阻力,进入曲度较大或转折的管腔。

(4)抗凝性好:

这一特性对于应用于血管介入操作的导丝来说尤为重要,导丝在血管腔内操作期间其表面不应有血栓形成,否则在送入导管过程中就可能使血栓脱落或阻塞靶血管。另外,导丝与导管之间有微细的缝隙,其间可能充满血液,如导丝的抗凝性不佳则可使两者间血栓形成,影响操作。

(5)抗腐蚀性:

这一特性对于非血管介入治疗时尤为重要,其原因是当进入不同的非血管腔道时,其内的pH是不一样的,如胃液、胆汁、肠液、尿液等,这些液体均会对导丝表面产生不同的腐蚀作用,降低其光滑度,增加操作的难度。

(6)可视性:

各种介入操作均是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完成的,因此要求所用的器材要在影像设备下清晰可见,才利于操作。常规粗细的导丝可视性均较好,但直径在0.018inch以下的微导丝在不放大的情况下可视性差,因此在导丝头部焊接上金或铂金的金属标记或者导丝头部就是铂金丝的弹簧圈,可增加导丝的可视性。

(7)生物相容性好:

主要是指导丝进入体腔后,不会引起机体抗原抗体反应。

(8)可控性好:

导丝能够被术者很好地操纵,在透视的监视下通过迂曲的管腔,进入靶区。

(9)可塑形性好:

实际操作中导丝头端的固有形状不可能适应所有情况,一些导丝的头端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被塑形成不同的曲度,并能在操作中保持这种曲度,从而有利于导丝通过复杂的管腔弯曲。

(10)跟进性好:

导丝进入目的管腔后,导管亦能随之跟进;导丝头端进入管腔分支以后,导丝的前部也可随之进入从而完对成锐角分支管腔的选择性插管。这需要导丝柔韧度与硬度的和谐统一。

5.导丝的附件

(1)引导器(guide wire introducer):

导丝的头端常有特定的或临时塑形的弯曲,如J形导丝的头端,这种弯曲不易直接插入导管或穿刺针的尾端,而须借助引导器才能方便送入,可以节省操作时间,减少出血。使用时将导丝的头插入引导器,然后将引导器插入导管或穿刺针的尾端,再将导丝顺利送入(图2-2-9)。

图2-2-9 引导器的作用

A.J形导丝不易插入导管;B.J形导丝套入引导器内;C.将J形导头缩入引导器内;D.引导器套入导管座;E.导丝通过引导器插入导管内

(2)扭控器(pin vise):

一种是由两部分旋合而成,由导丝的尾端套入,旋紧后与导丝连为一体,旋转扭控器即可同时转动导丝,非常便于调整导丝头端的方向;另一种是COOK公司生产的推拉式扭控器,由导丝尾端套入后,向后推开关即与导丝相固定,向前推开关即与导丝松开,便于术者单手控制扭控器调整导丝的位置(图2-2-10)。

图2-2-10 扭控器

套在导丝尾端的扭控器

(三)导管鞘

导管鞘(sheath)为一塑料套鞘,常与扩张管配合应用。鞘的一端有一接头,当鞘与扩张管沿导丝插入血管后,退出扩张管与导丝,接头处自然闭合,阻止血液漏出。

导管鞘从外形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在鞘的近端有一侧臂,并有短的连接管,通过此管可注入肝素盐水,以防止鞘与鞘内的导管外壁之间形成血凝块。在鞘近端的接头处有中间有裂隙的橡胶阀,导管可以从其裂隙中插入。由于橡胶阀紧贴导管,所以动脉血不会漏出,称为防漏鞘(check-fo)(图2-2-11)。Tuohy-Borst鞘则用圈状的橡皮垫代替橡胶阀,通过旋紧橡皮垫盖可使其圈孔变小,紧卡在导管周围以防止血液外流,旋松时圈孔变大,便于导管滑动。另一类导管鞘称为D-H导管鞘,没有侧臂(图2-2-12)。

图2-2-11 常用导管鞘

A.防漏鞘;B.陶氏鞘;C.D-H导管鞘

导管鞘的主要作用:保持血管与体外的通道,有利于术中交换不同大小的导管导丝,使交换过程和操作过程更加顺滑;操作中不必担心导管导丝脱出血管;避免了操作中患者的疼痛感及对穿刺部血管的损伤。

选用什么型号的导管鞘,要根据拟在术中所用的导管型号来选用,一般导管鞘的F值应与导管相同;如术中应用球囊导管,则应选用比球囊导管大一号的导管鞘。

图2-2-12 Tuohy-Borst导管鞘

1.侧壁:2.导管;3.含公螺的旋盖;4.橡皮垫圈;5.含母螺的导管鞘接头段;6.接头;7.导管鞘

(四)导管

最初使用的导管(catheter)为一薄壁的塑料管,其目的仅为造影和引流。但随着材料工业及制造技术的发展,介入放射学所应用的导管种类日益繁多、工艺精细。

1.功能

导管的功能决定了其不同的特性,导管用于建立靶区与外界的直接人工通道主要用于:诊断(造影、测量)、治疗(药物灌注、栓塞、引流)、引导等。

2.外形

导管一般均为细长的管型结构,其尾端始终位于体外固定于管座,用于连接注射器或高压注射器,因此各种导管的尾端基本无明显区别。部分球囊导管或微导管的尾端设计有扁翼状透明区域有利于观察。导管头端的形状依其目的不同多种多样,有带侧孔有无侧孔、有的头端呈单弯形,有的呈猪尾状,有的头端弯曲呈环形、有的弯曲呈立体结构(图2-2-13)。

图2-2-13 导管头端各种形状及称呼

A.单弧;B.返弧;C.双弧;D.强化双弧;E1.肝弧正面观;E2.肝弧侧面观;F.三弧。

t.导管头端;a.第1弧膝部;b.第2弧膝部;c.第3弧膝部

3.规格

导管的规格通常以其外径的粗细划分,单位为F(French),在其前或后标有导管的周长(mm)。目前最为常用的为5F导管,且其内腔可引入微导管而作为引导导管。常见的长度有40cm、60cm、80cm、100cm、110cm、130cm、150cm等。

4.结构

导管为中空的管型结构。其管壁较薄,一般为均一材质,为增加导管的支撑力及可控性在薄壁中增加了一层或两层细钢丝网(Cook,Terumo),而在导管的表面又可有减小摩擦力的亲水化合物。另外一些导管的头侧段有数量不等的侧孔(图2-2-14、图2-2-15)。

图2-2-14 导管结构

A.钢网导管;B.均质导管

图2-2-15 双层钢丝网导管剖面图

5.特性

(1)弹性记忆:

为适应每种特殊部位的血管形态和病变情况,现目前使用的导管均是经定性处理后具有某一固定外形,并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形态,以便插入某一血管分支。但在送入过程中,它必须随导丝伸直后进入体内,撤出导丝后马上恢复原来的形状。

(2)可控性:

导管能够被术者很好的操纵。

(3)抗凝性:

导管可能较长时间停留于血管内,导管的内外壁有良好的抗凝性,不引起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否则形成的血栓脱落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栓塞。

(4)生物相容性:

导管的材料必须是无毒、无生物活性、无损患者的健康。

(5)可视性:

导管的不透X线性,即导管在体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能在透视下清晰可见,才能很好地控制导管的走向完成选择性插管操作。

(6)耐高压/高流量:

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在保持导管硬度的前提下导管壁越来越薄,为的是导管外径细而内腔大,保证导管获得最大的流量。一般来说压力与流速成正比,而导管的最大压力限制数在出厂时即以标注。压力单位常用psi(pound square inch),流速ml/s。

二、微导管、微导丝(microguide wire)

微导管(microcatheter)一般指管径3F以下的导管,最初主要用在脑血管方面,现已广泛应用于各部位,如肝动脉段的栓塞治疗。微导管的引入主要是通过引导导管同轴法引入,引导导管可以是能通过0.038inch导丝的普通造影导管,也可以是专用的引导导管。专用的引导导管常用于冠状动脉、颈动脉与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其内腔更大。

1.Tracker微导管系列

美国Target Therapeutics公司生产的Tefon导管。带亲水膜称FasTracker导管,另一类不带亲水膜。根据导管的粗细分为Tracker-18与Tracker-10两类。导管总长度150~175cm,远端缩细部分为15~25cm。Tracker-18导管主干为3F(内径0.022inch),远端缩细部分为2.5~2.7F(内径0.021inch)。与之相匹配的导丝为Seeker-16(0.016inch)或Dasher-14(0.014inch)。Tracker-10导管主干为2.6F(内径0.016inch),远端缩细部分为2.0F(内径0.015inch),相配的导丝为Seeker-10(0.010inch)或Dasher-10(0.010inch)。这些导丝头端均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塑形,以利于进入不同弯曲形状的导管。通常微导管头端有一铂金环,以便于透视下观察定位。

2.Radifocus SP微导管和Progreat微导管

都由日本Terumo公司生产;第一种简称为SP导管,已经淘汰。目前常用的Progreat微导管,主要用于外周动脉的超超选择插管,不适用于脑血管。导管长度有100cm和130cm两种,其主干为3F,远端为2.7F和2.8F两种。

3.Stride微导管

由日本Asahi公司生产,分为2.6F和2.2F两种,故可达更细小的血管;与之相配的导丝较导管长7.0cm,尾端配有扭控器用于导向。导丝头端带铂金标记,利于透视下观察。经导管可以注入碘油与明胶海绵颗粒。导管外有亲水膜,前端柔软,可以塑形,导丝可以再塑形(图2-2-16、图2-2-17)。

图2-2-16 Progreat微导管

1.微导丝;2.微导管;3.微导管把手;4.微导丝把手

图2-2-17 微导管的应用

A.微导丝插入微导管;B.顺时针方向旋紧;C.注射器插入微导丝把手;D.注入肝素盐水至微导管头端滴出

4.Magic微导管系列

法国Balt公司生产,为系列产品,主要包括漂浮导管、可脱球囊导管与灌注导管。漂浮导管为Magic微导管的主要类型,不用导丝引导,而是靠血流导向,导管易漂向高血流的血管,可经导管注入液体栓塞剂(如:NBCA胶等),主要用于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此类导管均有三段组成,近段主干为3F,长135cm;中间柔软段为2.1~2.5F,长10~35cm;远端极柔软部分为1.2~1.8F,长10~30cm。可脱球囊导管的导管结构与漂浮导管相似,只是远端另有一瓣环,通过此环与可脱球囊连接,稍充盈球囊即可随血流漂向高血流部位,主要用于经动脉海绵窦瘘(CCF)以及较大血管的栓塞。灌注导管主要用于微粒灌注,由导丝引导。

三、灌注器械

经导管灌注各类化疗药物、溶栓、抗炎等治疗是介入治疗最基本的内容之一。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设备、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介入治疗技术不断细化,针对主要脏器及血管大都有为其设计的专用的导管设备。灌注器械(infusion set)就是在此基础上专为灌注治疗或为小血管的超选择插管而设计的,分为导管和导丝两类。目前常用器械有:灌注导管、药盒、开端导丝等。

(一)灌注导管

1.多侧孔溶栓导管(multi-sideport catheter infusion sets)

由尼龙材料制成,直径均为5F,端孔直径有0.035inch和0.038inch两种,尾端配不锈钢咬合装置,可增加导管可控性,导管总长度有40cm、65cm、100cm、130cm四种,侧孔段长度有4.0cm、7.0cm、11.0cm、15.0cm及20.0cm五种,侧孔为螺旋状平均排列,数目有8、14、22、30及40个。灌注段的两端有不透X线标记以明确灌注段位置(图2-2-18)。

图2-2-18 直头多侧孔导管

2.Microferret-18 infusion catheters

由聚乙烯材料制成,导管前部表面有一层亲水涂层,可分三段,尾端较硬,直径3F,中间段较软,前段非常柔软,且直径减小到2.4F,尖端有一个不透X线标记。导管总长度有110cm、135cm、和150cm三种,每种长度均有12cm长柔软段、32cm长亲水涂层及20cm长柔软段、40cm长亲水涂层两种规格。另有一种长度150cm、柔软段20cm、亲水涂层40cm的导管,前端有两个相距3.0cm的不透X线标记,这种导管主要用于小血管的介入诊断及治疗或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超选择插管。配用0.014inch或0.016inch直径,尖端柔软且逐渐变细的导丝。

3.McNAMARA同轴灌注导管(coaxial catheter infusion sets)

为两根尼龙导管及一根不锈钢导丝组成的同轴导管系统。导丝前端有一段以铂金属丝缠绕,只有两种规格:①内导管直径3F,长度110cm,4个侧孔分布在前端相距9.0cm的两个不透X线标记之间;外导管直径5.5F,长度80cm,前端相距12.0cm的两个不透X线标记之间有5个侧孔;导丝直径0.016inch,长度145cm。②除内导管长度为140cm,外导管长度110cm,导丝长度180cm外,其他规格均与前一种型号相同。

4.Mewissen infusion catheter

导管由尼龙材料制成,主要用于溶栓治疗,导管直径均为5.0F,总长度有35.0cm、65.0cm、100cm三种,其中35.0cm长的导管可用于治疗血液透析血管形成的栓塞,每种长度根据灌注段长度及侧孔数目分三种型号,分别为灌注段长度5.0cm、10个侧孔;10.0cm长、20个侧孔,以及15.0cm长、20个侧孔。灌注段两端均有不透X线标记用来精确显示灌注段位置。该导管除可单独使用外还可与其他灌注导管和导丝构成同轴系统以扩大溶栓的区域。

(二)灌注导丝

1.SOS interventional wire guide

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直径0.038inch,长度为145cm,有中空的腔,可通过直径≤0.021inch的导丝,从而充当导管的功能。同时,它本身配有不锈钢丝的芯,可作为导丝使用,可用于动脉内超选择插管、灌注治疗药物及注射栓塞材料。

2.Cragg convertible/FX wire

由表面涂有聚乙烯的不锈钢丝缠绕而成,导丝外有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其外径0.038inch,内径0.027inch,长度有145cm、170cm两种,头端有12cm长的柔软段,可以通过5F的导管构成同轴灌注系统。

3.Katzen infusion wire

该灌注导丝首次采用多侧孔设计,外径0.035inch,长度均为145.0cm,带侧孔的灌注段长度有3.0cm、6.0cm、9.0cm、12.0cm四种,分别对应的侧孔数为6个、12个、18个和24个。可以与Mewissen infusion catheter构成同轴灌注系统以加长灌注的有效长度。

四、引流器械

(一)引流管

1.外引流导管

(1)猪尾巴导管(COOK公司):

与血管造影用猪尾管相似,大小从5F到10F不等。导管远端的猪尾巴形状有助于减少导管滑脱的可能性,所以比直的导管引流为好。虽然它比其他一些防滑脱引流管差,如果为暂时性引流,日后打算作内支架等进一步处理时,可先用这种导管引流(图2-2-19)。

图2-2-19 多侧孔引流猪尾导管

A.常用猪尾状导管;B.椭圆形猪尾状导管

(2)Cope襻状导管(COOK公司):

该引流管应用广泛,其优点也是不易脱出留置区,导管远端有固定线从第一侧孔传出后进入最后一个侧孔。当导管进入靶区后收紧固定线,导管前方即可弯曲成襻。固定线于导管座固定后,导管即不易脱出。换管时也要先松开固定,放入导丝后才能拔管。有8~14F的各种型号可作为外引流或内外引流。这种导管软、前端有亲水超滑涂层,摩擦系数低,所以可以将其与引导鞘或加强引导套管一起插入。它们可以通过0.038inch导丝引入(图2-2-20)。

图2-2-20 襻状引流管

A.引流管开放状;B.引流管呈襻状

(3)Hawkins折叠式导管(COOK公司):

为5~12F的Teflon导管,它的折叠形状使它不会从留置部滑脱,它的材料可保持长期开放作用。当它套在长的Chiba针上,可以一步法穿入引流区;也可套在导丝上,沿导丝放入靶区。当它放入靶区后,抽出导丝,将导管管座内的固定线外抽时,导管前方即弯曲成折叠状,固定线在管座处固定;侧壁的管座用作冲洗和引流。拔管时应先将固定线松解,插入导丝,将折叠处打开,才能拔管。

(4)Amplatz超硬蕈状导管:

该导管头端有一蕈样膨大,防止引流管滑出,以有利于引流,管外径为10~14F不等。可用于耻骨上膀胱造瘘,有Teflon涂层,可在0.038inch引导下送入。使用时先将导管套针插入,套针将此导管头部向外突起的翼部撑直,以利放入靶区。抽出引导套针后,头部就呈蕈状。这种导管不易滑脱,腔大而宜引流。其引流管干较长、软而易曲,利于长期留置。

(5)Councill导管:

该导管是头部有球囊的橡胶导管,20~22F大小,有一个端孔和靠近头端的两个侧孔。它的摩擦系数低,当球囊充气后可阻止导管滑脱。

2.内引流的外置导管

(1)Amplatz缩细内涵管:

这种导管是24F前部缩细致8F,这部分放在输尿管内,近端有侧孔,这种导管摩擦系数高、质地硬,管内有Teflon使之变硬,可以通过0.038inch导丝插入。输尿管段的长度可以根据解剖需要修整,过长的部分可用剪刀剪去,再在蒸汽下拉导管头使之呈缩细状,在肾盂取石引起创伤或取石有困难,特别是在输尿管内操作或输尿管有穿孔时,用这种导管是很理想的,并可保证导管留置在集尿系统内。

(2)Smith多用途内涵管(COOK公司):

该导管8F、90cm长、由硅胶制成,当外科手术作肾盂成形术或输尿管小肠吻合术时,常用它做输尿管内涵管,也用于几种泌尿系内手术。这种材料较软,对输尿管和膀胱刺激性少,可避免疼痛性刺激和压迫感。对于特殊的患者可在适当部位切断,这种导管在中心部2.5cm段有侧孔,侧孔的两段有不透X线标记。根据肾盂造影片测出输尿管长度,再从内涵管的侧孔处测出输尿管的长度,加上额外的1~2cm,将多余的减除,在内涵管的远端,用18G的针作侧孔,内涵管可从肾盂经输尿管顺行放入,再逆行拽拉,或通过鞘放入,远端靠在膀胱黏膜,近段侧孔在肾盂内。

3.输尿管内涵管

理想的输尿管内涵管应能使它合适地位于输尿管内,其不透X线性有利于它的准确植入。为使患者能很好耐受,最好用硅胶制成,而不是硬塑料。这类导管还应很容易通过膀胱镜插入或经皮穿刺放入,而且要能防止尿结晶沉淀。

双猪尾巴内涵管与单猪尾巴内涵管不同。单猪尾巴管容易向上移位,而且刺激膀胱三角区,而双猪尾巴管因其两端均呈猪尾巴状而较稳定,在膀胱内的一端也是猪尾巴形状,所以对膀胱的刺激轻。这些内涵管可以通过经皮、经手术或经膀胱镜植入。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内涵管不宜太短,否则会将其拉向肾盂,而太长又可能刺激膀胱黏膜。所以要准确测量输尿管长度,并考虑放大比例。

(1)聚乙烯双猪尾巴内涵管(COOK公司):

导管外径5~8F,长8~30cm。聚乙烯是无臭、无味、热塑性树脂状沉淀物的塑料。组织反应性小,有弹性、可弯曲、不可吸收。因其无血凝型,所以在导管内不会因凝血而被堵塞,也无渗出或尿盐沉淀,但与硅胶类似,在患者有尿路感染时仍有类结晶状物沉淀。

聚乙烯内涵管可以通过膀胱经逆行置入,也可以经皮插入。经皮插入时顺着导丝走向,后面用推送器推送,所以并无太大阻力。

聚乙烯管的流量较同样大小的硅胶管大,而且质地硬,它的不透X线性也有利于透视观察(图2-2-21)。

(2)硅橡胶内涵管:

由于聚乙烯内涵管容易引起痉挛、刺激和疼痛,使有些学者喜欢用硅橡胶管。这种容易折弯,堕性好,具有不可附着性能,沉淀少,导管硬度可按要求制定,体内化学稳定性好,很少随温度而变化,对钙盐有抗沉淀性能,所以能较长时间保持通畅。硅橡胶的组织反应很轻,质软,对肾盂与膀胱没有多少刺激。

图2-2-21 双猪尾内涵管

Finny设计了双J形导管,既利于插入又可防止移位。

为防止盐类沉淀,要嘱附患者大量饮水和低钙饮食,防止和治疗感染,女性患者常给低剂量的预防性抗生素。堵塞的导管内腔和两端常覆有尿盐。

双J管外径为6F、7F、8F,长度为16cm、26cm、28cm、或30cm,一般均指竿的长度,不包括J形部分,两端的J部分处于相反方向,是近端的J形在下肾盂或肾盂,远端的J形在膀胱内,双J管可以通过膀胱镜放入。顺导丝用一推送管送入,表面上涂以润滑油以减少阻力。也可在手术中通过切口放入。

(二)内支架

Stent一词源于19世纪末英国牙科医生Charles Stent发明的一种皮肤移植物的支撑体。1969年美国学者Dotter首先提出了血管内支架(intravascular stent)的设想,并在透视下将自制的不锈钢密螺纹支架植入犬的周围血管内取得成功。此后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蓬勃发展,由此PTA引起的内膜剥脱、夹层形成及血管再狭窄使得Stent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1983年Dotter和Cragg分别报道了用镍钛合金丝制成热记忆合金内支架的实验结果,标志着内支架(stent)的系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支架的材料、形态、释放技术的研究不断发展,支架的种类不断增多,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血管及非血管腔的狭窄或闭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机制、预防及处理方法,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覆膜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转基因支架、内放射源支架在预防管腔闭塞及再狭窄方面可能有所作为,但目前仍主要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常用的内支架有:

1.自膨式支架

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不锈钢丝自膨式支架和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支架从推送器释放后依靠自身的弹性张力或温度记忆效应而扩展并支撑狭窄的管腔。

(1)不锈钢丝自膨式支架

1)Wallstent支架:

主要用于外周血管、TIPSS、胆道及食管内。由不锈钢丝编织而成,富有弹性的网眼壮管型结构,扩张后直径为6~16mm,长度40~100mm。其纵向柔顺性好,易植入迂曲血管和曲折部位,但受压后较易变形,释放后短缩率较大,可视性稍差,透视较难定位。

2)Gianturco-Z形支架:

主要用于腔静脉、食管及气管内。由直径0.018inch的不锈钢丝弯曲成“Z”形并围成圆筒形,每个支架可由若干个“Z”形支架通过不锈钢丝支柱连接成为不同的长度,周边有小的倒钩用于防止支架移位。每节长度25mm、直径15~30mm,可根据病变长度选用单节或多节。用于腔静脉的支架之直径有20mm、30mm两种,长度50mm、75mm,输送器直径10~14F,长度有60cm、90cm两种。用于气管及支气管的支架直径有15mm、20mm、25mm、30mm 4种,长度有25cm、50mm,输送器直径有14.5F、16.5F 2种,长度均为70cm。其中14.5F输送器只适用于直径15mm的支架。该支架为强直性支架,柔顺性较差(图2-2-22)。

图2-2-22 Giantarco-Z形支架

(2)镍钛记忆合金支架

1)Memotherm支架:

由无缝的镍钛记忆合金管经激光切割成菱形网格状结构。规格种类较多,可用于大血管、髂血管、外周血管及胆道等。新的Flex-stent增加了支架锁功能,成功地解决了支架植入过程中的前跳问题。有胆道内支架和血管内支架两种,胆道支架扩张后直径7~10mm,长30~100mm;血管内支架扩张后直径4~12mm,长20~120mm;输送系统直径均为7F(图2-2-23)。

图2-2-23 Memotherm支架

2)S.M.A.R.T.支架(shape memory alloy recoverable technology):

由镍钛记忆合金管经激光镌刻而成的整体化管状结构。扩张后直径6~14mm,长20~80mm不等,适用于管腔直径4.0~9.0mm的腔道,输送器直径9F、长有80cm、120cm两种。可用于血管及胆道内(图2-2-24)。

图2-2-24 S.M.A.R.T.支架

3)Zilver支架(COOK):

由镍钛记忆合金管径激光镌刻而成。扩张后直径6~12mm,长40~80mm不等,支架两端各有四个黄金标记增强可视性。适用于管腔直径4.0~10.0mm的腔道,输送器直径5F、长80cm。顺应性好,短缩率低。可用于血管及胆道内(图2-2-25、图2-2-26)。

图2-2-25 Zilver支架

图2-2-26 Zilver stent输送器

4)ZA支架:

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的交错排列的心形结构,两端分别附有两个黄金标记,适用于髂血管和胆道。应用于髂血管的输送器直径7F,胆道内支架输送器直径8F。

2.球囊扩张式支架

(1)Palmaz支架:

最初Palmaz支架由不锈钢丝编织成网眼状,支架无特殊输送系统,只是将其压缩在相应球囊导管的球囊位置,将球囊导管送至病变处,扩张球囊即张开支架。支架径向支撑力佳,但纵向柔顺性较差。经不断改进,目前种类繁多,多由316L不锈钢管经激光镌刻而成一体化管状、七网孔环形排列结构,且经欧米伽连接设计使它克服了纵向柔顺性差的缺点。不同管径的支架需配用相应的球囊导管,所有Palmaz支架均使用7F或7.5F直径外鞘管。

(2)Strecker支架:

由单根直径0.1~0.15mm的钽金属丝编织成网状结构。其纵向柔顺性好,不透X线,利于准确定位;但径向支撑力小,易回缩,扩张后直径4~12mm。装载支架导管直径有5F、5.8F两种,配用外鞘管直径7~10F,长度均为95cm(图2-2-27)。

图2-2-27 Strecker支架

(3)JO支架:

由316VML钢经激光镌刻成的一体化管状结构,常用的有颈动脉支架和外周血管支架。所有型号的JO Stent均有标准型支架和肝素化支架两种。

3.覆膜式支架

支架植入后常可因管腔内膜增生和炎症反应,而发生再狭窄或闭塞,为解决这一情况用聚合物覆盖支架应运而生。食管覆膜支架可较有效地阻止肿瘤长入支架内,并可封堵食管瘘口。用于动脉瘤的覆膜支架则可有效地将动脉瘤与血管腔阻隔。

(1)Z支架:

由不锈钢丝编织成“Z”形结构,扩展后支架中间部外径18mm并覆有超薄聚脂膜,两端膨大部直径25mm,长100mm、120mm、190mm 3种,且边缘有倒钩帮助固定支架;释放装置使用24F、60cm外套管,扩张管长70cm。用于食管狭窄和(或)食管瘘。

(2)zenith AAA endovascular graft:

该支架是专门设计用肾下腹主动脉瘤治疗的新型支架,基本结构为“Z”形支架外覆聚脂膜,其近端呈喇叭口状并有固定钩防止支架移动,且无覆膜。整体采用模块式设计,尺寸和形状均根据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定制,以适应不同的解剖结构。可分为直筒型和分叉型,支架上有多个不透X线的标记以利于透视观察和定位。配有H&L B ONESHOT推送器,在推送器和支架两端均有控制丝帮助精确定位。

此外,尚有:节段覆膜支架(passager stent graft)、JO外周覆膜支架(JO stent peripheral stent graft)及覆膜食管支架(covered ultrafex esophageal stent system)等(图2-2-28)。

图2-2-28 覆膜食管支架

同时随着制备和开发技术的进展,正在研制和临床试验生物降解支架、放射源支架、生物膜支架等。

五、取异物器械

随介入放射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及非血管管腔内的介入操作不断增加,操作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同时,发生管腔内异物的危险性也有所增加。以往取出血管内异物均采用手术方法,1964年Thomas首先应用支气管镜取出心脏内异物,在此之后各种非手术方法取出血管内异物不断出现。1967年Masumi等应用细导丝双折成弧圈状,通过8~12F直径的端孔导管在透视下取出异物,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方法和器械的不断改进,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经皮穿刺取异物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主张腔内异物一经发现,首先采用经皮途径,以各种取异物器械取出(图2-2-29),在介入方法不奏效的情况下才采取外科手术。

图2-2-29 取异物器械

1.网篮

由若干条不锈钢丝构成,外形与泌尿系取石网篮基本相同,不锈钢丝由垂直平形状及螺旋状两种,极有弹性,有手柄并可以改变网篮的大小,便于套取异物。

(1)高强度网篮(highfex-baskets):

由3~6根不锈钢丝构成,有垂直平形状及螺旋状两种,网篮完全打开后,直径有10mm、15mm、20mm三种,长度有20mm、25mm、30mm三种,外鞘管直径有2.5F、4F、6F;长度有65cm、90cm、120cm。

(2)Dotter血管内回收网篮(Dotter intravascular retriever sets,DRS):

由四根不锈钢丝构成的螺旋状网篮,网篮直径30mm,长70mm;输送器直径8F,长95cm。整套装置还包括直径8F、长13cm的外鞘管、长20cm的扩张鞘和0.038inch导丝一根。

2.圈套器

(1)Curry血管内回收网篮(Curry intravascular retriever sets,CRS):

将一根不锈钢导丝从中点对折,两尾端从导管头端插入导管,利用其在导管头端外形成的圈套来套取异物。圈套导丝的长度均为300cm,直径有0.021inch和0.018inch两种规格。与0.021inch的圈套导丝相配套的有8F直径、100cm长的端孔导管;8F直径、13cm长的动脉鞘和20cm长的扩张管。与0.018inch的圈套导丝相配套的有6.3F直径、100cm长的端孔导管;6.5F直径、13cm长的动脉鞘和20cm长的扩张管。

(2)鹅颈捕抓器(goose neck snares,GNS):

目前广泛应用。捕抓环由镍钛合金丝制成,表面有一层镀金钨丝缠绕,使之在透视下较易定位。捕抓环从导管释放后于导丝成90°角,是唯一与血管360°同轴捕抓器。捕抓环与高弹力镍钛合金杆相连,抗折力强,可达到最大操控性1∶1扭矩。捕抓环直径有5mm、10mm、15mm、20mm、25mm、30mm和35mm七种,镍钛合金杆长度为120cm,5mm、10mm直径的捕抓环配用直径4F的导管,15mm以上直径的抓捕环使用6F直径的导管,导管长度均为102cm。

六、腔静脉滤器

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lter,VCF)是一种用于防治肺栓塞的装置,主要放置于深静脉,包括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20世纪60年代,滤器开始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滤器的设计也在不断的改进,以期能达到及截获栓子,又保持腔静脉的通畅,同时要保证滤器在植入的过程中安全、可靠和容易操作。腔静脉滤器可放置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主要有如下几种:

1.Greenfeld滤器(GF)

新一代的GF有两种,一种为钽Greenfeld滤器(titanium Greenfeld flter,TGF),由6条钛合金丝制成;另一种为不锈钢Greenfeld滤器(stainlessteel Greenfeld flter,SGF),由6条不锈钢丝制成。两者的外观、形态相同,均为锥形,锥顶至锥底高度分别为47mm、44mm,锥底支脚间的最大跨距分别为38mm、30mm。外鞘管外径为15F,输送装置口径12F,TGF无引导导丝孔,而SGF则保留。两者均是用于下腔静脉直径< 28mm,下腔静脉无弯曲者。两者的置入方法相似,均可以经两侧股静脉、右侧颈内静脉为入路。而不同入路的滤器不可混用。

2.鸟巢式滤器(bird’s nest flter,BNF)

由4条不锈钢丝构成,每条不锈钢丝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V形金属支脚上。BNF外鞘管外径为14.5F,内径为12F。由于鸟巢的可塑性,BNF除用于正常形态的下腔静脉外,还可用于下腔静脉直径> 28mm或下腔静脉有较明显弯曲者(图2-2-30、图2-2-31)。

图2-2-30 BNF滤器侧面观

3.Simon镍钛滤器(Simon nitinol flter,SNF)

SNF有镍钛合金丝制作而成,分上下两层。上层为7个花瓣环组成的伞形结构,下层类似于GF有6条镍钛合金丝形成的锥形结构。SNF外鞘管外径为9F,输送装置口径为7F,可由两侧股静脉、颈内静脉和肘前静脉植入,推送管的长度分别为48cm,83cm和103cm。由不同入路置入的滤器不能混用。

4.Gunther郁金香滤器(Gunther tulip flter,GTF)

GTF由不锈钢丝制成,滤器释放后呈“带钩的郁金香”,外鞘为10F,可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入。如为临时放置应用,可于置入后10天内由滤器顶端朝向侧静脉入路,用专用回收器(Gunther tulip retrieval set)取出;如不取出则可作为永久性滤器(图2-2-32)。

5.Amplatz Filter(AF)滤器

AF由无活性合金丝(MP32N)制成,外形像一朵由6个花瓣形成的喇叭花,花瓣及喇叭口朝下,中心杆向上,其顶端有一个小钩,可经圈套或网篮取出,不取出则成永久性滤器。滤器直径28mm,外鞘管外径14F,推送管外径12F,可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入。

图2-2-31 BNF滤器仰视图

图2-2-32 GTF侧面观

七、栓塞材料

经导管栓塞术是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技术,它是将一些人工栓塞材料有控制地注入到病变或器官的供应血管内或病变血管内,中断血供,使之发生闭塞,以达到控制出血、闭塞血管性病变、治疗肿瘤以及中止或消除病变器官功能的目的。为适应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病变的需要,研究出了种类繁多的栓塞物质。栓塞材料(embolization materials)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

根据材料的性质分类:对机体无活性、自体材料、放射性微粒。

根据材料的物理性状分类:颗粒性、液体性。

根据使血管闭塞的时间分类:短期、中期、长期。

根据材料能否被吸收分类:可吸收性、不可吸收性。

其中栓塞材料能否被吸收对材料的选择、应用情况起决定性作用。

(一)可吸收材料

1.生物栓塞剂

生物栓塞剂多取自患者自体组织,如自体血凝块、肌肉、皮下组织及毛发等,少数取自同种异体或异种组织,如冻干硬脑膜、牛心包膜均为生物组织片,机体对其耐受性良好。

(1)自体血块(autologous blood clot):

自体血块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栓塞剂之一,容易在进行插管时获得,其弹性好、便于经导管注入、生物相容性佳。

自体血块是一种短期栓塞剂,可于6~24小时内被溶解,所以是一种良好的临时性栓塞剂。栓塞血管再通的原因,部分是由于自体血凝块溶解、碎裂,从而脱落,随血流进入栓塞血管的远端;另一原因是许多需栓塞治疗患者,原有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很活跃,会使血块很快溶解。这些患者中有的因输库存血较多,使凝血因子缺乏,凝血机制低下,不易制备足够的血凝块;可加用凝血酶或氨基己酸,促进血凝块形成,并可延长其在血管内栓塞的时间。

制备:从导管抽出20ml自体血,注入灭菌杯内,当血块形成后分切割成所需大小备用。使用时将0.5~1.0ml血块放入5ml注射器,再加入适量造影剂,即可从导管注入进行栓塞。如凝血功能差,可在20ml血液内加入凝血酶100~200U或氨基己酸2ml;如仍不能形成凝血块,则可通过加热方式获得。凝血前加入钽粉可使血块于X线下可视。但因其溶解时间的不确定性及血块形成差,基本已放弃使用。

(2)凝血酶(thrombin):

是一种生物蛋白。在氯化钙存在的情况下,活化的组织凝血酶将凝血酶原激活转化成凝血酶,或者可使循环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最终形成固体血块,产生栓塞效果。

凝血酶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氨基己酸、钢圈或可脱球囊联合使用。其栓塞效果受浓度和血流速度的影响,一般用于血流较慢的动脉瘤,对凝血病或高血流状态则可能由于血流的稀释作用无效。一般用量为300~5000U。

2.明胶海绵(gelfoam/gelatin sponge)

是一种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是外科常用的止血材料。经过多年的应用验证,它始终是最有价值的栓塞材料。因为它价格低廉、容易购得、制备方便、栓塞可靠、可吸收、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可压缩性和遇水再膨胀性,可根据需要制成所需大小,属中期栓塞剂。

明胶海绵栓塞的机制除机械性栓塞外,其海绵状框架内可被红细胞填塞,在血管内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原沉积,很快形成血栓,加之它引起血管痉挛也促进血栓形成,帮助血管栓塞。明胶海绵栓塞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全层动脉炎,所有层次的动脉壁内均有白细胞渗出,内膜与弹力组织破裂,这种全层动脉炎4个月内通常可完全缓解。至今尚未发现明胶海绵有本身固有的长期毒性作用。

通常认为血管栓塞后14~19天开始吸收,3个月后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可见完全吸收。但Jander则认为如果血管内挤满了明胶海绵,那么它可能成为永久性栓塞剂,栓塞后4个月之久的明胶海绵仍可栓塞血管;相反,也有个别的被栓血管3天即被溶解再通。如将明胶海绵做高压灭菌后注入,会延迟组织吸收。

由于明胶海绵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被细菌感染,而明胶海绵在血管内的吸收过程中,动脉内有炎症改变,因此为预防或减少感染的机会,尽量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或在使用前将明胶海绵浸泡在抗生素盐水内。

明胶海绵有粉末状与片状两种:

明胶海绵粉末直径有多种规格:0~125μm、125~315μm、315~610μm、610~800μm,一般栓塞直径为的小血管。使用时将粉末用稀释的造影剂混合后吸入注射器后经导管注入。

明胶海绵片很容易被分解成条、小块、粗颗粒与细颗粒。如要制成细颗粒状,则现场用刀片将其剖成2~3片,再用剪刀纵横剪成适当大小的颗粒备用;或将明胶海绵对折,然后用刀片将其刮成细颗粒,之后将细颗粒装入干燥注射器,再吸入一定量造影剂备用。由于明胶海绵比重较低,常浮于液体表面,注射时应将注射器头端向上。另外,可将明胶海绵剪成2mm × 2mm ×(15~20)mm,搓成细条,然后用小注射器吸入造影剂后从注射器头端插入明胶海绵细条,用力经导管注入。

明胶海绵从粉末到搓细的条均可将常规导管注入。粉末与细颗粒可经3F的为导管注入,但不能太浓,否则易阻塞导管。粗颗粒与小块也可经微导管注入,但只能单个注入,将其置于导管管座内,待气泡冒出后用小注射器用力注入。

3.乙基阻塞胶

是一种不透X线的氨基酸阻塞胶体,接触离子体后很快沉淀,在5分钟内形成半固体物。其优点是:①在注射后30天因生物降解变形而不再存在;②凝固时间较长,故不至于将导管黏在血管内。理论上,凝固时间越长,物质越容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经脉,使经脉栓塞。为了防止去茎乳静脉或反流入其他经脉,最好用球囊导管进行栓塞。

4.碘油

1979年日本学者Nakakuma从肝动脉注入碘油,发现其选择性地长时间滞留于肝癌组织内,从而可用于小肝癌及肝癌子灶的诊断。Konno进一步将一种大分子脂溶性抗癌药聚苯乙烯马来酸新制癌素(SMANCS)溶于碘油后注入肝动脉,抗癌药在肿瘤内部可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取得了一定疗效。自此以后,各种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即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1)治疗机制:

碘油经肝动脉注射后长期滞留于肝癌组织内,时间可达数月甚至1年以上,而在正常肝组织内数天后就消失。这一特征是其用于治疗的基础。这种选择性长期滞留在肝癌中的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可能的机制是:①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碘油可由于虹吸作用而选择性地流向肿瘤区;②肿瘤血管扭曲、不规则,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血流缓慢,不足以冲刷附着碘油;③肿瘤细胞分泌的渗透增强因子有利于包括碘油在内的各种物质渗透出毛细血管,使碘油易滞留于肿瘤内;④肿瘤组织内缺乏能清除碘油的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系统;⑤坏死所致的死腔形成,单核巨噬系统难以将其清除。

碘油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能与抗癌药制成乳剂或混悬剂,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使药物能以高浓度长时间潴留于肿瘤内缓慢释放,增强了药物的抗癌作用。另外,进入非肿瘤组织的药量降低及总用药量的减少,减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无动静脉瘘的患者,肝动脉与门静脉间可通过肝窦相通。碘油经肝动脉注入后能滞留于肝窦内,偶可反流入门静脉。同时由于肝内转移灶,包膜外浸润病灶由于肝窦供血,所以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剂对肝内转移灶、包膜外浸润病灶和门静脉癌栓也有治疗作用。

(2)常用剂型及应用:

肝动脉内注入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剂已作为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其疗效亦已得到公认,明显由于全身性化疗及一般肝动脉栓塞或其他化疗栓塞。

对成功的靶向化疗来说,碘油用作抗癌药的载体须考虑抗癌药应包含于碘油小滴内,且必须在油中稳定,也应当逐渐从选择性滞留于肿瘤内的油滴中缓慢向外弥散、释放。

用于与碘油混合而行化疗栓塞的抗癌药有脂溶性与水溶性两类。脂溶性药物种类少,且应用少。水溶性抗肿瘤药与碘油混合制成的剂型有两类,即混悬液与乳剂。混悬液是抗癌药与碘油直接混合,是相当稳定的。对混悬液的要求是:混悬的微粒应细微均匀,下沉缓慢,下沉后的微粒不结块,稍加振荡即能均匀分散,在长期贮存中离子大小保持不变,不太黏稠,易倾倒。而乳剂是将抗癌药先溶于水或造影剂,再将它们与碘油混合。这两种方法国内外应用较普遍,但均有一定的缺陷。施海彬等通过实验表明混悬剂经导管注入阻力太大,而未加乳化剂制成的乳剂不稳定,油水很容易分层。解决办法是:①应用超液态碘油,制成的混悬液不太黏稠,注射阻力小;②在上述乳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稳定性明显增加。

目前常用的抗癌药顺铂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只能做混悬液,多柔比星可制成乳剂。

(3)使用方法:

混悬液的制备较简单,将抗癌药直接倒入含碘油的容器内,用小号注射器反复抽提均匀即可制成抗肿瘤混悬液。而乳剂是将抗癌药先溶于造影剂,再与超液态碘油混匀。碘油的混悬液和乳剂均可经常规导管注入,也可经微导管注入(2.3F~3.0F),较小容量的注射器(2.0~2.5ml)便于注入。

超液态碘油的最适宜剂量很难确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不超过20ml为宜,以我们的经验有应用至33ml,患者耐受性良好。碘油剂量主要依据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程度、肝功能情况及前次治疗时间等确定。一个明确的指标是:肿瘤周边小门静脉显影就停止注射,否则很可能会损害正常肝细胞。

(二)不可吸收材料

1.颗粒性材料

微粒、载药微球、药物洗脱微球,均指直径在50μm以上的颗粒状栓塞剂(有文献报道称小于40μm微球可导致严重的异位栓塞,甚至死亡,故临床常用微球均为50μm以上),国内目前可使用的最小微球为100μm,微球由于现代科学制造工艺的进步,可以使微球体积圆润,颗粒直径小,可以深达毛细血管床深部,用于栓塞毛细血管床或毛细血管前小动脉,与传统大块材料如碘油、明胶海绵、真丝线段等不同,可以造成栓塞组织的彻底梗死,坏死更为彻底,所以在动脉栓塞使用中务必应当做到超选择动脉栓塞,以减少异位正常组织坏死带来的并发症。

另将用某些特殊材料如乙基纤维、明胶、水凝胶、多糖甚至陶瓷、玻璃等其内包裹另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制成的微粒称为微囊。

最早应用的微球是矽球,1960年Luessenhop与Spence将它首次用于脑血管,所用的微球较粗大,直径为0.5~3.0mm,不可吸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1978年Kato制成含抗肿瘤药物的乙基纤维素微球,这一方法将化疗与栓塞进行有机结合,首次提出了化疗栓塞的概念。

常用的颗粒性栓塞材料有:

聚乙烯醇(Ivalon,polyvinyl alcohol,PVA):只是一种海绵样物质,有大小不等的孔,可压缩到1/15~1/10体积,遇水时很快膨胀,所以有继发性膨胀的好处。它是一种机械性阻塞,使用时要用比明胶海绵更多的颗粒和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栓塞。它的作用和用法与明胶海绵相似,另具有一些特点:①不被机体吸收,自身化学降解十分缓慢,可造成血管的长期阻塞;生物相容性好,不招致严重炎性和异物反应,注入血管4~5个月后血管的内膜、中膜、与外膜仍是完整的;很少引起血管痉挛。②可压缩性和再膨胀性,利于较大口径血管的栓塞,但其摩擦系数较大,注射相对较困难,较易引起导管阻塞,所以注射的颗粒浓度要稀,也不宜用太大的颗粒进行栓塞,由于其栓塞沉积后有适度膨胀效果,故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短时间的中-重度疼痛。

目前市售的PVA颗粒有各种大小不同的规格,颗粒直径最小为:45~150μm,最大者1000μm左右。其中350μm以下者可通过微导管注入,350~500μm者经微导管注入时浓度要低,500μm以上者不能经微导管注入。应用时与造影剂混合成混悬液,便于在注入过程中监视微球的栓塞部位。可用于肿瘤与动静脉畸形等病变的栓塞。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永久性颗粒性栓塞剂。

葡聚糖凝胶(dextran):这是一种葡聚糖交联聚合而成的珠状颗粒,直径50~400μm不等。1982年Kenneth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此微球具有注射容易、不易破碎、不结块、栓塞作用持久等特点。可均匀地栓塞末梢小动脉,在性能上优于PVA与硅微粒。Jacques等于1986年报道了葡聚糖凝胶的临床应用。

该微粒制备简单,栓子无结块倾向,混悬液比重接近全血的比重,在血管内可进一步膨胀,以至栓塞更完全,价格便宜,无抗原性,无局部组织及全身毒性反应,栓塞血管及组织无炎症改变等。临床上对肝癌、子宫肌瘤以及椎体肿瘤等富血供性肿瘤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真丝线粒与线段(silk particulates and line):是我国学者马廉亭提出的设想,有吴佐泉加工制成,于1990年正式报道。他们选用上海医用缝合线厂生产的5~0或其他规格的丝线,剪成1.0~1.5cm的小段,放入蒸馏水浸泡,使之充分浸透,用冷冻组织切片机切成各种规格的微粒,其规格有25~1000μm不等;线段则用0.5~4.0cm不同长度,经蒸馏水洗,95%酒精浸泡,再用蒸馏水多次洗涤,最后用等渗盐水配成浓度为25mg/ml的混悬液,装入小瓶后消毒备用。实际应用中,常临时取丝线用眼科剪剪成所需长度的微粒或线段,混悬于造影剂中后即可应用,应当注意的是每次注入的量不宜过多,且每注入两到三次后即应用肝素盐水冲畅导管,如应用微导管则应单根线段注入。

真丝微粒与线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闭塞血管,加工容易,易推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无须进口等优点。可用于栓塞脑动脉畸形、头面及颈部动静脉畸形、血管瘤、硬脑膜动静脉瘘、肝肾等部位的肿瘤。

丝裂霉素葡聚糖:1988年魏树礼最早报道丝裂霉素与葡聚糖结合及释放的方式。微粒大小为10~100μm,丝裂霉素含量为5%~7%。此微粒膨胀性好,在液体中24小时可膨胀一倍,溶解性在5周内小于30%,体外实验5小时可释放75%丝裂霉素。

应用时将100mg微球加入5ml造影剂中,混匀后缓慢注入,注入剂量:①丝裂霉素含量达20mg;②血流减慢、停滞、以不反流为度;③患者能耐受的程度之内。

顺铂乙基纤维微囊(CDDP-ms):该微囊为中性,不溶于水和酒精。顺铂含量为60%,微粒直径50~150μm,通常用量为80~120mg,可与其他抗癌药同用。微囊在水中1小时顺铂释放30%左右,24小时释放60%~80%,5~8天释放完毕。过量注入可引起剧烈炎症反应并出现生理障碍,但在短期内可恢复正常,无严重损害遗留。

磁性明胶微球(magnetic gelfoam microsphere,MG-ms):是直径10~30μm,含Fe2O3的明胶微球,能在体外磁场控制下载定位于特定的器官血管起到靶向栓塞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它对全身没有严重副作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使微球集中于靶区血管内,对富血供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另外,动物实验该微球栓塞后,在外加振荡磁场的作用下,可产热至45~50℃,可对肿瘤进一步进行热疗,尚在实验中。

钇玻璃微球:是一种直径30~50μm、含有90Y的一种玻璃微球,具有辐射纯β射线性能,平均能量0.93meV,最大能量2.27meV,半衰期64.5小时,组织内平均辐射半径2.5mm,最大辐射半径10.3mm,既能在局部形成一高能量区,又不累及邻近器官,其继发的γ射线又不会对医务人员形成伤害,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局部内放射核素。该微球现存的主要问题为术后1个月起,汇管区出现纤维化,加剧肝硬化,从而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增高,所以必须有条件地慎用。

另外,临床应用的颗粒性栓塞剂还有:冻干硬脑膜、白及、鸦胆子油微囊等。

图2-2-33为DC-Bead药物洗脱栓塞微球。

图2-2-33 药物洗脱微球

2.液态栓塞材料

(1)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sobutyl 2-cyanoacrylate,IBCA):

是一种快速凝固的液体组织黏合剂,1960年起被用作外科止血外用药。Zanetti与Sherman于1972年最早将其用于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这种高分子化合物与离子性液体接触时,很快聚合成固体状态。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表明它是一种永久性栓塞材料。未聚合的IBCA单体为透明无色液体,聚合后为白色固体。一般认为它无全身副作用,其局部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血管壁的异物巨细胞反应,血管壁内膜慢性炎性反应,急性期可因刺激而有疼痛。IBCA在国外应用较多。

IBCA聚合速度很快,应用时必须熟练迅速,以免将导管黏在被栓塞的血管处而无法退出。应用同轴导管技术注入栓塞,用1ml注射器注入,将IBCA与碘油或碘苯酯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钽粉或钨粉,以延长IBCA在血管内的聚合时间及可视性,通过加入的量不同可以调整聚合的时间长短。Cromwell与Kerber发现等量混合IBCA与碘苯酯,可使聚合时间延长到3秒,这就为栓塞剂注入到血液循环赢得了时间。应用于动静脉畸形时,可使其聚合在瘤巢内而不进入引流静脉。经导管注入IBCA前先用5%葡萄糖液冲洗导管数遍,然后快速将有IBCA的注射器接于导管管座,如连接速度慢,则会有部分血液反流入导管,使导管黏着于血管壁。根据所需栓塞的部位、程度,调整IBCA的稀释度、注入速度、葡萄糖液的冲洗速度及导管退出的速度,才能完成栓塞的目的。退出导管时应将微导管与引导导管同时快速退出,以免在微导管远端的IBCA聚合物在缩进引导导管使脱落引起血管误栓塞。

(2)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

是另外一种液体栓塞剂,黏合特性与IBCA相同,只是在化学结构上稍有差异。原来用于皮肤新鲜伤口的黏合,副反应为发热。应用方法与IBCA相同。配制过程避免与角膜和结膜接触。本品需保存于冰箱,避光。

3.硬化剂

(1)无水乙醇(ethanol):

又称无水酒精,是一种良好的血管内组织坏死剂。它具有强烈的蛋白凝固作用,能造成局部血管对内皮和血管周围组织坏死,破坏与其接触的血液有形成分及蛋白质,使之成为泥浆样,阻塞毛细血管床;同时它又可直接破坏此动脉的供养组织;加上继发性的广泛血栓形成,使无水乙醇成为良好的永久性栓塞剂。无水乙醇价廉、简便、无菌,不必另行制备,注射容易。具有强烈的局部作用而没有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安全可靠,栓塞后侧支循环不易建立,应用广泛。其缺点是不能为X线跟踪,注射时有一过性疼痛。

为便于在注入时透视观察,可将无水乙醇与水溶性造影剂混合,但可能降低乙醇浓度而影响栓塞效果。加入碘油可能更好,因两者互不相容,且不会改变其物理性状,无水乙醇与碘油的混合比例为4∶1~5∶1。国内学者无水乙醇用量均较少,一次注入总量一般不超过10~15ml;而国外用量最大可达1ml/kg体重,依此计算体循环血流中乙醇的含量为50mg/dl,远低于其中毒剂量500mg/dl。

无水乙醇经导管注入时必须保证不让其反流出靶血管至主动脉,否则可能会引起结肠坏死,这种情况发生于用无水酒精行肾动脉栓塞时,其原因是肾动脉水平下主动脉前壁第一分支为肠系膜下动脉。为防止这一并发症,可用球囊导管先阻断肾动脉主干后再注入无水酒精,会用微导管超超选择后再行注入。注入后15分钟,行延迟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比赛的程度。

无水乙醇也可用于闭塞曲张的食管静脉。经皮肝穿刺通过门静脉将导管插至胃冠状动脉,尽量深入靠近曲张静脉,经导管以1~3ml/s注入无水乙醇,总量为3~6ml。同样,注入时要防止无水乙醇反流入门静脉。10~15分钟后再造影,以观察栓塞效果,必要时再加入无水乙醇,直至静脉曲张闭塞。

(2)鱼肝油酸钠:

为不饱和脂肪酸钠盐,呈弱碱性(pH 7.5)。常用5%鱼肝油酸钠溶液,主要用于静脉曲张和血管瘤的治疗。它可使小血管血流变慢、停止,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和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无直接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也不引起血管痉挛。鱼肝油酸钠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为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脱落,血管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使聚集起来的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胞受损处,最终导致管腔内混合血栓的形成。

最初用量不超过5ml,但目前临床上以使用大剂量鱼肝油酸钠作静脉或血管瘤内注射,总量达40ml,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为减少用量,又有好效果,应尽量将导管头插至靶血管,或用球囊导管阻塞后注入,与明胶海绵合用效果更佳。注射时可引起瞬间疼痛,但较无水乙醇轻。偶尔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等,多数不严重。为防止反流,可与超液态碘油混合,便于透视下监视注入过程。

(3)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

它是链霉素类的抗肿瘤抗生素,为国产药物争光霉素进一步提取的改进品,由1969年从浙江省平阳县土壤中筛选的放线菌72号分离提取精制而成,从而命名。其主要性质与国外产品——博来霉素(bleomycin,BLM)相似。

富血供肿瘤是经血管途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平阳霉素溶解于造影剂后和碘油充分乳化,形成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ingyangmycin-lipiodol emulsion,PLE),能使平阳霉素在血管内滞留较长时间,已充分发挥其抑制和破坏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对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对良性富血供肿瘤则起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长,阻塞血管腔而达到治疗目的。其适应证包括:良性肿瘤有肝海绵状血管瘤、皮肤血管瘤、椎体血管瘤及子宫肌瘤等;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肾癌及骨肿瘤等。

PLE配制方法:用少量造影剂溶解PYM 8~40mg,按0.5∶1~1∶1比例加入超液化碘油,反复抽吸使之充分乳化,良性肿瘤单纯灌注PLE,恶性肿瘤加入其他抗肿瘤药物,均须尽量充填肿瘤区。

PLE具有一共性的并发症,即栓塞后疼痛。多发生于良性肿瘤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子宫肌瘤或血管瘤的栓塞后。原因可能为良性肿瘤相对乏血供,PLE栓塞后组织缺血较明显,其侧支循环难以建立。部分病例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较长,需用镇痛剂止痛。如减少平阳霉素剂量或加用利多卡应可达到预防或缓解疼痛的效果。

(4)聚桂醇注射液(lauromacrogol injection):

化学名称:聚氧乙烯月桂醇醚,为无色的透明液体,摇动时可以产生泡沫。聚桂醇注射液是一种硬化剂可以在静脉旁或静脉内注射。静脉内注射可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静脉旁注射可以使静脉周围纤维化,压迫曲张静脉。聚桂醇注射液也是一种局麻剂,有局部镇痛作用。

4.非颗粒性材料

(1)不锈钢圈(stainless-steel coils):

不锈钢圈最早于1975年由Gianturco等人发明,用于永久性血管栓塞。最初的钢圈仅在其近端附有羊毛条,以阻止血流并构成血凝块,那时的钢圈只能用于导管头部不缩细的Teflo导管。1978年改良成微型弹簧圈,可以通过5F导管放入,1980年再次改良,钢圈全长均附有Dacron线。

此类钢圈可用于5F、6F导管,为适应微导管使用,也有最小可经2.6F导管释放的微弹簧圈。

普通钢圈大小有2mm、3mm、5mm、8mm直径,依选择性造影显示的靶血管直径选择与之相配的钢圈。钢圈过大会在血管内被拉长使其近端退出被栓塞的血管口,而远端则可能穿通被栓塞血管。钢圈过小,则可能游走到更外周的血管或反流入主动脉(图2-2-34)。

图2-2-34 各种形状的钢圈

微弹簧圈规格更丰富,适用于需要超选择栓塞,而普通导管无法到达的靶血管内。

应用时将钢圈装入钢圈载体内,然后用钢圈推送器或导丝硬端将钢圈推入导管内,然后用导丝软端轻柔地将钢圈推入栓塞部位。注意应用的导管、导丝应与钢圈的大小相一致,否则导丝和钢圈就可能卡在导管内。

不锈钢圈的特点为:①永久性栓塞;②栓塞定位准确;③能通过较细的导管完成较大直径的血管栓塞;④能用X线平片长期随访观察。

不锈钢圈适用于动静脉瘘、真性与假性动脉瘤的栓塞,肿瘤的术前栓塞;与外周栓塞剂联合应用,治疗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等。

(2)铂金弹簧圈(platinum coils):

铂金具有高度不透X线性和生物相容性,也不影响MRI检查。铂金弹簧圈的柔韧性好,成品有各种规格、形状,附着纤毛为聚脂纤维,种类较不锈钢圈多。主要用于神经介入及常规手段难以实施的外周血管栓塞。

(3)可控解脱性微弹簧圈:

弹簧圈在推送技术中的一个不足就是只能向前推送,因此即使放置位置或弹簧圈的大小不合适,也无法调整位置或收回。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echanically detachable system,MDS)和电解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两种弹簧圈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也可用于其他神经介入治疗与外周血管的栓塞治疗。

MDS由法国BALT公司生产,为钨钢弹簧圈,其近端有一小球,释放前嵌入推送器远端的小窝内,只有当弹簧圈的小球被推出导管,弹簧圈才能解脱,但解脱后就无法收回。

GDC由法国学者Guglielmi首先开始应用,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由美国Boston Scientific /TARGET公司生产。GDC的铂金弹簧圈与不锈钢的推动导丝通过一特殊的焊接点相连接,当推送到理想位置后连接特制的电源装置,使导丝通电,当连接点达到一定温度后即熔断,弹簧圈因而可解脱。解脱前如弹簧圈位置不理想,可部分拉回导丝重新推送弹簧圈;如弹簧圈大小不合适,也可将弹簧圈连同导丝一起撤出,重新换一大小合适的GDC输送。电源装置有两个导线插孔,插上导线,导线的另一端各有一线钩,红色的阳极线固定于推送导丝的近端,黑色的阴极线固定于垂直插入腹股沟部皮下的注射器针头近端针杆上。电源装置应用直流电电池,导线接好后打开,自动控制电流与电压,通常1~2分钟即可使GDC解脱。电源装置提示电解后再透视监视下将推送导丝撤出,;如未能断开,则应检查导线与推送导丝及针头的连接处有无血迹与水迹,或是否解除了其他物体等,核实后重新通电。用于神经介入放射学的GDC铂金丝直径有两种,即0.010inch和0.018inch,配用的导管分别为tracker-10与tracher-18双标记导管。

(4)可脱性球囊(detachble balloons):

可脱性球囊由硅胶或乳胶制成,有多种大小和形态。球囊和输送导管的装载连接可有不同的方式,球囊到位后的解脱也有两种类型。与输送导管连接的球囊能随血流漂至靶血管,并能进行闭塞试验,主要用于神经介入治疗,有时也可用于大的动静脉瘘、肺动静脉畸形、静脉曲张等的栓塞治疗。

1)球囊与输送导管的连接:

神经介入治疗所用的器械较为特殊,现所用输送导管均为微导管。球囊与导管的连接方法与所选用的球囊有关。

Magic-BD导管与球囊的连接:把直径0.8mm的乳胶援助条切取一小段,0.6mm长作为乳胶阀,用24号针头的针芯从其轴心穿过,并将乳胶阀移至针体部,再把塑料针套套上,将乳胶阀移至塑料针套上。把导管末端的Tefon部分插入装有乳胶阀的24号针套内,将乳胶阀移至Tefon导管上,使其位于Tefon导管的中1/3步。用特制的球囊镊将球囊颈部撑开,再将导管末端带阀的Tefon导管插入球囊颈部,使阀恰好位于球囊颈的中1/3部分,取出镊子,用眼科弯剪剪去球囊颈后多余的部分,抽出导丝,用1~2ml注射器抽吸等渗非离子造影剂(180mgI/ml),从导管近端缓慢注入,观察球囊膨胀情况,并排空导管与球囊内参与空气。如装备满意,再将导丝慢慢插入导管内,把带阀Y形接头接在Magic导管的近端,将阀拧紧固定,Y接头的侧臂与加压输液袋相连。

金瓣球囊(goldvalve balloon)与导管的连接:该球囊颈部有一活瓣,球囊内有一不透X线的金珠,便于透视识别,由Nycomed公司生产。使用前先试验球囊的性能,将配套的钝性针头通过颈部插入球囊内,用等渗造影剂充盈球囊,所用的造影剂量不可超过标签所示的最大剂量。抽瘪球囊,检查并确保活瓣无渗漏,球囊壁无损坏。这种试验性充盈不可超过两次,否则易损伤球囊的活瓣。再用注射器将球囊充盈后,将球囊输送微导管的远端插入球囊活瓣,稍微推出一小段导管内的支撑导丝,以免损伤球囊壁。确认导管通过活瓣,撤出支撑导丝,撤除过程要缓慢,用球囊内反流的造影剂充盈导管内的死腔。如球囊内有气泡,通过冲洗造影剂而排除。再将导管连接于Y形接头及加压输液袋。

同轴可脱球囊与导管的连接:这类球囊主要是Debrun球囊。将选好的球囊套在18号或20号针头套上,再起颈部用乳胶线绕7道,打3个结,套入针芯。将200cm长的Tefon 2F红色导管套入150cm长的聚乙烯3F黑色导管,并将远端超出,再将Tefon导管的前端插入装有球囊的18号或20号塑料针套内抽出针套,将球囊颈部移到Tefon导管上。将Tefon导管与带阀的Y形接头连接。

2)球囊的输送:

装载球囊前,应将以大小匹配的引导导管送至近靶血管区,引导导管近段连Y形接头,侧臂连接加压输液袋,将球囊吸瘪并保持一定负压。

将球囊导管通过Y形接头插入引导导管,通过插入支撑导丝以便球囊的送入,但应注意导丝不宜送入过深以免损伤球囊;如为同轴法球囊导管,则可将3F导管推得远点。球囊送出引导导管后,用少量造影及充盈球囊,这样球囊就能随血流及病变部位的虹吸作用漂向瘘口等病变部位。

3)球囊的解脱:

当球囊进入拟栓塞部位时,透视下用1~2ml注射器缓慢向球囊内注入等渗造影剂,球囊充盈到所需大小后,记录造影剂注入量。通过引导导管进行血管造影,观察充盈后的可脱性球囊是否将病变或欲闭塞的血管完全阻塞,如阻塞不完全,可进一步充盈球囊后再造影,但注入的造影剂量不能超过球囊的最大容量。如球囊位置不满意,可抽瘪球囊重新定位,直至部位与阻塞程度均满意为止。

如充盈的球囊阻塞满意,就可将球囊解脱。一般可脱性球囊解脱时,只需稍用力回拉输送导管即可使球囊与导管分离,球囊留在原位;同轴法可脱性球囊则应将2F Tefon导管固定,将3F导管向前推送至球囊颈,最回抽2F导管,球囊即可解脱。

(孙宏亮 曹广 杨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