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总结
本次研究包含的三个专业的调查回收率均在60%以上,优于2011年危急值调查,可能是因为临床实验室对危急值报告越来越重视,同时目前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能满足实验室实现数据自动监测的愿望,方便实验室监测。由于临床实验室的标本量越来越大,手工监测危急值报告和报告及时性可行性不高,为了提高实验室回报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多选取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综合性医院。结果表明,参与实验室主要来自三级综合医院,93.49%的实验室有LIS和HIS,93.16%的实验室有条码系统。此情况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也与我们先在质量管理体系较为成熟的三级医院中施行QIs,然后再推广到全国的目标一致。
实验室需识别将危急值报告给临床医生的人员,明确指出他们的责任、需要的培训和能力评估。同时,危急值应报告给负责患者医疗的医务人员。调查中,有98.45%的实验室制定了危急值结果报告政策,且有97.72%的参与调查实验室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危急值报告的相关培训。实验室内最常见的危急值报告人员为实验室技师。住院部最常见的危急值接收人员是护士,门诊和急诊则为一线医生。值得注意的是,在住院环境中护士是最常见的危急值接收人员,而在护士等中间人员接收危急值时,需要将这类结果转达给负责患者的医务人员,这种情况下应记录和监测整条报告链并且需要保证报告的及时性和可靠性。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有专门的人员报告危急值。但是本次调查中,并无实验室通过客服中心报告危急值。研究表明客户服务中心提高了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允许结果由经过专业交流技巧培训的人员报告,它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医学实验室最佳实践计划中识别为住院医疗环境中的“循证最佳实践”。建议工作量较大的大型实验室,可考虑建立客户服务中心负责危急值的报告。
在报告危急值之前重新检测以确认结果目前仍然是非常普遍的实践。本次调查中,有94.06%的实验室表示有这样的实践。但是这些验证实践多在从前实验室使用较为不精密的仪器时,当代研究已经表明重复测量完全没有给患者安全增加好处,重复验证反而会推迟危急结果的及时发布。有专家推荐仅在检测危急值超出仪器检测范围时重复检测以验证,从而降低危急值差错。建议采用现代化仪器获取的危急值,如果在仪器可报告范围内并且没有触发差值( delta)规则,则认为是有效的。实验室应该在仪器上评估危急值的准确性,确定重复检测是对患者安全有帮助还是会导致不必要的延迟。
本次调查中,最常见的报告系统是电话报告,其次为计算机报告和短信报告。75.90%的实验室表明报告危急值时要求临床复述结果。研究表明通过短信报告或者专门的电子报告系统报告危急值,与使用电话报告相比更加迅速且准确性更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的信息技术状态仍然落后,不具备电子通知系统自动反馈接收到警示结果的功能,这类方法的应用不是很广泛。相信未来电子通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临床实验室需要对危急值报告过程进行记录,调查中97.80%的实验室要求记录危急值结果通知。不同的实验室危急值记录内容多不同,包含最多的内容为患者姓名、危急值结果、患者科室、危急值接收人名或身份(ID)、危急值通知人姓名或ID、危急值通知日期、患者病房病床号和患者ID。仅有少数实验室危急值报告记录内容包含了临床反馈。
危急值的通知政策应该在实验室和临床科室间保持一致。因此,实验室对危急值清单的制定和修改都应与临床共同完成,在危急值政策的制定中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至关重要。本次调查中有80.46%的实验室表示会定期与临床医生沟通,以确认危急值的“有效性”,且有85.10%的实验室会通过临床意见对危急值项目和危急值界限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是仅有18.65%的实验室表明临床在接收到危急值并处理后,会给实验室关于处理措施的回馈。临床对危急值处理措施的回馈,对实验室确保危急值已经有效处理,评估危急值项目和界限的合理性都有很大的帮助。若可行,应要求临床给予反馈。
实验室结果的迅速改变也可能预示着危及生命的状况,然而如果危急值报告仅仅依据危急值界限,就可能会忽视这种情况。本次调查中仅有24.43%的实验室将实验室结果的迅速改变作为危急值,说明大家对这类危急值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足。建议将实验室结果的迅速改变也列为危急值,以防对患者产生重大威胁。当同一患者相同检验项目结果重复出现危急值时,71.99%的实验室表明一旦有危急值即报告,无论是否为重复的危急值。重复危急值报告可增加电话数量,这就会使得医务人员对真正要求立即采取行动的危急值不敏感同时也会给实验室人员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实验室应该尽量限制重复致电的频率来避免警示疲劳以及给临床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可在危急值清单中增加重复危急值的报告政策。
参与调查的不同实验室危急值清单中包含的项目不同,本次调查中较常见项目有钾、钠、钙、血糖、肌酐、WBC、PLT、Hb、PT、APTT、pH、pCO 2和pO 2。实验室在选择危急值项目时可作为参考,但是除了本次调查中包含的这些定量危急值项目外,也有一些其他的项目如血涂片中出现原始细胞等也可包含在危急值清单中,实验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发表的文献指南与临床沟通共同修订。参与调查的实验室不同部门危急值发生率不同,不管是生化、血液还是血气专业,急诊危急值发生率都显著高于住院部门,门诊部门危急值发生率则最低。急诊标本患者多处于危急状态,实验室在进行急诊标本的检验时,应多注意是否有危急值检出。
危急值报告及时性对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中对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临床医生未确认率进行了调查。由于LIS功能限制,前期调查中多数实验室无法记录危急值发现时间,因此本研究中危急值报告时间指实验室确认危急值到临床接收报告的时间。多数参与调查的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报告临床医生未确认率均达到0.00%(6σ),但也分别约有5%、15%和5%~10%的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报告临床医生未确认率性能不可接受(σ<3)。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IFCC)的质量指标模型(model of quality indicators,MQI)计划中检验后QI“危急值报告不及时率”2013年中位数高达17.80%,与之相比我国危急值报告及时性则较为满意,这可能与为了满足监管和认可要求,我国实验室对危急值报告十分重视有关。但是与美国CAP的一项Q-Probes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实验室危急值报告时间较长,说明仍有缩短空间。本次调查中,生化、血液危急值报告时间中位数和P 90分别多在10min和15min以内。血气专业则分别多在5min和10min之内,小于生化和血液专业。大多数实验室都能在15min以内完成90%的危急值报告,且能在30min内完成全部报告。同时,本研究多数参与调查实验室危急值报告规定时间都在10~20min或30~40min之间。因此本研究建议临床实验室可将危急值报告时间规定在15~30min之间。
秩和检验结果表明,生化和血液专业住院部门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临床医生未确认率、报告时间中位数和P 90均高于门诊和急诊部门。这与美国CAP的一个Q-Probes和Q-Tracks研究结果相反,在此研究中门诊患者报告失败率高于住院患者。这种情况可能与我国门诊患者危急值发生率较低,实验室工作量较少相关。
不同专业各指标之间分组比较情况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秩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医院、不同床位数和通过与未通过ISO 15189或CAP认可的实验室间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报告临床医生未确认率、报告时间中位数和P 90多无显著差异,但是从分布上来看三级甲等医院危急值报告时间中位数和P 90普遍大于三级乙等和二级及以下医院。床位数在0~1000之间的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危急值临床确认率多小于床位数在1001~2000之间和床位数大于2000的实验室。通过ISO 15189或CAP认可的实验室生化和血液专业危急值报告不及时率、临床医生未确认率、报告时间中位数和P 90以及危急值报告规定时间都普遍高于未通过认可实验室。调查中出现这种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危急值报告及时性性能低于三级乙等或二级以下医院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大型医院危急值数较多且实验室和临床日常工作量都较大,一方面实验室人员未能及时地处理检出的危急值,另一方面与三级乙等或二级医院相比,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联系临床医生可能也是一项更加困难的工作。建议工作量较大的大型医院检验科,可引入客服中心专门处理危急值报告,或改进LIS以实现危急值报告的自动化,从而提高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本调查还要求实验室上报了危急值未报告的原因。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的常见原因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报告遗漏”“通讯设备故障或无法接通”“申请单信息不全,缺少临床医生联系方式”和“重复出现危急值”。其他原因也包括“假危急值”和“特殊疾病确诊患者”。“假危急值”生化和血液专业主要是由输液侧采样、标本溶血、凝血等原因造成;而血气专业主要是凝血和采集静脉血。“特殊疾病确诊患者”在生化专业主要指如确诊为慢性肾病、肾衰竭,与肾内科协商不报肌酐;确诊心肌梗死,与心内科、急诊科协商不报cTnI;与儿科和新生儿科协商不报新生儿危急值,血液专业主要指如确诊为血液疾病患者、服用抗凝药物、确诊肿瘤病人化疗后与血液科协商不报危急值;与临床协商不报新生儿危急值,血气专业则主要为呼吸科病人。另外,门诊患者也有因为“缺少门诊患者联系方式或无法联系门诊患者”报告失败的情况。实验室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普及危急值及时准确报告的重要性,以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遗漏”的情况。同时,实验室应该有详尽的通讯设备故障停用计划以保证在“通讯设备故障或无法接通时”能及时准确报告危急值。“申请单信息不全,缺少医生联系方式”或“缺少门诊患者联系方式或无法联系门诊患者”也是危急值未能报告成功的重要原因,申请信息完整性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应对HIS进行改进从而避免医生或患者联系方式空缺。
需要说明的是,危急值有很多不同的术语和定义,包括危急结果、恐慌值、危急警告、警告值等。CLSI GP47文件中将其定义为“危急-风险结果”以强调患者的风险度而不是结果的异常程度。由于国内实验室多使用术语“危急值”且本章调查项目均为定量项目,因此本调查使用术语“危急值”以方便实验室理解。另外,CLSI GP47文件中还有另一个名词“重大-风险结果”,它指的是如果不在一定时间范围(明显短于常规报告服务时间)内进行临床查阅,就会有重大不良后果风险的实验室或解剖病理学定量、半定量或者定性结果。此定义适用于没有立即生命危险的异常或意料外结果,及时性不如“危急-风险结果”重要。实验室也应在适当的时间内向临床报告此类结果。
本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第一,由于LIS功能有限,本次调查中危急值报告时间指的是从实验室确认危急值到临床接收报告的时间,并不包含从实验室人员发现危急值到确认危急值(复检)这段时间。如果LIS功能允许,临床实验室也应对此段时间进行监测,以确保报告的及时性。第二,除了本研究中调查的QI外,临床检验危急值规范化管理京冀专家共识中还建议实验室需要对危急值临床确认及时率、危急值报告成功率、危急值临床干预率、危急值复检率等进行监测。本研究中并未涉及这些指标,如果可行,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从而更全面地监控危急值报告过程。第三,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三级医院,研究结果更多的是代表危急值较多、工作量较大的实验室,不能代表全国水平,研究结论仅供参考。建议实验室在实践工作中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长期监测危急值报告相关QI并定期与临床沟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的危急值报告政策。此外,本次调查仅为单次调查,调查时间仅为1个月,数据稳健性有待考证,质量规范的设定需要更大范围的长期纵向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