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一、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动自古有之,是现代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对于各级护理管理人员来说,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什么是管理呢? 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来研究和描述管理的概念。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些什么,并鼓励和引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做;经营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而从汉语词义上解释,“管理”就是管辖和处理;从广义上解释,“管理”就是人类的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行动;从功效角度解释,“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提高系统功效的过程;从职能角度解释,“管理”就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以及控制;从资源利用角度解释,“管理”就是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决策角度解释,“管理”就是决策。
1.管理(management)
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以取得最大组织效益的动态活动过程。 目前,国内外管理界对管理的涵义公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图1-1)。
图1-1 管理过程
2.管理的基本含义
①管理的宗旨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②管理的核心是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控制这五大职能的实现;③管理的基础是对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④管理的重点是明确目标和正确决策;⑤管理的作用是使投入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二)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science of management)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它既是一门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对管理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应用学科,其基本原理、理论、技术和方法,适用于各个行业和不同组织的管理活动。
(三)护理管理学的概念
1.护理管理(nursing management)
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过程。WHO 对护理管理的定义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
2.护理管理学(science of nursing management)
是一门研究护理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是管理学在护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使护理管理更趋科学化、专业化和效益化,以提高护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它既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分支学科,也是现代护理的分支学科。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一)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指管理是一种不随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变化的客观存在,不因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只与生产力水平相关。 自然属性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它告诉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应用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2)管理的社会属性:
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的特性。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反映出管理的目的性。 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性和个性,它告诉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做法,必须结合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
(1)管理的科学性:
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遵循管理的原理、原则,按照管理的客观规律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行为活动过程。 管理活动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进行。 管理的科学性体现了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2)管理的艺术性:
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熟练运用管理知识,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达到预期管理效果的行为。 管理活动的动态发展变化决定了管理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管理的艺术性还体现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个人在解决管理问题时采用方法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管理的艺术性体现了管理的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3.管理的普遍性和目的性
(1)管理的普遍性:
指管理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涉及社会每一个角落,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组织活动息息相关。
(2)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通常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社会群体的共同目的,而不是某个人或管理者单方面的目的。
(二)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主体
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组织中的管理主体由两类人构成。
(1)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
指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并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他们通常是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如医院的护理副院长或护理部主任。 一个组织的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最高领导者的综合能力。
(2)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指从事各方面具体管理活动的人,他们通常是组织中的骨干人物。 离开这些人,组织的既定目标难以实现,如医院的科护士长或病房护士长。 他们在成为管理主体的同时,又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的对象,受其领导和控制,执行其分解的组织目标和任务。 因此,他们既是管理活动的发出者,又是管理活动的接收者。 也就是说,他们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
2.管理客体
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管理的接收者。 管理的对象是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组织管理所拥有的资源,其中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
(1)人:
指从事社会活动的劳动者,包括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组织中第一资源,是一种可以反复利用、不断增值的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用人所长,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价值。
(2)财:
指一个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所掌管和支配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体现,是具有一定独立性和规律性的特殊资源。 财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对组织财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做到财尽其力,用有效的财力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物:
指设备、材料、仪器和能源等。 物质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所有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 物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各种物力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和最佳的组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利用率。
(4)时间:
时间是一种珍贵而有价值的无形资源,主要表现为速度和效率,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时间,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价值。
(5)空间:
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空间资源主要包括高度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 空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拓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6)信息:
指最新的知识、技术及研究成果等,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工具。信息管理的目标是广泛收集、精确加工和提取、快速准确传递和处理、有效利用信息,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理论与实践

护士工作中的管理问题

护士是护理管理者的管理客体,但在日常工作中也作为管理主体参与病房的管理工作。
1.护士对患者的管理 包括患者安全管理、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等。
2.护士对环境的管理 为患者营造安全、整洁、安静、舒适的物理休养环境,促进病区和谐医护、护护、医患、护患、患患的人际环境。
3.护士对医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的管理 做到医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完好备用、定点放置、及时清洁、定时消毒、经常维护、定期检修、班班交接。
4.护士对时间的管理 护士在上班期间要做好时间的管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根据ABC 时间管理法做好工作安排。
5.护士对信息的管理 护士需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执行各项操作、电子病历书写、资料收集等工作,注意信息安全。
3.管理目标
是指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决定管理行动的先决条件,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渗透在各项具体组织活动中,是衡量管理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尺。 彼得·德鲁克说:“目标并非命运,而是方向;目标并非命令,而是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而是动员组织的资源和能源以便塑造未来的那种手段 ”。
相关链接

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结果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头马、一头驴子是好朋友。 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选中前往印度取经。 17 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便到磨坊会见它的朋友驴子。 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峰、炽热的火山、奇幻的波澜……神话般的境界,让驴子听了大为惊叹。 驴子感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 那么遥远的路途,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是相同的,当我向印度前进的时候,你也一刻都没有停步。 唯一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并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行,所以我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狭隘的天地”。
4.管理方法和手段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作用于管理对象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管理手段是指管理者在管理中所采用的物质条件和管理工具。 管理手段侧重于“硬件”,如信息化的程度、计算机的使用等;管理方法侧重于“软件”,是管理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管理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
(1)行政方法:
是最基本、最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通过命令、指示、规定等手段指挥下属工作而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 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及具体性等特点。 行政方法的使用可以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统一,也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但管理效果却受到决策者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基层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官僚主义;行政层级多,层层传递信息,存在信息传递失真及缓慢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
(2)经济方法:
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方法,特别是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所实施的管理方法。 具有利益性、灵活性、关联性及公平性等特点。 经济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使员工更容易从经济利益出发关注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行政效果,但容易导致员工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和忽视社会效益。
(3)法律方法:
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令、条例等对人的各种行为规范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 具有公开性、规范性、严肃性及强制性等特点。 法律方法的使用可使职权明确,奖罚分明,利于管理活动有序进行,从而保证生产秩序正常进行。 但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便于特殊问题的处理。
(4)教育方法:
是通过传授、启发、诱导等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标。 具有启发性、灵活多样性及长期性等特点。 但教育方法的实施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
(5)技术方法:
是组织中各个层次管理者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种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 各类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管理技术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及精确性的特点。
(6)数量分析方法:
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一系列数量分析和决策方法,可以提高管理科学性以及决策准确性。 具有模型化、客观性强等特点。
三、管理的必要性及作用
(一)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的普遍存在性
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无论是营利性组织(如大小型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军队、医院、学校等)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目标、资源调配和利用的问题,都需要人员负责执行管理任务。 作为组织成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能是管理客体。 因此,管理无处不在。
2.管理的普遍需要性
任何组织要想实现发展目标,都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各个成员的目标引向组织的发展目标,把无数分力组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因此,实现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离不开管理,若管理不善,组织将成为一盘散沙,能否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二)管理的作用
1.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金钥匙
有限的资源,要靠合理管理、有效配置,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效益高低取决于管理是否合理。
2.管理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推进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有效管理是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和中介,没有科学的管理,任何先进技术都无从发挥作用。
3.管理是协调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润滑剂
无论是合理分工协作,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等都需要管理。 如果管理不善,则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或者只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且很可能引起社会或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从而阻碍社会或企业的发展。
4.管理是凝聚目标、形成合力的黏合剂
把组织中每个成员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的目标,把无数分力组成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都需要管理发挥作用。
5.管理是21 世纪的制胜法宝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使人们亲身感受到现代管理的巨大能量。 在新世纪中管理越来越成为影响组织生死存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1 世纪,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管理或管理人员应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任务,是管理活动内容的理论概括。 1916 年,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应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 项管理职能。 20 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提出了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5 项管理职能,本书将从以下5 个方面来阐述管理职能。
1.计划职能
是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 管理者根据计划从事组织、领导及控制工作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目标。 为确保组织中各项活动有效、协调进行,必须有严密、统一的计划。 具体而言就是要确定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谁来做(who)、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和如何做(how)。
2.组织职能
是指为实现预定目标,根据计划科学安排组织的各种资源,设计和维持合理的组织结构,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置和组织变革3 部分。 组织设计是为实现计划目标,对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设置相应的岗位和职务,并按一定标准组合这些岗位和职务,形成不同的工作部门。 人员配置是根据各个岗位的活动要求以及组织成员的素质和技能特点,恰当有效地选择、考评、培养和使用组织结构所规定的不同岗位人员,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相关岗位上,以胜任组织结构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变革是根据组织活动及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结构做必要的调整。
3.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管理内部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所进行的人员招募与遴选、培训、使用、评价的活动过程,以保证组织任务的顺利完成。 随着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含义已扩展为选人、育人、用人、评人和留人这5 方面,且已经发展成管理学中的分支学科。
4.领导职能
是使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实施、运转并取得实效的统率职能。 护理管理的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引导护理团队齐心协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发挥领导职能的关键是正确运用领导者的影响力,有效激励下属的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5.控制职能
是指根据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在发现偏差时采取纠正措施,以达到预期目标。 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控制的核心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应用
现代管理基本原理是对管理工作本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分析和概括。 现代管理基本原则是根据对客观事物基本原理的认识而引申出来的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现代管理基本原理和原则对管理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既要认识基本原理与原则的区别,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等,而每个原理又包含若干原则。
(一)系统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及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对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每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整体目标相互联系,按一定结构组合在一起,与其他各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 为实现管理目标,必须对管理对象进行细致的系统分析,从整体看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 同时,管理对象也是其上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应考虑全局,服从大局。
2.与系统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是在管理中把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规划中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综合。 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
(2)反馈原则:
任何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都有输入和输出关系,系统的输出反过来作用于输入,从而影响再输出。 但就其内部相互关系而言,则必须构成一个各环节首尾衔接、互相约束、互相促进的连续封闭回路。 在这个封闭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有效地发挥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有效管理,就是反馈原则的核心。
理论与实践

护 理 系 统

1.护理工作运行子系统 是指各护理单元通过开展每日护理活动,为护理质量提供保证。
2.支持子系统 是指由供应室、护理信息系统等支持单位组成的,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各种有效的人、财、物的支持系统。
3.扩展子系统 通过开展护理科研、教学、培训,引进和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发展专业内涵,拓展护理新领域的系统。
4.系统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具有全局观念,落实优化管理:在错综复杂的护理工作中,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必须用系统分析方法,拥有全局观念,以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其整体效应。 在确定护理工作目标时,要正确处理组织内部与外部、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2)关注系统结构,实现管理目标:系统结构在发挥护理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中起重要的作用。 护理管理工作必须根据面临的不同环境、任务、内部条件,适时、适当地进行结构调整,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理,在管理中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强调和重视人的作用,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核心,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努力创造各种机会,满足组织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价值,达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2.与人本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能级原则:
其核心是人员优势和特点与岗位要求有机结合与匹配,做到能级对应。 管理者为了使管理活动高效、有序、稳定和可靠,必须在组织系统中建立一定的管理层次,设置各个管理层次相应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要求,然后按照管理系统中组织成员的自身特点、能力和素质等,安排到相应职位和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2)动力原则:
人的行为是需要动力的。 管理的动力原则是指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运用有效的管理动力机制,激发组织成员的行为向组织整体目标努力。 组织中人的行为动力主要有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3 种类型。 物质动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行为的首要动力;精神动力是实现人高层次需要的源泉,是激发人持久努力的核心动力;信息动力为人在组织中的适应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人在21 世纪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3.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注重精神鼓励:
护理管理者应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注意发现护理人员的长处,对其辛勤劳动及时肯定,多加赞美,减少责备,激发其工作热情与潜能,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2)重视授权:
授权是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鼓励与信任,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可使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大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工作热情。
(3)合理物质鼓励:
奖金的分配应当与工作绩效挂钩,使奖金分配相对合理,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应多采用正向激励,物质动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行为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可适当使用物质鼓励。
(三)动态原理
1.动态原理的主要内容
动态原理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注意把握管理对象的运动和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各个环节以实现整体目标。 管理对象是一个系统,随着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人们对系统目标的认识也在不断变换与更新,衡量目标的准则也会随之改变。
2.与动态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弹性原则:
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活动时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留有余地。 弹性原则要求管理应具有伸缩性,强调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时,要尽可能考虑多种因素,以避免出现被动管理的局面。
(2)随机制宜原则:
是权变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 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应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不同而采取最适宜和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3.动态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具备动态管理理念:
随着新的护理管理模式的发展,新的政策制度、管理方法的出现,护理人员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护理服务对象和范围的扩展,对护理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 护理管理者要具备动态管理理念,对护理管理问题具有预见性,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以免导致护理管理的被动局面。
(2)用动态原理指导实践:
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计划、管理决策、配置人力资源、执行改革创新等方面工作时,都应遵循弹性和随机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收集信息,及时反馈,对管理目标及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因地制宜,保持充分弹性,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以适应环境变化对护理的要求,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四)效益原理
1.效益原理的主要内容
效益原理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有效性、追求高效益作为目标的一项管理原理。 它表明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都存在着效益问题,效益问题是组织活动的综合体现。 影响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源消耗和占用的合理性等。 有效的管理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带来组织的高效益。
2.与效益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与效益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价值原则。 管理学中的价值是指衡量事物有益程度的标准,是功能与效益的综合反映。 管理者应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资源,以最少的消耗达到最高的效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3.效益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以讲求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
护理管理者在追求护理服务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注重其社会效益,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
(2)讲求效益要用全局观点:
护理管理者应正确处理好全局效益和局部效益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3)讲实效:
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只注重动机和结果,还要注重工作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
护理管理者应注意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结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