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外科平面
Heald提出的“神圣平面(holy plane)”并不仅局限于直肠,而且在左侧继续向上延续,经乙状结肠、降结肠,达胰腺背侧及包绕脾脏,右侧由盲肠向上经升结肠,达胰头十二指肠,终于系膜根部。这就为CME的操作提供了相应的外科平面。其实,胚胎期形成的结肠系膜后方的系膜层面和间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1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外科平面是可通过解剖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的相邻器官和组织之间的潜在间隙。比如在右半结肠的手术中,肠系膜内间隙位于大网膜的后方和横结肠系膜的前方,与横结肠后间隙通过横结肠系膜根部相通,因此切除横结肠系膜必须通过肠系膜内间隙。在很多情况下,外科平面存在的线索,往往只是通过腹膜覆盖的窗口察觉脏器结构与体壁结构之间的活动性。这些平面往往是胚胎时期不同的胚层或结构相互愈着的界面,一般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或者其他关键结构通过,并且由于不同胚层之间并无牢固的纤维粘连,因此容易分离而不会损伤重要结构。
CME外科平面的形成从胚胎期就已经开始了。中肠逆时针旋转270°,小肠及其背系膜转向左下方,右半结肠及其背系膜转向右后方,升结肠后壁及升结肠系膜后叶与腹后壁腹膜融合,形成右Toldt融合筋膜(Toldt间隙),其外界为升结肠外缘与侧腹壁腹膜相连处形成的皱襞即右Toldt线,上界为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内界与下界为小肠系膜根部。右Toldt间隙向上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与胰头十二指肠前间隙相接续,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后方与胰后Treiz间隙相接续,向内下与小肠系膜间隙相接续。由于后肠的旋转,左半结肠及其背系膜转向腹腔的左后方,降结肠后壁与降结肠系膜后叶也与腹后壁腹膜相融合,形成左Toldt融合筋膜(Toldt间隙),其内界达腹主动脉前缘,外界为降结肠外缘与侧腹膜相连处形成的皱襞,即左Toldt线,上界为横结肠系膜根部,下界为乙状结肠系膜根部。左Toldt间隙向上与胰后Treiz间隙相接续。至此,形成了整个Toldt融合平面。
悉尼Concord医院的Boke最早报道了外科层面同治疗效果的关系。他们通过研究证实了外科手术技术和以胚胎学为基础的脏壁层筋膜完好无损的重要性,在867名没有接受辅助化疗的结肠癌患者中,1971年至1979年,未经专业培训的外科医师治疗的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48.1%。而1980年至1995年,具有专科技能的结直肠外科医师治疗的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63.7%。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对结肠癌根治术切除标本的系膜层面认识的进步,而这促进了在结肠癌治疗过程中对系膜层面及完整性的重新认识,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以系膜解剖层面切除结肠癌病灶的规范化手术可以成为独立于其他因素以外的改善预后的因素。Sagap等通过研究证实,尽管外科医师可以在术中判断切除标本的完整性,但完整系膜切除术中所强调的系膜完整性还是要坚持的,因为潜在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在术中是无法判断的。Culligan的综述也认为,根据系膜的解剖层面命名手术方式是科学的,CME也是一种新的命名,并且有助于结肠癌手术方式的规范。CME的外科平面最终统一于这个平面。沿着这一平面进行解剖,可以避免损伤肾、输尿管和生殖血管等腹膜后脏器,避免损伤自主神经和血管,还能保持肠系膜的完整性。
为了证实结肠系膜CME外科操作平面的存在及系膜脏层的屏障作用,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同解剖教研室的专家及技师合作应用牙托粉树脂作为灌注材料进行了系膜灌注的相关解剖研究,结果观察到:右半/左半结肠系膜后叶脏层筋膜均无灌注凝胶渗出,脏壁层筋膜间隙无染色;后方壁层筋膜结构保持完整,双侧输尿管和生殖血管均被腹膜下筋膜完整覆盖;在右半结肠,分离至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后进一步分离十二指肠,可见右半结肠系膜壁层及结肠系膜浆膜面保持完整,十二指肠前筋膜可以完整地剥离出来。研究结果说明,结肠系膜后叶脏层筋膜完整连续,存在外科平面并且对胶体的压力和渗透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图3-6、图3-7)。
图3-6 结肠系膜外科平面解剖灌注结果(右半结肠)
图3-7 结肠系膜外科平面解剖灌注结果(左半结肠)
(张忠涛 杨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