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感染科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是由同属沙门菌属的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为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唯一的传染源是患者或带菌者。 本病在各地终年可见,以温热带地区多见,夏秋季为多。 我国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已得到较好控制,多为散发病例,但也有局部暴发流行,主要以农村地区的水源污染传播为主,兼具地区特点。 近年来副伤寒有明显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分离到的优势流行菌株已明显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伤寒的基本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因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并非仅局限于肠道,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全身及消化道中毒症状、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等。 副伤寒与伤寒临床表现相似,但是胃肠道症状相对明显,它们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 血、尿、便、骨髓及其他组织标本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可以确诊。 肠出血、肠穿孔为最严重并发症。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
(2)详细询问发热及相关伴随症状和其他相关病史。
(3)仔细检查各系统体征,尤其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
(4)针对疑似的患者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生化、细菌培养、肥达反应、感染指标、腹部B 超等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5)对确诊伤寒或副伤寒患者选择治疗的地点。 应按肠道感染病进行消毒隔离。
(6)结合患者及当地流行情况选择初始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
(7)注意病情观察,预防和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8)在适当的时间段判断初始治疗是否成功,若成功,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9)对于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分析可能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0)确定治疗结束的时间、出院随访日期,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临床关键点】
1.对于伤寒的临床诊断最初是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2.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可以为开始临床意向诊断提供很好依据。
3.仔细询问发热的热程、热型、最高体温、热退情况,仔细询问伴随症状,尤其是毒血症症状、消化道症状等。
4.仔细查体很重要,可以很好地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同时可以全面了解有无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5.血常规联合CRP 检测很有意义,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CRP 增高,毒血症症状明显者应高度怀疑伤寒,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6.各种标本的细菌培养为确诊的“金标准”,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进行2 套(1 套指需氧+厌氧共2 瓶)血培养,或根据病情及病程选择其他标本的培养。
7.肥达反应结果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只起参考作用。
8.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当地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实际情况。
9.初始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72 小时的体温、CRP、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初始治疗失败需考虑耐药菌感染、并发症等多种原因。
10.抗感染治疗疗程视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情况而定。

临床病例

20 岁,郊区培训机构女学员,因为“发热1 周”来门诊就诊。 初步的病史采集:1 周前在无诱因下开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7.8℃,伴腹部不适,解稀便2 次,量中等,无黏液脓血,无明显腹痛及里急后重。 伴咽干,偶干咳,以为“感冒”,自行休息3 天未见好转,去当地小诊所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具体不详),考虑“呼吸道感染”,予以输液“头孢呋辛+中成药静脉滴注”2 天,体温逐渐升高达39.5 ~40℃,不能自退,遂来就诊。 发病以来一直感畏寒、头痛、乏力、轻度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减退,轻度腹胀,轻度恶心,呕吐1 次,为胃内容物,近5 天未解大便,肛门有排气。 无鼻塞流涕,无咳痰,无胸闷、胸痛、气促,无心悸。 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 无皮疹、无明显关节肿痛,无口干、眼干。 无手抖、多食、消瘦。 无鼻及牙龈出血。 无明显大汗及寒战。 无明显体重减轻。 睡眠欠佳。
初步采集病史后,可以明确患者有发热(热程1 周、后出现稽留热)、毒血症症状(畏寒、头痛、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咽干、偶干咳)、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腹胀、先稀便后便秘、恶心、呕吐)以及白细胞减少。 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随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问题1】该患者发热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发热?
思路1:如为感染性发热,感染部位是什么? 感染的病原体是什么? 如为非感染性发热,病因是什么? 是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还是其他病因?
思路2:该患者为短程发热,开始为低热,之后体温逐渐升高为稽留热。 而且该患者毒血症症状较重,考虑感染性发热可能性较大,但需排除非感染性发热。
知识点

热程、热型

热程是指发热的持续时间。 一般可分为三类:①短程发热:持续时间<2 周;②中程发热:持续时间2 周至2 个月;③长程发热:持续时间>2 个月。 热程长短可作为考虑发热病因诊断的重要线索,短程发热(急性发热)绝大多数见于感染性疾病。
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热型,有时可起到提示诊断的作用。 如伤寒初期体温呈阶梯式上升,约1 周达高峰40℃,呈稽留热。 稽留热多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及大叶性肺炎等。
知识点

毒血症症状

毒血症症状指各种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以及细菌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等不断进入血液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疼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等,严重者可导致中毒性休克。
思路3:最有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是什么? 该患者发病初期有毒血症症状,同时伴轻度呼吸道症状,伴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并随病程进展体温逐渐升高达39 ~40℃,呈稽留热状态,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偏低,故需考虑伤寒或副伤寒可能,同时需明确有无肺部感染及其他肠道感染可能。
【问题2】有无流行病学史?
思路:对于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史非常重要,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对于流行病学史询问内容,应根据不同疾病而定。 对于该患者,需询问:
(1)注意发病季节,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例。
(2)病前2~3 周是否到过疫区。
(3)是否进食不洁饮食或可疑污染水。
(4)是否接触发热伴腹泻患者。
注意:对于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史至关重要,每位患者都必须询问。 该患者的病史采集存在着类似的缺陷,应予警惕。
补充流行病学史:学生,夏季(7 月份)来诊,发病期间无同学发热和腹泻,无明确不洁饮食和饮生水史,无饮生奶史,无动物接触史。 半个月前从河南来京。 否认有伤寒副伤寒疫苗接种史。 既往体健。
【问题3】病史采集结束后,下一步查体应重点做哪些方面?
思路1:对发热患者而言,全面细致的全身检查至关重要,任何部位的阳性体征均可能是疾病诊断的线索。 对于该患者,查体重点应包括:①有无皮疹(有无玫瑰疹等);②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③神经系统:精神、意识状态、反射、脑膜刺激征、病理征、肌力肌张力等,以了解有无中枢感染和中毒性脑病;④呼吸道:包括咽部和扁桃体及肺部体征,以了解有无呼吸道感染;⑤心脏:包括心率、心律、杂音等,以了解有无相对脉缓及心律失常、有无杂音;⑥腹部:应全面仔细(包括视触叩听),检查肠鸣音有无活跃、肝脾区有无叩痛、有无肿大,注意腹部压痛部位、有无反跳痛、Murphy 征有无阳性等;⑦肾:肾区叩痛情况等;⑧其余部位(如关节有无红肿痛、脊柱有无压痛等)也应检查,以了解有无迁徙感染灶以及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思路2:上述这些体征能否有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这些重点查体不仅利于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同样对病情严重程度估计有一定的帮助,至少可了解该病变是否涉及多个部位和脏器。 如果患者的临床情况较差,特别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频率、脉搏和血压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警惕感染性休克。

门诊查体记录

T 39.7℃,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 心界不大,心率90 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稍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肠鸣音5 次/分,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 肋间,肝肋下可触及,质软边锐,无压痛,肝区叩痛阴性,脾肋下可触及1cm,质软,边钝,无压痛。 颈软,双膝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Babinski 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问题4】上述门诊记录是否准确反映了患者的体征?
思路:从问题3 的分析可以得知,该查体记录存在以下问题:①该患者存在高热、精神欠佳等表现,必须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查并记录;②该患者只描写精神欠佳,未准确描写其对答和反应情况;③未描写皮肤巩膜黄染情况;④未描写皮疹情况,查体有意义的阴性体征也应描写;⑤肺部有无干、湿啰音;⑥腹部体征中未提及胆囊Murphy 征,未能很好反映有无胆囊炎情况;⑦关节及脊柱情况未描写,对鉴别诊断和评估有无并发症提供很好依据的阴性体征也应描写。
该患者补充相关检查后的体检结果为T 39.7℃,BP 90/60mmHg,R 20 次/分,P 90 次/分,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较迟钝,无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巩膜轻度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未见皮疹,甲状腺未触及肿大。 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90 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稍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肠鸣音5 次/分,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 肋间,肝肋下可触及,质软边锐,肝区叩痛阴性。脾肋下可触及1cm,质软,边锐,无压痛,Murphy 征阴性。 双肾区无叩痛。 双下肢不肿。 颈软,克氏、布氏征阴性,双膝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Babinski 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关节无肿痛,脊柱无压痛。
【问题5】结合上述体检结果,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实施哪些检查?
思路:通过上述体检结果可以发现患者有如下异常体征:高热、相对脉缓、反应较迟钝、咽充血、呼吸音粗、肝脾大、右下腹轻压痛。 结合患者的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血常规曾提示白细胞偏低,应首先考虑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进行血常规、血涂片、感染指标(CRP、ESR、PCT)、尿常规、便常规、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血清学(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布鲁杆菌凝集试验)、病原学检查(血培养)、胸片、腹部B 超的检查。
知识点

相对脉缓

随着中毒症状加重,患者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体温高达40℃,脉搏低于每分钟100 次。
知识点

高热伴肝脾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的疾病

1.伤寒和副伤寒
2.斑疹伤寒
3.布鲁菌病
4.粟粒性肺结核
5.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
6.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7.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8.病毒感染
9.疟疾
10.淋巴瘤
知识点

根据伤寒病程选择细菌培养标本

1.血培养 病程第1 周阳性率为70%~80%,第3 周约50%阳性,以后迅速减低。 因此病程第1~2 周,以血液及骨髓培养阳性率较高。
2.骨髓培养 较血培养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且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对血培养阴性者适用。
3.便培养 第3~4 周阳性率高,可达75%。
4.尿培养 第3~4 周时可阳性,约占25%。
5.玫瑰疹处组织液,有时可获得阳性结果,但阳性率不高。
6.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对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帮助。
7.必要时可根据并发症选择其他组织或体液(如脑脊液、脓液等)培养。

门诊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 2.6×10 9/L,N 70%,E 0%,HGB 111g/L,PLT 78×10 9/L。
血涂片:未见异常淋巴细胞,未见原始细胞。
感染指标:CRP 179mg/L;ESR 28mm/h;PCT 4.74ng/ml。
尿常规:潜血(+),尿蛋白(++),尿胆原(+);镜下:RBC 150/HP,WBC 3/HP。
便常规:未解大便,未查。
肝功能:ALT 243U/L,AST 219U/L,GGT 602U/L,ALP 439U/L,LDH 600U/L,HBD 408U/L,TBIL 36.2μmol/L,DBIL 28.7μmol/L。
肾功能:正常。
血糖:正常。
心肌酶:正常。
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阴性。
外斐反应:阴性。
肥达反应:伤寒O 抗原阴性;伤寒H 抗原1 ∶80(半定量,参考值1 ∶160);甲、乙、丙副伤寒抗原均阴性。
胸片:未见异常。
腹部B 超:肝轻度增大,脾大(4.9cm×16.8cm)。
【问题6】如何判读该患者的血常规及感染指标?
思路:患者感染指标的CRP、PCT 明显增高,ESR 轻度增高,提示该患者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血常规特点为白细胞计数偏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0,血小板减少,符合伤寒、副伤寒的血常规特点,严重患者可出现三系减少,故需严密观察。
知识点

伤寒患者血常规特点及机制

1.特点 白细胞总数常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如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2%, 又无合并寄生虫病,则伤寒的诊断应十分谨慎。 治疗有效时白细胞总数逐渐恢复,嗜酸性粒细胞又出现。 但当伤寒复发时,嗜酸性粒细胞再次减少或消失,对伤寒的病程有一定提示作用。 红细胞一般无明显改变,并发肠出血时可有贫血表现。 部分患者血小板可以降低。
2.机制 骨髓粒细胞系由于内毒素的抑制作用,粒细胞破坏增多,加上骨髓内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的排挤作用,粒细胞系统严重受抑制,致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此外与脾大脾功能亢进、感染时免疫功能紊乱对血细胞的破坏等有关。
【问题7】如何判读肥达反应结果?
思路:该患者伤寒O 抗原阴性;H 抗原为1 ∶80。考虑原因:患者检测时处于病程的第8 天,产生抗体量少,未能被检出,故需1 周后复查。
知识点

肥达反应(血清凝集试验)

1.肥达反应 利用伤寒沙门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 及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H 进行的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常作为伤寒的辅助诊断方法。
2.特点
(1)抗体一般于7~10 天出现,故肥达反应第2 周开始出现阳性,其后逐周增高,第4周阳性率可达70%,并持续数月之久。 但少数患者抗体升高很迟。
(2)“O”抗体为共同菌体抗体,属于IgM 抗体,出现早,持续时间短。 各自不同的鞭毛抗体“H”可用于鉴别伤寒与副伤寒,属于IgG 抗体,出现晚,持续时间较长。
3.如何读解肥达反应结果 O 抗体≥1 ∶80,H 抗体≥1 ∶160 时有诊断价值。 肥达反应要动态观察,如每周复查,效价增高有意义。
4.注意
(1)仅有O 抗体升高,而H 抗体不高,可能是疾病早期。
(2)仅有H 抗体增高,而O 抗体不高,可能曾患过伤寒或接种过伤寒菌苗。
(3)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细菌较快被消灭,抗体应答低。
(4)肥达反应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故必须结合临床。
【问题8】如何判读其他的检验和检查结果?
思路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检验检查结果可以排除某些疾病的诊断。
(1)该患者尽管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偏低,但其感染指标均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的证据,同时该患者感染毒血症症状较重,故病毒感染可能性不大。
(2)该患者外斐反应阴性,又无流行病学史支持,临床无特征性的皮疹等,斑疹伤寒可排除。
(3)该患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阴性,无流行病学史支持,临床无明显全身关节疼痛、出汗多等特点,故布鲁菌病暂不考虑,等待血培养结果以排除。
(4)尽管查体发现右下腹压痛,但B 超未见阑尾肿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低下,故阑尾炎及阑尾脓肿可排除。
(5)血涂片未见原始血细胞,故急性白血病可以排除。
(6)该患者ESR 仅轻度升高,尽管尿常规异常,但提示细菌感染的CRP、PCT 明显增高,临床无明显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和体征,尤其患者发热为急性起病,故暂不考虑。
思路2:目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检验检查结果可以作出伤寒诊断吗?
依据:①患者发热1 周伴消化道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相对脉缓、肝脾大;②检验结果提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③肥达反应提示H 抗原为1 ∶80。可以考虑伤寒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要等待血培养结果。
知识点

伤寒诊断标准

1.带菌者 无任何临床表现,粪便中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
2.疑似病例
(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前30 天到过或生活在伤寒或副伤寒疫区;有伤寒、副伤寒、带菌者密切接触史;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以下临床表现中任何一条(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大)。
(3)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正常或低下。
3.临床诊断病例
(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以下临床表现中任何一条(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大)+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正常或低下。
(2)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以下临床表现中任何一条(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大)+肥达反应O 抗体凝集效价≥1 ∶80,H 抗体凝集效价≥1 ∶160。
4.确诊病例
(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 倍以上。
(2)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任何一种标本(血、骨髓、便、胆汁等)中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
思路3: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检验检查结果分析该患者存在哪些伤寒的并发症可能? 因为并发症同样决定着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案。
(1)肠出血、肠穿孔:为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2~3 周。 该患者处于病程第1周末,近日未解大便,应复查便常规+潜血,警惕该并发症的发生。
(2)中毒性肝炎:发生率为30%~70%。 该患者既往否认肝病史,目前肝功能检测结果明显异常,查体及B 超均提示肝肿大。
(3)中毒性肾炎:该患者肾功能正常,肾区无叩痛,但其尿常规异常。
(4)该患者心脏听诊心率为90 次/分、心肌酶正常提示目前无中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检查无脑膜刺激征提示目前无中毒性脑病;胆囊无压痛,Murphy 征阴性,提示无并发胆囊炎;查体未发现并发迁徙感染灶证据。
【问题9】接下来该如何处理?
思路:该患者应收住院,入住消化道隔离病房,做好床边隔离,加隔离标记,防止患者间互相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患者自己固定食具和便器,其排泄物、呕吐物均须彻底消毒。 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问题10】该患者应如何治疗?
思考:目前临床诊断考虑伤寒,则根据伤寒治疗原则和方案进行治疗。
1.原则
(1)抗感染治疗前必须先进行血培养,最好取2 套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2)抗菌方案:先依据当地伤寒流行株药敏情况选择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获得药敏结果后再做调整,进行目标性治疗。
(3)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宜流食或无渣软食,少食多餐,防止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5)对症支持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对胃肠道有明显刺激的退热药,便秘可用开塞露,禁用泻剂。 腹泻患者忌用收敛止泻药。
2.抗感染治疗方案可选择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阿奇霉素,成人首选喹诺酮类。 知识点

三类抗菌药物特点

1.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有理想的药代动力学、良好的细胞渗透性、抗菌谱广、干扰细菌的DNA 复制、有抗菌后效应、胆汁浓度高,同时可用于治疗L 型伤寒、副伤寒,治疗后基本无复发和带菌者,故为成人首选。
2.三代头孢菌素 可用于儿童、孕妇、耐喹诺酮类菌株及重症感染。
3.阿奇霉素 可用于儿童和孕妇,对轻中度感染有效,不推荐用于重症患者。

住院后治疗

该患者住院后使用左氧氟沙星0.4g 静脉滴注,一天1 次抗感染治疗,复方甘草酸二胺40ml 静脉滴注,一天1 次保肝治疗。 1 天后血培养结果报告为有G -杆菌生长, 继续此方案治疗,3 天后最高体温下降至38℃,自觉症状好转,腹胀好转,右下腹轻压痛。 复查CRP 87mg/L,血常规WBC 4.6×10 9/L,N 67%,E 0.2%,HGB 110g/L,PLT 98×10 9/L。
【问题11】该患者入院后治疗有效? 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由于在未获得药敏结果的情况下开始经验性治疗,所以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以便选择更敏感的治疗措施。 病情好转的评价指标包括发热程度、症状、体征、血常规、感染指标等检查。 其中48~72 小时的体温变化,尤其是发热开始时间是否推迟,发热持续时间是否缩短,最高体温是否下降,可以作为初始治疗效果判断的重要标准。
如果出现体温显著下降或恢复正常,则判断初始治疗有效。 反之,则应判断初始治疗失败。该患者经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症状好转,感染指标下降,故可判断为初始治疗有效。
知识点

初始治疗失败需考虑

1.耐药菌感染。
2.出现迁徙性局灶感染的并发症。
3.合并其他疾病可能。
该患者入院第4 天血培养+药敏结果回报:伤寒沙门菌。 对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敏感,对二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耐药。
【问题12】对该检验结果应该如何判读? 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此结果和临床治疗效果相吻合,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菌方案不变,继续观察体温、临床症状体征(尤其腹部症状体征为重点),定期复查血常规、感染指标、肥达反应、肝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等。 同时按乙类传染病报告。
知识点

伤寒沙门菌耐药菌株

1.耐氯霉素菌株 可选择喹诺酮类。
2.多重耐药菌株 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甲基异 唑等耐药。 可选择喹诺酮类。
3.耐喹诺酮菌株 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或阿奇霉素。
4.耐头孢和碳青霉烯类菌株 可选择喹诺酮类。
不同地区耐药率不同。
该患者入院第6 天,体温降至正常。 解1 次不成形便,便常规检查:潜血阳性,镜下WBC 5 个/HP。 复查尿常规:潜血阴性,尿蛋白阴性,尿胆原+镜下:RBC 10/HP,WBC 0/HP。
肝功能:ALT 104U/L,AST 68U/L,GGT 321U/L,ALP 293U/L,LDH 342U/L,HBD 244U/L,TBIL 26.5μmol/L,DBIL 17.1μmol/L。
【问题13】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1:目前体温正常,能否口服序贯治疗? 抗菌药物的疗程为多长? 由于伤寒患者成功治疗后其复发率可达5%~20%,慢性带菌者达2%~5%,故选择序贯方案时机时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抗菌总疗程一般为10~14 天,或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1 周,以减少复发和再燃。 对于免疫力低下感染者,治疗需延长数周或数月。
知识点

伤寒复发与再燃

1.复发 本病易复发。 在患者热退后1~3 周,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时症状轻,病程较短,血培养可再获阳性。 复发的原因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潜伏在体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殖入血,或抗感染治疗不充分有关。
2.再燃 在病程的2~3 周,体温开始波动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体温又重新上升,血培养再次阳性。 再燃的机制与复发相似。
思路2:该患者便常规潜血阳性,提示有发生肠道黏膜溃疡的可能,应该严格卧床、禁食,要密切观察患者脉搏、血压、神志改变、腹部体征和便血情况,可使用一般止血药,严防和及时处理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嘱患者热退2 周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知识点

肠道溃疡形成

(1)第1 周:肠道淋巴结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
(2)第2 周:肿大肠道淋巴结发生坏死,形成黄色结痂。
(3)第2~3 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临床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
(4)第4~5 周: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问题14】何时能出院解除隔离?
思路: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缓解后连续进行大便培养2 次(每隔5~7 天1 次)均阴性方可出院解除隔离。 出院2~3 周后门诊随诊,复查血、尿、便常规、肥达反应、肝功能、腹部B 超等。
【问题15】该患者为什么没有玫瑰疹?
思路:约20%伤寒患者可出现淡红色充血性小斑丘疹(玫瑰疹),数量多在10 枚左右,直径为2~4mm,压之褪色,略高于皮面,常分布于胸腹部,多见于病程第7 ~13 天,持续2 ~4 天后消退。 该患者入院后一直未见皮疹,可能来诊时为第1 周末,尚未出现皮疹,入院后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可能影响皮疹的出现。
知识点

慢性带菌者治疗

慢性带菌者可分粪便带菌者和尿液带菌者,前者常合并胆囊疾病,后者常合并血吸虫病和肾结石。 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如选用喹诺酮类,疗程至少4 周。 如合并胆囊炎、胆结石,药物治疗无效时,则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问题16】伤寒误诊原因及常见的误诊现象。
思路:
(1)误诊原因:根据文献统计,伤寒误诊病种可达几十种。 主要原因是对不典型临床表现不甚掌握;对复杂并发症不够熟悉;对耐药菌和L 型伤寒沙门菌所致的感染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实验室而不能很好结合临床分析;分析资料时不够全面等。
(2)常见误诊现象:①伤寒初起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有肺部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②伴有中毒性肝炎时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③因发热、尿常规异常甚至有尿路刺激症状,易误诊为尿路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④因发热和消化道症状而误诊为肠炎和菌痢;⑤因发热、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而误诊为病毒感染;⑥因发热、全身酸痛症状突出、血小板减少而误诊为出血热;⑦以某一症状或并发症为主要症状时,易误诊,如阑尾炎、胆囊炎、心肌炎、化脓性脑膜炎、肝脓肿、脾脓肿等。
(3)解决策略:①血常规联合CRP、PCT 等感染指标;②牢记伤寒的特征性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可减少);③尽早进行血培养;④了解伤寒多而杂的并发症。
知识点

副 伤 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与伤寒极其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少,但发疹者及皮疹数目较伤寒为多。 副伤寒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相对明显,特别是胃肠炎型,易误诊为胃肠炎。 甲型副伤寒的复发与再燃相对多见,丙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型或脓毒血症型,易并发迁徙病灶,其凝集效价低,故诊断主要取决于细菌培养。 副伤寒治疗与伤寒相同,形成脓肿者,抗感染治疗同时,应尽早外科手术排脓。
【伤寒与副伤寒诊断和治疗流程图】

(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