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病毒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乙型肝炎(viral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经血液或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以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为主的疾病,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为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其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我国现有慢性HBV 感染者约9300 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 万例。 HBV 血清标志物、肝功能检查可确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既往乙型肝炎感染史和家族史。
2.详细询问消化道及相关伴随症状和其他相关病史。
3.仔细检查各系统体征,尤其腹部体征。
4.针对疑似的患者进行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肝胆胰脾B 超、肝组织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5.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6.结合患者病情,既往治疗情况、意愿并参考治疗指南,选择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7.注意定期复查,判断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预防和早期发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临床关键点】
1.了解患者感染病程和家族史,有助于诊断。
2.完善肝炎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3.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4.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必须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彻底评估及咨询指导。
5.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是首选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
6.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HBV 相关指标,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7.对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应确保其已经了解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
8.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如发现耐药,尽早给予救援治疗,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临床病例
男性,42 岁,因“发现HBsAg 阳性12 年,食欲减退、恶心、乏力3 天”就诊。 患者于12年前体检发现HBsAg 阳性,未行HBeAg 和肝功能等检查,无不适,其后亦未定期检查。 4年前在外院检查示“HBsAg、HBeAg 阳性,HBV DNA 1.5×10 6copies/ml”,无不适症状。 2 年前在外院门诊行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5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U/L,肝纤维化弹性扫描4.8kPa”,此后定期检查肝功能未发现异常。 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食欲减退、厌油腻,自觉乏力、恶心,无呕吐,无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门诊检查示转氨酶显著升高,今为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和体力较差,睡眠情况一般,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晨起小便呈茶色。 患者母亲有“乙型肝炎”病史。
【问题1】患者感染HBV 是通过什么途径?
思路:HBV 主要经血制品和母婴垂直传播。 该患者母亲有“乙型肝炎”病史,考虑母婴垂直传播可能性大。
知识点
HBV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 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煮沸10 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 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知识点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环节
1.传染源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母婴垂直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所有未感染过HBV 或未接受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均易感。 婴幼儿是获得HBV 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高危人群包括: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 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以及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问题2】病史采集结束后,查体应重点做哪些方面?
思路:对于该患者,重点查体应包括: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巩膜、皮肤黄染,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有无肝掌、蜘蛛痣;②腹部: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有无肿大,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Murphy 征,肝脾有无叩痛、移动性浊音等;③下肢有无水肿等。
门诊查体记录及辅助检查
体温37℃,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晦暗。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未见出血点。 心肺体检未发现异常。 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181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09.5U/L,直接胆红素(DBIL)19.8μmol/L,总胆红素(TBIL)43.5μmol/L。
HBV DNA 定量:HBV DNA 6.3×10 6copies/ml。
腹部B 超:肝内光点粗糙,胆囊多发息肉,脾、胰无异常图像。
【问题3】该患者主要诊断是什么?
思路:依据患者多年HBsAg 阳性史、现有症状(食欲减退、恶心、乏力)和门诊转氨酶和胆红素的检查结果,目前诊断考虑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知识点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及分级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
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HBV DNA 阳性,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HBV DNA 阳性,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问题4】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思路:主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其他病毒性肝炎患者起病急,需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甲型肝炎以儿童多见,戊型肝炎以成人感染多见,常伴消化道症状,化验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可明确诊断。
2.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诊断依靠自身抗体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眼角膜边缘可发现K-F 环。 患者眼角膜边缘无K-F 环,化验血清铜蓝蛋白可筛查肝豆状核变性。
4.酒精性肝病患者无饮酒史,肝脏无增大,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可排除。
5.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损害药物的病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再次用药可导致肝功能异常,通常肝炎病毒标志物为阴性。 患者无特殊用药史、无有毒物质长期接触史,可排除。
【问题5】入院后需要完善哪些检查?
思路:为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和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入院后需行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自身免疫性抗体、铜蓝蛋白测定检查;胸片、心电图,必要时予肝组织穿刺活检。
入院后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 5.61×10 9/L,HGB 146g/L,PLT 137g/L。
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
便常规:未见异常。
凝血四项:PT 16 秒,PTA 63%,APTT 38%,TT 19.3 秒。
肝功能:rGT 106.5U/L,ALP 96.5U/L,LDH 742.2U/L,ALB 45.2g/L。
血脂:TG 2.24mmol/L,CHOL 3.78mmol/L,HDL 0.57mmol/L,LDL 2.56mmol/L。
CRP 14.6mg/L。
自身免疫性抗体、血清铜蓝蛋白、肾功能及电解质:未见异常。
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 6.3×10 6copies/ml;抗-HAV IgM(-)、抗-HCV(-)、抗-HEV-IgM(-)、抗-HDV IgM(-)。
胸片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问题6】如何判读该患者的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
思路:患者入院行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示:HBsAg、HBeAg、HBcAb 阳性;抗-HAV-IgM、抗-HCV、抗-HEV-IgM 和抗-HDV-IgM 均为阴性,可排除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及合并丁型肝炎感染。 该患者诊断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明确,此次起病考虑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导致肝脏炎症活动所致。
【问题7】如何判读其他的检验和检查结果?
思路:①该患者总胆红素升高,与体检发现皮肤、巩膜轻度黄染的体征相符。 ②尿常规检查示尿胆红素+,尿胆原++,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黄疸类型是肝细胞性黄疸。 ③凝血功能提示PT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值3 秒,反映肝脏凝血引起合成功能障碍。 PTA 是凝血酶原活动度,对判断疾病进展与预后有较大价值,该患者PTA>40%,未达到肝衰竭的标准。 ④检查自身免疫性抗体、血清铜蓝蛋白正常,可初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豆状核变性。
知识点
病毒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1.HBV 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及抗-HBc-IgM。
2.HBsAg 为 HBV 感染的标志,血清中HBsAg 阳性持续超过6 个月,意味着HBV 感染的慢性化。
3.抗-HBs 是HBsAg 相应的抗体,是保护性抗体,其阳性对于HBV 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
4.HBeAg 是代表病毒复制较实用的血清标志物,与血清HBV DNA 水平相关。
5.HBV DNA 水平是体内HBV 复制最直接的证据,其高低与病毒复制程度相关。
6.抗-HBe 是HBV 感染病毒复制低下、病变静止的标志,但当前C 或C 区基因启动子发生变异,可使HBeAg 不表达或低表达,此时抗-HBe 阳性,可有病毒复制。
7.HBsAg 转阴及抗HBs 转阳,称为HBsAg 血清学转换,HBeAg 转阴及抗HBe 转阳,称为HBeAg 血清学转换。 HBeAg 血清学转换对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8.抗HBc-IgM 阳性提示HBV 复制,常与HBsAg 并存,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但亦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 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常与抗HBs 并存,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知识点
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各种使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增加,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部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 CB 部分仍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泄,另一部分则由于毛细胆管和胆小管因肝细胞肿胀压迫、炎性细胞浸润或胆栓的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致血中CB 亦增加,而出现黄疸。 黄疸型肝炎时,血中CB 与UCB 均增加。 CB 经胆道排泄入肠道,经肠道细菌的作用,生成尿胆原,尿胆原经过肠肝循环,由于肝脏处理肠肝循环的尿胆原能力下降,尿胆原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在体外被氧化为尿胆素,故尿胆原和尿胆素均增加。
知识点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生化检查意义
1.血清ALT 和AST 血清ALT 和AST 水平多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最为常用。
2.血清胆红素 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要与肝内与肝外胆汁淤积所致的胆红素升高鉴别。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 ~17.1μmol/L。 胆红素为17.1~34.2μmol/L 时,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形黄疸,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可呈进行性升高,甚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即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而ALT/AST 进行性下降)。
3.血清白蛋白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可有血清白蛋白下降。
4.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PTA 是凝血酶原活动度,对判断疾病进展与预后有较大价值,PTA 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
5.胆碱酯酶(CHE)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病情轻重和监测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
6.甲胎蛋白(AFP)AFP 明显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但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故应注意AFP 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AST 的关系,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脏超声显像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问题8】患者入院后,该如何治疗?
思路:患者入院后按照血液-体液隔离,嘱患者休息,加强营养支持,予护肝、降酶、退黄治疗,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定量高,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向患者说明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住院后治疗
患者住院后予天晴甘美、阿拓莫兰、苦参碱、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治疗,1 周后复查肝功能:ALT 622.7U/L,AST 147.4U/L,总胆红素27.8μmol/L,直接胆红素10.7μmol/L。 患者恶心、腹胀、厌油腻等较前好转,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
【问题9】该患者入院后治疗是否有效? 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该患者入院后予护肝、降酶、退黄治疗1 周,复查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均较入院前有所下降,恶心、腹胀、厌油腻等症状缓解,皮肤巩膜黄染消退,提示治疗效果可。 现患者有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下一步向患者说明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尽早予抗病毒治疗。
知识点
CHB 抗病毒治疗指征
抗HBV 治疗的指征包括:①HBeAg 阳性者,HBV DNA≥10 5copies/ml(相当于20 000U/ml);HBeAg 阴性者,HBV DNA≥10 4copies/ml(相当于2000U/ml);②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如用IFN 治疗,ALT 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
对于持续HBV DNA 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该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对ALT 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 岁者,也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2.对ALT 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 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行肝组织学检查;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3.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4.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乙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ALT 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 暂时性正常。 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 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 作为主要指标。
【问题10】对于该患者,应选择哪类抗病毒药物治疗?
思路:决定采取何种药物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性、肝炎发作史、肝功能状况、药物的起效速度、耐药特点、不良反应及患者的选择意愿等而定。 该患者有多年HBsAg阳性史,目前HBV DNA 6.3×10 6copies/ml(>20 000U/ml),ALT 水平升高(>2×ULN),有抗病毒治疗指征。 经过沟通,患者同意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知识点
抗病毒治疗药物
目前抗HBV 治疗的主要药物为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 干扰素包括普通IFN 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已应用于临床的核苷(酸)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
初治患者可采用常规干扰素5~10MU,每周3 次,或PegIFN-α-2a 180μg 或1~1.5μg/kg,每周1 次;或恩替卡韦0.5mg,每天1 次;或替诺福韦300mg,每天1 次;或阿德福韦10mg,每天1 次;或替比夫定600mg,每天1 次;或拉米夫定100mg,每天1 次。 胸腺素α 1.6mg,每周2 次,也可选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是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
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7 天后,未诉不适,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可,双下肢无水肿。 复查肝功能:ALT 175.1U/L,AST 69.5U/L,直接胆红素10.5μmol/L,总胆红素22.3μmol/L。 患者病情稳定,可院外继续予护肝、抗病毒等治疗,告知患者不可随意停用抗病毒药,定期门诊随访。
【问题11】在该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如何进行定期随访?
思路:在确定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后,后期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治疗应答和不良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及时处理和调整。 该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至少每3 个月检测一次ALT、HBeAg 和HBV DNA。
知识点
抗病毒治疗随访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至少每隔3 个月监测1 次ALT、HBeAg 和HBV DNA。若使用替诺福韦或者阿德福韦,还应监测肾功能。 用替比夫定治疗时应监测CK 及肌力是否减弱。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期间,必须强制性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和其他的药物不良反应。
【问题12】该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为多久? 停药后如何随访?
思路:该患者为HBeAg 阳性,使用恩替卡韦治疗。 对于这样的患者,在出现HBeAg 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 不可检测水平至少持续12 个月时,可考虑停药。 在停止治疗的初始3 个月内应当每月监测ALT 和HBV DNA,以早期发现复发,后期每6 个月监测1 次。
知识点
抗病毒治疗停药与监测
对于常规干扰素,目前推荐的疗程为HBeAg 阳性患者4~6 个月,HBeAg 阴性患者至少1 年。 对于Peg-IFN,推荐的疗程为12 个月。 干扰素疗程结束后,推荐进行6 ~12 个月随访观察,以便观察迟发性应答及确定应答是否持久。
对于核苷(酸)类似物,在HBeAg 阳性患者,治疗1 年时HBeAg 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 不可测,并在后续每隔6 个月重复验证,连续2 次仍然保持HBeAg 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 不可测,可考虑停药。 对于HBeAg 阴性患者,如果HBsAg 仍然阳性,尚不清楚需要持续治疗多长时间,HBsAg 阴转或转换是共认的停药标准,但在治疗1 年达到HBV DNA 不可测,并在后续每隔6 个月重复检测,连续3 次仍然保持检测不出HBV DNA,也可以考虑尝试停药。
对于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3 个月时原发治疗失败或6 个月时病毒学应答欠佳,如果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者阿德福韦,可以换用更强效药物或加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治疗。
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头3 个月内应当每月监测ALT 和HBV DNA,以早期发现复发,以后每3 个月监测1 次。 若无症状出现,以后每3 个月(对于肝硬化患者)到6 个月(对于已产生应答的患者)监测1 次。 对于无应答的患者,应进一步监测HBV 标志物,以便识别延迟应答和在有指征时重新治疗。
知识点
乙型肝炎的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 岁以下的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要接种3 针,按照0、1、6 个月方案。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小时内。对于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4 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hyper-immune globulin,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1、6 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知识点
慢性HBV 感染携带者
1.慢性HBV 携带者 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 和HBV DNA 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 及AST 处于正常范围内,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2.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 血清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1 年内随访3 次以上,ALT 均在正常范围内。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知识点
隐匿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HBsAg 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除HBV DNA 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或)抗HBc 阳性,但约有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均为阴性。 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知识点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1.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①治疗前ALT水平较高;②HBV DNA<2×10 8copies/ml;③女性;④病程短;⑤非母婴传播;⑥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⑦对治疗的依从性好;⑧无HCV、HDV 或HIV 合并感染;⑨HBV基因A 型;⑩治疗12 或24 周时,血清HBV DNA 不能检出。
治疗前ALT、HBV DNA 水平和HBV 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
2.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1)治疗前应检查: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甲状腺功能;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 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④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检测以排除妊娠。
(2)治疗过程中应检查:①开始治疗后的第1 个月,应每1 ~2 周检查1 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 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 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 次,连续3 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 个月1 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 个月检测1 次HBsAg、HBeAg、抗-HBe 和HBV DNA;④每3 个月检测1 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已患糖尿病者,应先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糖尿病,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糖水平;⑤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流感样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干扰素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 9/L 和(或)血小板<50×10 9/L,应降低IFN-α 剂量,1 ~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 9/L 和(或)血小板<30×10 9/L,则应停药。 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
(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干扰素,必要时会同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4)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诊治,严重者应停药。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4.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 9/L 和(或)血小板计数<50×10 9/L,总胆红素>51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时机流程图】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机流程图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机流程图
(侯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