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特点与原则

一、社区预防与保健的内容与特点
社区预防既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社区预防可以提高卫生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促进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社区预防与保健的基本原则
1.以健康为中心
社区预防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疾病谱、死因顺位都在发生着变化,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因此,卫生服务的重点应由治疗转为预防,以预防和控制导致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为重心。
2.以人群为对象
社区预防的服务对象包括社区内的所有人群。通过群体的健康教育、筛查或健康检查等可以实现消除或降低疾病危险因素、干预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为目的。此外,以群体为对象达到三级预防、全员健康的目的,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最终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
3.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是社区结构的基本单元。一个家庭内的成员之间在健康问题上往往存在着相同的危险因素,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实施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是社区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此外,个人与家庭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个体的疾病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生活,而家庭结构改变、遗传等因素对家庭成员也有重要影响。
4.以社区为基础
社区预防的各项工作都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例如,社区调查、社区诊断、社区健康问题评估等。全科医生要以社区内人群的卫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
5.以综合性为特点
社区预防的综合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卫生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策略与措施等。全科医生要深入地了解社区和家庭,从遗传、环境等角度,对社区个体或群体的健康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并提供包括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措施。
(二)社区预防与保健的基本内容
社区预防的基本内容应按照服务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优先顺序主要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累及面、是否存在有效的干预措施及干预的经济效益这几个原则来判断。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工作对象不仅适用于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群,也适用于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例如,设置疾病知识宣传栏、悬挂慢性病防治宣传画、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开展慢性病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等,这些都属于针对慢性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主要内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通过开展筛检、定期健康检查等措施来实现。三级预防包括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等内容。经验证明开展社区预防是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最佳途径。
2.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可以采取上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控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措施。例如,免疫接种、计划免疫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规性的工作,需要及时掌握免疫服务对象,建立预防接种证、疫苗和冷链的程序化管理等。此外,社区预防还包括迅速掌握疫情,及时处理疫源地,完成疫情上报,配合上级部门完成疫情现场调查及流行病调查,控制病情的蔓延等多项工作。
3.社区卫生管理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劳动卫生等内容。清楚传染源排放到环境中尚存活的病原体,防止传染病在社区内发生与流行,关注家庭环境中厨房油烟、家庭装潢和被动吸烟等室内污染都属于环境卫生工作;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指导居民平衡膳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属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包含关注生产企业环境中的粉尘、化学污染物等危害健康的物质并开展检测采样,建立健康档案,防止职业病的发生等。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与保健的特点
1.系统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必须树立系统观念。社区预防保健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既有预防保健的提供者,如卫生部门和卫生人员;又有预防保健的接受者,如居民和常住人口;还有组成预防保健系统的基本设施,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保健所等;预防保健的提供者、接收者和基本设施三者组成了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社区预防保健体系。社区预防保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子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另外一个子系统,即基层医疗子系统,共同组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大系统。
2.群体性
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对象是社区中的人群和个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社区中的每一位居民既有享受预防保健服务的权利,也有参与社区预防保健的义务和责任。应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让每位居民主动接受和宣传预防保健知识,使居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长期性
预防保健工作贯穿于整个居民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一些预防保健工作要做;另外,社区预防保健也贯穿于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具有长期性。
4.艰巨性
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内容庞杂,牵涉面广,既有社区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又有个体预防服务工作,还有临床预防及传染病的预防等工作;既有健康促进,又包含了计划生育服务;既需要动员社区每一成员积极参与,又需要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等。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如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预防保健需求,则成为广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社区预防保健具有艰巨性的特点。
二、全科医生提供社区预防服务的优势
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模式下,医疗机构普遍追求高度精准诊断,同时也存在利用先进设备和过度检查的逐利行为,并由此导致了医疗成本急剧增长、学科越分越细、排队越来越长、应诊时间越来越短等不良循环。一些医疗机构由于空间环境的限制及管理水平不高,常造成患者就诊时流动无序,在挂号、检查、化验、交费、取药等排队等候过程中,耗去了大量的时间,而坐在诊室里的医生,却只能用较短的时间询问病史、检查和处理,完成应诊过程。至于疗效如何、患者有何感受等则难以知晓,更无暇指导就诊者如何预防保健。而全科医生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模式指导下,将预防保健融入到每一次诊疗服务中,在提供预防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利用地域优势提供预防服务
全科医生立足于社区,与社区居民接触频繁,有许多提供预防服务的好时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完善,每位居民每年主动求助全科医生的机会平均达3~4次,为全科医生提供预防服务创造了条件。另外,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每年都要与签约对象进行不同形式的互动,也增加了与家庭中多个成员的接触机会。地域优势为提供预防服务奠定基础。
2.基于连续性服务提供预防服务
全科医生在提供连续性服务的过程中,有机会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背景信息,结合健康维护计划,可以全面地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从而实施个体化健康干预。基于健康档案和连续性健康照顾,全科医生对于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对哪些人、利用什么资源、提供什么样的预防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基于相对固定的人群提供预防服务
全科医生服务于相对固定的人群,在社区中能同时接触到疾病发生和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人、未就诊的和就诊的患者,有条件同时提供三级预防服务,使预防医学产生理想的整体效应,还可节省卫生资源。
4.基于全科医学独特的教育理念
全科医生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最有能力在社区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个体化医学服务,以问题为导向的照顾模式,为提供规划性预防服务以及实现防、治、保、康一体化健康照顾打下良好基础。
5.利用全科医生的特殊角色提供预防服务
全科医生与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融洽关系,最有条件激励个人、家庭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模式和健康消费观念,并促使个人及其家庭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6.利用全科医生的协调能力提供预防服务
全科医生是医疗保健系统和健康保险系统的“守门人”,其服务目标与预防医学的目的相一致。全科医生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协调性的预防服务。
三、全科医生提供预防服务的策略
全科医生在社区中处理现患问题时采取了全人照顾模式,以预防为先导的疾病管理中可以采取基于疾病自然史的临床预防策略、基于社区全人群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
1.基于疾病自然史的预防策略
疾病的自然史是指不给任何治疗或干预措施情况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疾病的自然史包括四个时期,生物学发病期、亚临床期、临床期和结局。预防措施是根据疾病的自然史,以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整体促进健康为目标。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病因预防、发病前期预防,即采取各种措施以控制或消除致病因素对健康人群的危害。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第一级预防必须以个体预防和社区预防并重。前者可采取增进健康和自我保健,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③合理营养、平衡膳食;④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⑤适量的体育锻炼等。后者可采取特殊预防包括:①健康教育;②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③妇女保健;④儿童保健;⑤高危人群的保护;⑥环境保护,防治空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⑦执行工业卫生标准,做好职业人群健康监护;⑧执行生活环境卫生标准,保护居民健康等。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临床前期预防、发病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使疾病能够得到早治愈而不致加重和发展。尤其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为复杂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能早期发现可有效阻止其向临床期发展。早期发现的手段包括:筛检试验、高危人群重点预防性检查、周期性健康检查、群众自我检查等。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亦称临床期预防、发病后期预防,即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病残。对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通过家庭护理指导、功能性康复、调整性康复、心理康复等,促进其身心康复,提高生命质量并延长寿命。
社区预防与保健工作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对人群健康所提供的卫生服务,都应该是整合性的,一定要坚持三级预防的原则,并使其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得到体现。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途径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内容丰富的预防保健服务。
2.社区慢性病的预防策略
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进展缓慢、可防可控、难以治愈的疾病的统称,主要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s),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肿瘤等。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及中毒。吸烟、缺乏锻炼、酗酒和不合理膳食构成了我国慢性病发病四大类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社区预防策略包括了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主要是对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针对致病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其未来发病风险。而全人群策略,不需要确定哪些个体是高危的,而是针对人群中危险暴露的决定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整个人群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全人群策略可以使大多数人受益,即使个体因预防而获得的收益微不足道,但给整个人群带来的累积收益非常可观。与此同时,整个人群的暴露分布向着疾病低风险的方向移动,促使某些高危个体移出危险区域,可以使这些慢性病的患病率相应降低。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作用于病因链的不同环节。高危策略关注的主要是病因链近端的环节,针对性强,效果明确,易被理解和接受,可操作性强,针对近期的疾病负担可解燃眉之急。而全人群策略主要关注的是病因链远端的环节,涉及的因素通常是很多疾病共同的根本原因,覆盖的人群面广,干预措施更具根本性且往往成本低廉,是实现持久的全人群健康的必经之路。
四、以预防为先导的社区居民自我保健
自我保健(self-health care)是指个体发挥能动作用,保护自己健康的活动,是个体决定自己健康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现。其内容涉及健康行为的培养,预防疾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继续治疗和康复活动等。
自我保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充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保健能充分发挥个体在保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为改变周围环境而努力,为达到最高的健康境界创造条件;有些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只能依靠自我保健才能真正解决。其次,开展自我保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自我保健不仅把每个个体看作是卫生资源的消费者,而且也是卫生资源的创造者,可以有效地克服现有保健系统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每个人都成为卫生事业建设的主体。
(一)社区居民自我保健的组织与发动
1.推进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加强监督和指导
社区居民开展自我保健需要丰富的保健知识,应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团队的作用,为居民提供方便、有效的自我保健指导。市县(区)级健康教育机构应重视基层单位健康教育专职或兼职人员的培训,并监督、指导基层卫生机构开展自我保健教育。
2.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保健知识宣传
不同人群在不同的生活、工作阶段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健康问题,因此自我保健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而且在广泛开展大众自我保健活动的同时,还应增加特殊人群的自我保健内容。例如,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障者及慢性病患者等就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3.多渠道综合开展
以社区为依托,利用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宣教自我保健知识。倡导居委会及社区工作者组建自我保健小组,邀请专家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讲座等;也可通过电视等媒体把自我保健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提供相关书刊或组织竞赛活动;通过宣传栏、展板等宣传健康知识,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社区居民自我保健应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持续开展自我保健活动。社区医务人员应随时了解社区居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并建立定期随访的提醒机制,与社区居民形成良好互动。
(二)社区居民自我保健的内容与方法
1.个体自我保健
(1)生理调节:
①坚持运动:以自己身体状况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性别、年龄和重要生理参数,制订适宜的体育锻炼计划;②规律生活:人的生命活动是有节律的,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睡眠,从而适应身体生物周期变化,保持身心健康;③合理营养:摄入的热量必须满足人体的需要;各营养素的供给不仅数量上要充足、质量上要保证,而且各营养素要有合理的比例;食物要新鲜、卫生、种类多样,不含任何形式的有害物质,以量适、质优、卫生为原则;④保护生态环境:机体每时每刻都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是维护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生命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心理调节: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控制紧张情绪。紧张是人们在对刺激物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时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当的紧张可使人充满活力,提高效率;过度紧张则会危及心身健康。控制紧张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培养乐观健康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广泛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也有利于控制紧张。
(3)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包括促进健康行为的培养和消除或控制危害健康的行为,将其结合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效果会更好。
(4)自我诊断:
自我诊断指根据自己对医药卫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对自己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和变化所做的判断,如自己所患何种疾病和病情严重程度。自我诊断需要医务人员指导和利用医疗机构检查帮助诊断,个体也应掌握自我诊断必备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如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脉搏、心率,并了解其正常范围和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成年妇女应学会乳房自我检查,并了解乳腺癌的早期信号等。
(5)自我治疗:
自我治疗是指诊断明确后,在没有监护的条件下根据医嘱或自行选择治疗方法并自行实施。自我治疗经济、方便,治疗方法和选用药物完全由患者自己控制。全科医生应因势利导地进行自我治疗知识教育和技能传授,使患者熟悉所用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掌握消毒、注射和换药技术及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
(6)自我预防:
自我预防指在疾病或意外事故出现之前,个体所作的心理上、知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如在全科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一般的急救知识、培养自己和家庭成员的良好生活行为及习惯、备有家庭药箱、记录重要生活事件和个体健康状况、定期参加健康检查等。全科医生也应经常采取适当方式开展有关自我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2.家庭保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家庭有保护其成员(尤其是妇女、儿童、老人)健康的职责和义务。家庭状况直接决定着生活事件出现的频率和性质,进而影响人的健康,家庭是自我保健的重要社会基础。家庭保健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庭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并对其成员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场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成员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和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保持家庭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各成员冷静、心平气和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保持温暖、宁静、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3)开展家庭健康教育:
在家庭健康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生理及心理教育,从小培养儿童的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重视对青年子女的婚前教育,提供有关的婚姻生活知识,培养共处、合作及共同配合行动的能力。
五、社区居民自我保健的管理和维护
1.了解影响患者选择自我保健的因素
影响患者选择自我保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①健康问题的严重和复杂程度;②患者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经验;③患者的自我保健观念和能力;④健康信念以及对症状的反应;⑤家庭可用于自我保健的资源;⑥医疗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得性;⑦个人的某些特征如性格、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性别、年龄等。全科医生深入了解影响患者自我保健的主要因素,对开展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指导十分必要。
2.开展自我保健教育
患者选择的自我保健措施往往针对症状,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缺乏全面认识,对自我保健效果没有把握,常常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不适当的自我保健措施可能会延误病情或掩盖问题的严重性,以至引起严重后果。全科医生必须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影响自我保健的主要因素,开展自我保健教育,使患者对其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避免采取不适当的自我保健措施。自我保健教育不仅适用于常见急性疾患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对慢性病的控制也产生积极影响,可显著降低患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减少个人医疗费用。
3.加强自我保健信息传播
自我保健的信息来源通常有:①家庭、朋友或同事处理类似健康问题的经验;②书籍、报刊、科普读物等出版物中的有关健康知识;③电视、广播、广告、药物说明书等;④非医务人员提供的民间单方、秘方等。与这些信息来源相比,全科医生提供的自我保健信息无疑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全科医生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经常性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自我保健信息,并开展居民自我保健技能培训。
4.组织、领导和指导社区自我保健活动
全科医生是居民自我保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开展自我保健教育提供自我保健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制订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的自我保健组织计划;组织、领导、指导社区患者成立针对某些慢性病防治的“自助小组”,成员可交流各自的保健经验,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培养患者的自我责任感,把有问题的人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