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一、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中医学中历代医家中有关“骨痿”“骨痹”等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之骨质疏松症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看作是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先驱。
《素问·痿论篇》:“五脏使人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木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明确指出“骨痿”的病机为“骨枯而髓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人年五六十,其脉大者,痹侠背行”“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进一步阐述了年龄及饮食等因素与伤“骨”致“痿”病变的相关性。
唐·王焘《外台秘要》:“腰痛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瘥,久久流入脚膝,冷痹疼弱重滞,或偏枯,腰脚疼挛,脚重急痛”。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骨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为黑花。……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
金·李杲《脾胃论》:“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大肠,故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症”。
清·叶桂《叶选医衡》:“劳倦热渴,阳气内乏,热舍于肾,腰脊不举,甚则骨髓枯减,名曰骨痿……”“愚谓痹乃正气本和,因外感风寒冷湿为刚烈之邪,当以有余名之。痿乃正气本虚,致或怫郁懈惰之病,为柔缓之邪,当以不足名之”。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均离不开肝脾肾阴阳气血亏虚,间以外感六淫邪气、七情内伤等。后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对骨质疏松的研究日益完善。
二、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及其症治的认识
现代医家多认为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关键在肾虚,但脾虚、瘀血也是重要发病因素。本病与肾精亏虚有关,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滋养骨骼致骨髓空虚,骨质疏松必然发生。也有医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是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加上年老体弱,各脏器的功能衰退,特别是脾胃功能的减弱,而致本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肾虚是根本,同时还兼脾虚和血瘀,是以脾肾虚衰为本、血瘀阻络为标的虚实夹杂证候。众医家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有医家根据肾虚及血瘀之轻重将骨质疏松症分为3型:肾阳虚血瘀型,药用右归丸;肾阴虚血瘀型,药用左归丸;瘀滞骨节、肾虚火炎型,药用桃红四物汤。另有医家将骨质疏松症分5型:肾精不足型,药用虎潜丸或河车大造丸加减;脾肾气虚型,药用右归丸合四君子汤或理中丸加减;肝肾阴虚型,药用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气滞血瘀型,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寒湿侵袭型,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总之本病的辨证分型一般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脾气虚型、气滞血瘀型等证型,药用右归丸、左归丸、归脾汤、养血四物汤等加减。现代医家对治疗本病的有效验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作用,并可不同程度缓解骨质疏松导致的骨痛。
三、我们对骨质疏松的中医认识
我们认为本病病变主在肾兼及肝,以肾虚,精、气、血不足为主,亦有脾虚为患,实邪有气滞、血瘀等。
病变部位主要在筋骨。以肾气肾精亏虚为主者,补肾填精为先;脾胃功能失调者,应重视顾护后天;女子以肝为先天,绝经后骨质疏松应疏肝与养肝并用;血瘀阻滞经脉者,活血化瘀要贯穿始终;对于病因病机复杂者,采用综合治疗。
总之本病病在筋骨,与肝脾肾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主。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