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蒙古曾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史
人类史上最初的世界史——《史集》
两个阶段的编纂
在这一章里,我打算就蒙古帝国及其时代,谈一谈它在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件事情。一件与蒙古帝国编纂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史及其内容有关,另一件与对蒙古帝国时期出现于东西方的两种著名世界地图的比较研究反映出来的情况有关。可以说两者都是从世界史和人类史的立场出发的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处于欧亚大陆超域帝国蒙古的政权核心的人们,是如何观察当时的世界的呢?是如何理解至那时为止的历史的呢?对此最为真实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可以称之为人类史上最初的世界史的《史集》(Jāmi‘ al-Tavārīkh)。关于这部语义为“诸史之集”的内容浩繁的史书,可以最为简明扼要地介绍如下。
作为由蒙古世界帝国建立于伊朗和中东地区的旭烈兀兀鲁思(通称伊利汗国)实施国家编纂而完成的蒙古帝国的“正史”,该书应当被视为世界史。不用说,它是研究蒙古帝国史的基本史料,而且对于研究蒙古时代以前的世界史也不可或缺。不过这方面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编纂官是宰相(vazīr)拉施特。曾推进国家改革的旭烈兀兀鲁思第七代君王合赞,作为其政治改革的一环,于1300年下令使负责庶政的宰相拉施特编纂一部成吉思汗家族和蒙古国的历史。此举是以蒙古帝室传来的《黄金秘册》(Altan Debter)以及蒙古各部族集团所保存的传说和古老记录、世系谱等口传记述内容和文字书写内容,即各种各样的资料为素材进行编纂,动用从蒙古统治范围内各文明圈招来的不同人种、操不同语言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从事创作。
1304年合赞离世时尚未完成、不久被上呈其弟即汗位继承人完者都的史书,被命名为《合赞之福运蒙古史》,是受到合赞个人观点强烈影响的蒙古帝国史。与兄长一样继续任命拉施特为宰相的完者都,下令继续补写与蒙古有关的世界各地诸族的历史,撰写工作于1310—1311年暂告一段落。由于形成的是在蒙古自身的历史之上纳入不同地区文明史的综合史,所以最终定名为《史集》。另外,在第一次编纂之时蒙古帝国正处于内乱当中,而在第二次编纂时整个帝国已经实现了东西方的和合,不应忽略该史书成书背景中的欧亚大陆这一局势的变化。
二重结构的世界史
用当时的国际语言波斯语写成的《史集》,必然含有大量突厥语和蒙古语等多种语言的用词和术语,这本身已具有世界性。其内容,第一部为蒙古史,可以视为第一次编纂时的产物,第一章是突厥和蒙古诸部族志,第二章是成吉思家族的历史(分为“成吉思汗的祖先”编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编,后者由成吉思汗纪、窝阔台纪、术赤纪、察合台纪、拖雷纪、贵由纪、蒙哥纪、忽必烈纪、铁穆耳纪等历代君主的传记,以及旭烈兀兀鲁思的旭烈兀纪、阿八哈纪、阿合马纪、阿鲁浑纪、乞合都纪、合赞纪等构成)。
《史集》所绘成吉思汗
既是蒙古帝国史又是人类最初的“世界史”的《史集》,存有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通称巴黎本)、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所藏抄本(通称伊斯坦布尔本)等版本。尤其是巴黎本插入了很多精美的细密画,十分华丽。上图描绘的是已白发苍苍的成吉思汗在向儿子拖雷和窝阔台托付蒙古国之未来的场景。盛开的万花丛中大幅张开的太阳伞和绒毯,美不胜收。另请参见彩色扉页画
第二部是世界史,相当于第二次编纂时的产物。第一章应该是在位君主完者都的纪(只是现已无存),接着在第二章,首先写了从人类祖先亚当至伊斯兰历704年为止的先知们的历史(具体目录为古代伊朗诸王朝、伊斯兰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至后来被蒙古所推翻的第三十七代阿拔斯王朝之谟斯塔辛为止的历代哈里发、“地方政权”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王朝、萨尔古尔王朝、亦思马因派等各自的历史),最后记述诸族史(具体目录为作为游牧民历史的乌古斯史、作为中华史的乞台史、讲述犹太史的以色列史、欧洲史的拂朗史、讲述印度史的忻都斯坦史,附有释迦牟尼传)。第三部被认为是地理志,但未见传世。另外,虽然世界各国对《史集》的研究和译注已经走过了一百七十年的历程,但仍然可以说尚未出现在校勘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所制成的完备定本和译本。
被遗忘的“部族志”的意义
自然,这样一部在世界史上具有突出意义和内容的《史集》,经过不同角度、观点和学科之间接触的积累,已以多语种的特征形成可称为“《史集》学”的丰富多元的研究领域。然而,在作为一大综合史的《史集》的各部分中,多被认为此前并未得到充分且适当理解和评价的,是置于全书开头部分颇长的“序言”及其后的“突厥和蒙古诸部族志”。
对于以总序、目录、第一部的序这三段式“序言”所讲述的内容,宏观上从人类史上历史编纂或史学史的观点出发,需要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与希罗多德的《历史》和司马迁的《史记》等之前的“大史书”相比较,至少在规模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史集》更胜一筹,对《史集》的很少言及,明显地反映出世界历史学的偏颇。
但是,更为严重的是对“突厥和蒙古诸部族志”的轻视。此前,除了志茂硕敏之外,论及的程度充其量也就停留在主要对蒙古的族源传说和作为联合体的蒙古兀鲁思的结构的分析上。照实说,不过就是所能看到的被用作《蒙古秘史》研究的参考史料的程度。况且,不可能指望那些想要将《史集》当作伊斯兰史料的人们能从正面审视“部族志”所具有的意义。
《史集》所绘合赞
命拉施特编纂《史集》的旭烈兀兀鲁思第七代君王本人也被画了下来。上图描绘的是在岩山上打猎的合赞。下图描绘的是和一位夫人坐在王座上的合赞。周围除了蒙古人,还可以看到裹着缠头的穆斯林们
顺带说一下,如果以一句话概括闻名于世的《蒙古秘史》,则其原名为Mongqol-un Ni'uča Tobči'an,即“蒙古之秘密集册”,波澜壮阔地讲述了蒙古帝国的创建者成吉思汗的先祖们的历史、成吉思汗本人艰苦奋斗和成就霸业之路,叙事至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即位为止。除了令人精神振奋的内容,其作为纯历史记录来说还存在不少疑问,具有可以说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性质。另外,因为现存实物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以汉字音译、书写的本子,所以称其为“元朝秘史”就是为了表示大元兀鲁思已经灭亡。实际上,《史集》不仅比现存《元朝秘史》成书要早,而且就成吉思汗一代的记载来看,其史料价值和可信度也高出一筹。
在《史集》“部族志”中,按照大、中、小地域势力和部族集团逐一详述了欧亚大陆中央区域所发生的游牧民的历史和现在(当然这里指的是蒙古时代中的“现在”,进一步明确说就是1305年至1311年左右的“现在”)。这些部落最终被统一到成吉思汗麾下,分成两大集团,一是1206年所建蒙古国家即命名为“大蒙古国”(蒙古语作Yeke Mongqol Ulus)的游牧民联合体的成员,一是其后迅速扩大的蒙古所囊括的人们。这两大集团也可以说是形成了“蒙古”和“准蒙古”。总之,在《史集》编纂之时,蒙古军事政权已不折不扣成为世界帝国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构成其核心、主力和基础的人们被归类排列起来做了记述。
对支撑欧亚大陆超域帝国蒙古的根基的游牧集团乃至相类的人们进行同时代的全面记载,仅此一书。不把握这些,则蒙古帝国不可谈。而且,这些集团尽管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后来在“后蒙古时代”和中央欧亚大陆史的发展中,有不少成了下一阶段历史的起点。就整体意义上来说该部族志也是很珍贵的记载。不仅如此,即使是在世界史上,就居住在欧亚大陆内侧的游牧民或绿洲民进行如此完整详细且成体系的记述,放眼古今东西也找不到第二种。就是说,《史集》全书自不必言,仅“部族志”部分即构成了独立且非常独特的、空前绝后的重要史料源和信息源。
概括归纳一下,蒙古帝国首先扩张成为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方的巨大陆上帝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海洋发展,形成了陆海超域势力圈。它是经历了两个阶段壮大起来的。在蒙古人希望自己讲述蒙古帝国历史的《史集》的开头部分,综述蒙古所统一的内陆世界的过去和现状的想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们应该领会“部族志”所具有的极高史料性以及所包含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