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颅底凹陷症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是指枕骨大孔周围的骨质包括枕骨基底部、枕骨髁、鳞部和枕骨斜坡均上升、陷入颅腔中,寰椎与枢椎也随之向上突入,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颅后窝容积变小,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症状。

【病因病理】

颅底凹陷症多数属先天性发育异常,多由枕骨及第1、2颈椎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本病也可继发于引起颅底软化的疾病,如畸形性骨炎、成骨不全和佝偻病等。颅底凹陷症常并发部分性或完全性寰枕融合畸形、齿状突发育不良、颈椎融合、颈椎脊椎裂、小脑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

【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于成年后发病,主要由枕大孔和颅后窝容积缩小压迫脊髓、延髓和小脑所致,可合并小脑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常见临床表现为颈短、后发际低,头颈痛、活动受限。严重的病人可出现小脑、延髓、颈髓的压迫症状,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也可出现四肢与躯干运动和感觉障碍、颅内压增高及后组脑神经和颈段脊神经功能障碍等。亦可合并脊髓空洞症,并出现相应症状。

【影像学表现】

主要表现为枕骨大孔区形态失常,枕大孔前后径变小,枕骨斜坡上升变平,岩部升高,两侧不对称,寰椎与枢椎上升,寰枕区的正常解剖关系丧失(图2-2-1)。

诊断和评价颅底凹陷症,常需在X线片、CT及MRI上测量齿状突的位置作为诊断依据,常用参数可以归纳为“四连线、三B角、二指数”,简要介绍如下:

1.“四连线”

即为腭-枕线、基底线、二腹肌沟线及双乳突连线(图2-2-2A、B)。

(1)腭-枕线:

又称Chamberlain线,指硬腭后缘与枕大孔后上缘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3mm有诊断意义。

(2)基底线:

又称McGregor线,指硬腭后缘与枕骨鳞部外板最低点连线。齿状突超出此线6mm有诊断意义。

(3)二腹肌沟线:

又称Fischgold线,指两侧乳突内面和颅底交点间的连线。齿状突至此线的距离小于10mm有诊断意义。

(4)双乳突连线:

指两侧乳突尖之间的连线。正常齿状突达两侧乳突尖之间的连线或高出1~2mm,大于此数有诊断意义。

2.“三B角”

即Bull角、Basal角、Boogard角(图2-2-2C)。

(1)Bull角:

指硬腭平面与寰椎平面所成的角度。大于13°有诊断意义。

(2)Basal角:

即基底角,又称颅底角,鼻根部至蝶鞍中心和蝶鞍中心至枕大孔前缘两线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09°~145°,颅底凹陷症时此角增大。

(3)Boogard角:

又称波氏角,枕大孔前后缘连线(McRae线)和枕骨斜坡(Wackenhein线)所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19.5°~136°,颅底凹陷症时此角增大。

3.“二指数”

即Klaus高度指数、外耳孔高度指数。

(1)Klaus高度指数:

又称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线的最短距离。正常值为41mm±4mm,小于30mm有诊断意义。

(2)外耳孔高度指数:

外耳孔中心点至枕骨大孔前后缘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常值为13~25mm,小于13mm有诊断意义。

应当指出,颅底凹陷与症状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相对于常规X线片,CT和MRI检查可显示有无枕大池变窄和脑积水,并可发现并发的小脑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及所造成的脊髓、延髓、小脑受压的程度和范围等。

图2-2-1 寰枕融合并颅底凹陷症

颈椎侧位片、CT及MRI显示枕骨斜坡上升变平,寰椎与枕骨部分骨质融合(白箭),齿状突粗大,其上缘超过腭-枕线约1.2cm,延髓受压后移

图2-2-2 颅底凹陷症常用参数

a:腭-枕线;b:基底线;c:二腹肌沟线;d:双乳突连线;e:Bull角;f:Basal角;g:Boogard角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扁平颅底相鉴别。正常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由前向后在位置上阶梯状减低。扁平颅底时,颅底变平,三个颅窝阶梯状改变消失,单纯的扁平颅底无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