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是由IgG 和IgM 类抗体与靶组织细胞表面相应抗原或细胞外基质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图8-2)。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图8-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一、参与成分及发生机制
1.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是某些靶细胞表面的抗原或细胞外基质的抗原。 可见于:①自体正常组织细胞或细胞外基质,如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基质具有共同抗原时;②异体正常细胞,如与自体不相符的ABO 血型抗原、Rh 抗原和HLA 抗原;③改变的自身细胞或细胞外基质,如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的自身细胞或自身细胞外基质抗原改变;④半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自身细胞表面的结合。
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抗体,与补体系统和效应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 细胞)协同杀伤靶细胞或靶组织。 靶细胞或靶组织损伤机制包括:
(1)补体的细胞溶解作用:
靶细胞表面抗原与IgG 和IgM 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使靶细胞溶解破坏;补体裂解片段C3b、C4b 的调理吞噬作用,也使靶细胞溶解破坏。
(2)抗体介导的ADCC 和调理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 细胞与靶细胞表面IgG 抗体的Fc 段结合发挥ADCC 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同时吞噬细胞还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损伤靶细胞。
(3)抗体与细胞外基质抗原结合:
通过激活补体产生的裂解片段,吸引炎细胞至局部,造成非特异性组织损伤。 如:C5a 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并在试图吞噬抗体与细胞外基质抗原的结合物过程中,通过释放溶酶体酶,使局部组织和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损伤。
(4)抗受体的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导致细胞功能紊乱,表现为亢进或抑制,而不破坏靶细胞。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多由ABO 血型不符的输血引起。 人血清中存在天然血型抗体IgM,若误将A 型血输给B 型患者,或误将B 型血输给A 型患者,受血者体内的血型抗体IgM 与输入的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引起溶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见于母子血型不符时。 多见于Rh -母亲再次妊娠Rh +胎儿时。 第一胎分娩时,胎儿Rh +红细胞进入母体(胎盘早剥等),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IgG)。 再次妊娠胎儿仍为Rh +时,母体内抗Rh +红细胞的抗体IgG 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溶血症。 初次分娩后72 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 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胎儿Rh +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ABO 血型不符亦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但症状较轻。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其降解产物作为半抗原,或某些药物如非那西汀、氨基比林、磺胺、奎尼丁等自身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或血细胞膜抗原结合成完全抗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IgG 和IgM 抗体。 ①抗体与相应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半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通过IgG 的Fc 段或活化补体形成的C3b,与血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引发Ⅱ型超敏反应致血细胞破坏(免疫复合物型)。 ②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结合于血细胞表面后,与特异性抗体直接结合,引发Ⅱ型超敏反应致血细胞破坏(半抗原型)。
4.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受理化因素(如射线、药物等)刺激或某些病毒(如EB 病毒等)感染后,血细胞表面成分改变,诱导产生抗血细胞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诱因清楚(如某些药物)时去除诱因,疾病随之好转。 诱因不清者,治疗效果不好。
5.甲状腺功能亢进
患者体内产生甲状腺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刺激型自身抗体,该自身抗体与受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素合成分泌亢进。
6.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
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受体拮抗型自身抗体,此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抑制其与胰岛素的结合,引起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
7.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病因尚未确定,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患者产生肾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的自身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活化补体系统引起肾炎。 由于肺基底膜也含有Ⅳ型胶原,当吸烟等造成肺组织损伤时,暴露了肺基底膜,Ⅳ型胶原即可与此自身抗体结合引发Ⅱ型超敏反应致肺出血。
8.移植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时,不相容的细胞表面的HLA 抗原可引发Ⅱ型超敏反应,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