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胚胎发育学基础
第一节 结肠的发生和发育
结肠是指由盲肠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一段大肠。人胚发育至妊娠第3周末时,三胚层胚盘向腹侧卷折,胚体由扁盘状变为圆柱状。内胚层在胚体内形成一条纵形的管道,称为原始消化管。原始消化管的中部腹侧与卵黄囊相通,称为中肠;头侧份称为前肠,尾侧份称为后肠。前肠和后肠向腹侧卷折,包裹中肠。前肠分化为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上段、肝、胆、胰以及呼吸系统的原基;中肠则分化为十二指肠下段至横结肠的右2/3部分;后肠分化为横结肠的左1/3至肛管上段。
妊娠第4周时,由于中肠的增长速度远比胚体快,致使肠管形成一凸向腹侧的U形弯曲,称为中肠袢。妊娠第5周开始,随着胚体和原肠的增长,卵黄囊相对变小,中肠和卵黄囊的连接部分逐渐变窄成为薄蒂,形成卵黄蒂,在中肠向腹侧脐部呈弓形弯曲时,它起着领先点的作用。卵黄血管连接于卵黄囊,在分化过程中仅其中一根成为优势血管,其他均退化,留下肠系膜上动脉供应中肠区域,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胚腹面观)(图3-1)。
中肠袢顶部与卵黄蒂通连,卵黄蒂以上为中肠袢头支,卵黄蒂以下为中肠袢尾支。尾支近卵黄蒂处有一突起称为盲肠突,为大肠和小肠的分界线,是盲肠和阑尾的原基。未来的盲肠以卵黄蒂尾侧肠的扩张为标志。
胚胎发育到第10周时,腹腔增大,原来突入脐腔的肠袢退回腹腔,小肠先退回并盘曲在腹腔中,盲肠退入右髂窝,依次为升结肠和横结肠,降结肠则推向腹腔左侧,其尾端移向中线,形成乙状结肠,升结肠和降结肠的系膜紧贴腹膜壁层,相对的浆膜面合成融合筋膜。
中肠的增长和旋转共发生三个阶段。妊娠第6周,中肠袢生长迅速,腹腔容积相对变小,由于肝、肾的发育,迫使中肠袢突入脐带内的胚外腔,即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
1.第一阶段为开始时期,肠袢在脐腔内继续生长,并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做逆时针方向90°旋转,中肠袢则由矢状方向转成水平方向,即头支从胚体头侧转向右侧,尾支从尾侧转向左侧。中肠袢的头支比尾支增长更快,形成数个肠袢。盲肠突的顶端迟于其他部位发育,在妊娠第8周形成阑尾。在分化过程中起始阶段,阑尾位于中心位置,但由于盲袋的不同发育方式,最后多数移位内侧。在此阶段逆时针旋转,使增长的前动脉原肠转为盲肠区域的右侧,为原肠返回腹腔阶段作准备。
图3-1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和中肠的旋转
Leber:肝脏;Magen:胃;Milz:脾脏;Aorta:主动脉;Rechte Niere:右肾;Dorsales Mesenterium:肠系膜;Embryo 4th week:四周胚胎
(图片系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外科学系Werner Hohenberger教授惠赠)
2.第二阶段为中肠返回腹腔和180°逆时针旋转。在妊娠第10周期间,腹腔增大,中肠袢从脐腔退回腹腔,脐腔随之闭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增长的中肠袢返回腹腔过程中,把腹腔内结肠推向左侧,盲肠部分最后返回。头支在前,尾支在后,并且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继续逆时针方向再旋转180°。这样,肠袢共旋转了270°,使结肠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前侧。头支逐渐转至左下方,尾支转至右上方。由于肝大,近端结肠移位于腹腔尾侧。结肠解剖变异多数发生在此阶段。
3.第三阶段为旋转完成,结肠逐渐固定于腹腔壁。从妊娠第12周到出生后一段时间,在持续变化中形成最后的位置。
结合以上中肠旋转的过程,最后盲肠突以后的尾支横过十二指肠腹侧形成横结肠的右2/3;盲肠突近端膨大形成盲肠,始居腹腔右上方,紧邻肝右叶,以后下降至右髂窝,升结肠随之形成。盲肠突远端狭窄部分形成阑尾。肠袢退回腹腔时,后肠被推向左侧,形成横结肠的左1/3部分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图3-2)。
图3-2 结肠逐渐固定于腹腔壁并在持续变化中形成最后的位置
(图片系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外科学系Werner Hohenberger教授惠赠)
在阑尾和结肠发育过程中,阑尾、盲肠及近端结肠营养物质主要由中肠(肠系膜上)动脉供应,伴有相应的静脉和淋巴回流。中肠和后肠的交感神经支配来源于胸8到腰2,经由内脏神经和腹盆腔自主神经丛。中肠的副交感传出神经来自脑干神经节前细胞体的第Ⅹ对脑神经(迷走神经)。远端结肠(横结肠远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部分均来自后肠,营养物质主要由后肠(肠系膜下)动脉供应,伴有相应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其副交感传出神经来自腰2、腰3和腰4神经,经由内脏神经。
(张忠涛 杨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