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沟通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反馈效应:交流的重要性在于积极地回应

1.反馈实验:良好的沟通来自对方热情的回应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这一心理现象称作“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心理实验说明,学习者及时获得学习成绩的反馈,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及时反馈比延时反馈效果更好。

其实,这则实验的原理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应用。

一位心理学家,提到沟通时说:“良好的沟通来自对方热情的回应。试想,假如你热情地问候了他人,而换回的只是视而不见,你还想继续和那个人交流吗?肯定不想!没有谁愿意为你的冷漠买单,也没有谁天生就必须对你尊重与热情!”

人与人交往,需要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能做到心灵相通,意气相投,是最高的境界。

张晓宇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脑销售员。有一天,一位顾客来到他的专卖店挑选电脑,顾客看了店里所有的电脑之后,依然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电脑,正准备离开。这时,张晓宇走过去热情地对他说:“大哥,我可以帮助你挑选到你最满意的电脑,我是这里的售货员,我很熟悉附近的电脑直销店,我愿意陪你一起去挑选,而且还可以帮你砍价。”

顾客同意了张晓宇的请求,于是张晓宇带着他来到了别的电脑直销店,开始继续选购,可是顾客把所有的电脑店都看了一遍,还是没有挑选到他最满意的电脑。

最后,顾客对张晓宇说:“我还是决定买你的电脑。老实说,我决定买你的电脑并不是你的电脑比其他店里的要好,而是你的热情感动了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享受过这种宾至如归的服务。”

结果,顾客从张晓宇那里买了好几台电脑,而且,那位顾客还在他的朋友圈内为张晓宇免费做广告,介绍了很多客户给张晓宇。

在沟通中,热情的回应能够感化他人的心灵。热情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从而缩短对方的感情距离,同你一起创造出良好的交流思想、情感的环境。

同理,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摆着一张“冷漠脸”,瞪着一双“丹凤眼”,说着那种冷冰冰的话,又表现出那种爱理不理的态度,那么对方又如何能够喜欢你?又如何有兴趣和你继续聊下去呢?

由此可见,与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充满热情,用自己充满热情的话语去回应对方。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热情呢?

首先,聊天时要充满热情。要将自己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把侧重点放在促使人们谈论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上,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说话的人就会像呼吸一样不自觉地表现出生机。

其次,需要把握尺寸,不能过分热情,过分热情会使人觉得虚情假意而有所戒备,无形中就筑起了一道心理上的防线。

有一句话叫“只有划着的火柴才能点燃蜡烛”,火柴就是热情,蜡烛就是我们的顾客,当我们散发出光和热的时候,当我们自己充满热情的时候,我们的热情就会感染冷冰冰的蜡烛,从而让蜡烛也燃烧起来。

生活中也是这样,现在社交软件很多,自然而然给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方便,可及时性也渐渐没有了保障。和好友聊天,人家半天没回复,本以为不在,结果人家在朋友圈却很活跃。真想说:“你不回复别人的消息时,能别发朋友圈动态吗?”

有时候和同事聊天,人家的消息你都能及时回复,可人家半天给你来一句,有时候还不着边际。不想聊的时候说一句:“我现在很忙。”反而比磨磨唧唧地假装还想继续聊天让人容易接受。

沟通是需要彼此信任的,让别人不再提防你,你首先得先关闭自己的防火墙,然后才能换回别人的真心相待。

2.费斯诺定理:耐心倾听建立彼此信任

费斯诺定理是指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这一定理是由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费斯诺先生归纳得出。

费斯诺定理给我们很多启示,告诉我们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个人进步的必要条件。自己意见不成熟时尽量少发表,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多听、多做、少说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不论在什么场合,我们都应学会多听少说,耐心倾听别人的话。因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表现了对说话者的尊重,人们也往往会把忠实的听众视作可以信赖的知己。

那么,如何静静地听别人讲话?

(1)保持专注

耐心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要保持专注。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专心于与对方的谈话,专注有两点好处:

一是关注对方所说的话,这能直接帮助我们理解对方话里的问题,及时正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恰当的回应。因为人们听话时的思维比讲话时的思维快得多,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中对对方所说的话进行思考和判断。

二是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这能帮助我们对对方的感情和态度进行推断,然后作出决断。比方说对方十分兴奋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的话,对方感觉沮丧时最好能及时做出抚慰的举动。

(2)不要中途打断对方

有很多人常常在对方说话说到一半的时候,抢过话来,自己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这样随意打断对方是很不礼貌的,应该让对方把话说完。

特别是当你遇到困难向别人请教,对方正在讲给你听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打断。如果中间不断插话说:我知道了,我懂了,是的,等等。这样对方会觉得你一点都不谦虚,而且根本就没有专心听,或者是没有耐心听下去了。既然你都知道了还来请教干吗?除非对方最后问你:你听懂了吗?你才可以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许多。切记中间不要发出任何声音,最多中间点头表示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打断!

除了礼貌之外,只有让对方把话说完,才能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从而给予恰当的回答。

(3)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

耐心听他人说话,意味着给予他人更多说话的机会。如果你掌握恰当的提问方式,就能把更多说的时间留给别人。

一旦注意到自己有打扰他人谈话的行为出现,你就应意识到自己这种带有潜在危险性的行为习惯只是一种无知的体现。意识到这一点对你来说实际上是一则好消息,因为你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自持。下一次要放任自己的时候及时自律,这就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下一次和别人交谈前,告诉自己要做到耐心和等待,让别人把话说完后自己再谈。

这些方法都很简单,试着去做一做,你将会在谈话中更加从容自信。

3.蔡格尼克记忆效应:适时中断引起对方的兴趣

蔡格尼克效应是什么呢?蔡格尼克是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心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人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比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就是所谓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这就是说,当我们完成了一件事后,我们对这件事的记忆就会迅速淡化。但如果这件事是我们还没有完成的,那么,我们对这件还未完成的事的记忆就会愈加深刻。

现实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的蔡格尼克效应的应用,比如说我们都看过不少电视连续剧。连续剧的每一集几乎都会模式化地留一个悬念,让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看下一集。还有的时候说书人在说到一个最精彩的时候,就会突然说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置悬念,而为什么要设置悬念呢?就是为了让我们对故事、连续剧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让故事总是处于一种未完待续的状态,以此来增强我们继续了解故事的渴望。

为什么这些电视剧应用了蔡格尼克效应后,便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呢?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人性的某些弱点:人性不易于满足,好奇心会驱使我们行动。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是如此,很多人在聊天过程中,总会面临着无话可说,或者陷入查户口式的聊天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的聊天往往会让多数人十分苦恼。

很多男生在追女孩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次都需要自己主动去找对方聊天,而女孩从来都不会主动找他,不会主动打电话,不会主动发短信。总是自己主动,还谈何恋爱,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以前,卑微地暗恋,甚至直接出局,最重要的是心累,那么如何让别人主动联系你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这里有几个错误的观点需要纠正: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进行了自我思考,于是得出一个或许并不是那么正确的结论:“她一定是对我不感兴趣。”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你所想的或许并不是对的。究其主要原因,是你与对方相处时选择了一种错误的交流方式。

李健在一次聚会时,认识了女孩苏小艾,两人聊天过程中,李健发现这个苏小艾是搞科研的,性格很高冷,不太喜欢说话交流,往往自己说了一大堆话,只收到一些简短的,诸如“哦”“这样呀”“我不知道啊”这样的回应。

于是李健想了个办法,那就是主动问问题,特别是问一些女孩感兴趣的问题。

这次,李健又和苏小艾聊天,苏小艾还是一如既往高冷,就在结束交谈的时候,李健突然很认真地问妹子,“我问你个问题吧,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说完没等苏小艾回答,他就借口有事,结束了对话。

没过多久,从来不主动找李健聊天的苏小艾,果然就来找李健了。而且她真的给李健举出了一些科学论据。而李健笑着说,这些是对的,但还有个更加简单的答案——因为水里有鱼,会吐泡泡,发出“blue,blue”的声音。这个回答逗得苏小艾哈哈大笑,接下来两个人的交流就亲近了许多。

如果和你聊天很开心,你也很幽默的话,其实别人会很想找你聊天的,但是女生固有的矜持又阻止了这种行为的发生,那么她就需要一个理由或者借口去说服自己,然后放下矜持,主动找你交流,而你留下的悬念就是给她找好了这样一个理由。聊天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让对方对你更感兴趣。

网络中有一个经典聊天技巧,那就是聊着天的时候,突然说句:“还有6分钟的时间吃东西。”然后中断谈话,多数姑娘都会问为什么只有6分钟。试想,如果你把这句话换成:“再过6分钟就要工作了,抓紧时间吃东西。”你觉得这样的话语还有这样的效果吗?

你还可以在跟姑娘聊天的时候说:“如果你会做青椒炒蛋,我就喜欢你。”姑娘看到这句话后,思维一如既往地变得好奇起来:“为什么会做青椒炒蛋,你就喜欢我呢?”这时候你就可以先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人们很容易对一些新奇的、无逻辑的东西,产生一种好奇。所以,无论是和女孩聊天,还是和其他的人交流的过程中,提一些疑问后再适时中断谈话,都能起到埋下悬念,引发别人兴趣的作用。

4.决断效应:让别人觉得主意永远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认知,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这不难理解,就是说人在认知时都会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受主观影响,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败。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时候自己太过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就觉得以后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做到。同时又想着“你说不行,我偏要试一试,证明你们都是错的。”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心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可以先提出一些建议,启发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很好用的一个小技巧,试想如果一个想法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你是不是更为自己的机智而自豪呢?

李立召集公司的销售部门开了一次推销员会议,鼓励他的员工们告诉他,希望公司做到什么,并把员工给出的想法,写在了黑板上。然后他说:“公司会尽力做到,可是请你们告诉我,你们会以什么来回报我呢?”

他很快有了满意的答案——忠诚、乐观、进取、合作,每天8小时的用心工作。甚至有人愿意每天工作12个小时。

结果,这次会议给公司带来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后来,李立说:“我和他们做的是一次精神上的交易。我遵守诺言,他们也尽职尽责。让他们说出自己的需要,那是他们愿意接受的。”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做一件事,我们都喜欢跟随自己的想法行事。若有人愿意听我们的想法和愿望,我们便会很乐意去接受这个人。

这个技巧适用于很多场合。美国总统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取得了一项特殊的成就。他不但和政党内的重要人物相处得很好,还在他们反对自己的情况下,实施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有某个重要职位需要补缺时,他就请那些政党要人推荐。罗斯福说:“开始他们推荐的,是党内并不受欢迎的人。我就说,任用的人要有令人满意的政治表现,你们推荐的这个人并不适合,同时也会招人反对。后来他们又推选出一个人,那人虽然看起来并没有可批评的地方,但只是个平庸的老好人。我就告诉他们,任用这样的人,有负公众的期望,所以请他们再推选出一个更适合这职位的人。他们第三次推荐的人,看来是差不多了,可是还不是十分理想。于是,我对他们表示感谢,让他们再试一次。第四次他们所推荐的,正是我所需要的人,我再次表示感激之后,就任用了这个人。而且,我还使他们享有任命此人的名义。……趁此机会,我对他们说,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他们也应该接受我的意见去做几件事了。”

就这样,他的“特别税法”和“文职法案”都通过了。所以,你要影响别人而使人同意你,要使对方以为这是他的意念。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时,非常信赖郝斯上校,大事小事都会跟他商量。他是用什么方法影响威尔逊总统的呢?

在一次谈话中,郝斯透露过他取得总统信任的办法,他说:“我认识了总统以后,渐渐发现,让他改变某种想法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经意地将这种想法灌输到他的心里,让他感兴趣,并且促使他自己去思索。得出这个结论很偶然。一次,我去白宫拜访他,劝他采取一项政策,但他似乎并不十分赞同。数天后,在一次聚会中,我惊讶地发现威尔逊总统把我的想法当自己的意见提了出来。”

郝斯上校没有立即打断总统的话,而是让总统觉得,那是他的意见,而且还公开赞叹总统的睿智。我们要记住,我们的谈话对象,很可能是像威尔逊总统那样要面子,不太喜欢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用郝斯上校这样的方法。

而在和别人谈论某件事情时,千万别说:“你错了”,而且要尽量让对方多说话,碰到分歧的时候,如果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与人沟通的过程讲究实效,也就是希望影响对方的态度与观感,并让对方主动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而这也正是考验着我们的地方,借由语言的力量主导话题,就能很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以上这些案例的成功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做成功一件事情,一条可行并且效果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对方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

5.别人说话乱插嘴的人招人烦

沟通中,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和中途插话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是对被打断人的一种不尊重,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当别人正在兴致勃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赢得众人集中精神的倾听的时候,我们突然打断对方的讲话,会使对方心情不悦。

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那些不懂礼貌的人,总是在别人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突然打断,使得别人不得不停下来,扫兴至极。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要表现而剥夺他人表现的机会。假如我们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地随意打断他人的谈话,就会让他人非常反感。

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几个同事围在一起聊天,林熙蕾也加入其中。当一个同事讲的故事正吸引着大家注意的时候,林熙蕾突然打断说:“这个故事,我看到过,最后……”那个同事显得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幸好其他同事纷纷打圆场说:“你讲吧,我还没听过呢。”但是那个同事对林熙蕾就变得越来越不友好了。

谈话是一个说与听互动的过程,当对方在讲话的时候,我们扮演的就是听的角色,只有当别人扮演听的角色的时候,我们才理所应当地转化成说的角色。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个法则,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贸然打断,就会打破谈话的平衡状态,往往会使谈话不欢而散。

我们有权利就正在探讨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要注意讲话的时机,如果我们在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插入自己的否定意见,那么探讨就变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抗。很多时候,别人的谈话内容往往会刺激我们产生很多新的观点,有时候,我们会急于把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来,因而在别人的谈话结束之前就打断别人的谈话,插入自己的观点。

易语瑶性格外向、爱说爱聊,可是她却从来不招领导喜欢,因为易语瑶有个爱打断别人说话的毛病。

有一次,刚到一个新单位,经理给易语瑶谈起工作的事情,经理说:“我昨天建议我们做的方案要结合公司的资料,这样做出来的方案才更实际一些……”易语瑶又不是第一次做,她怎么会不知道呢,就说:“经理,这个我完全明白,这样才能让老总挑不出毛病来,不仅这样,而且我还参考了公司网站的一些内容。我这次的规划肯定万无一失。”

经理话被打断,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没有表现出来,继续接着原来的话题讲:“前几天别人做过这个方案,被老总否了,我可不想……”易语瑶又说:“您可不想又让老总训,是吧?我看了上次做的方案,确实不怎么样,这次我是吸取了教训的。做出来一定叫老总挑不出毛病来。还有其他工作我都已经安排好了……”

不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一种修养,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不管对方的谈话是否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都应该耐着性子听完。如果在我们听完别人的谈话之前就轻率地打断对方的谈话,往往会造成我们对他人谈话内容的误解。假如我们能够耐着性子听完,就能从对方的谈话内容中,获得很多有益的东西。

在平时的办公室闲聊中打断同事的谈话除了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外,或许还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在同事探讨工作问题的时候打断他们的谈话,就会给他人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身在职场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随意地打断他人的谈话。

6.适当提问,“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喂,最近忙吗?我想跟你聊会儿,我最近好烦哦,我跟你说啊……”

“这样啊,那你要赶紧把事情按轻重程度一件接一件处理好呀!我跟你讲哦,我最近啊……”

这样的对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仔细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当你想要跟别人交流,想让别人聆听你心中所想,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总是讲着讲着就变成你讲你的事情,他讲他的事情,你们是在谈话,却也并不交流,没有互动,最后各说各话,大家扫兴地结束了对话。

所以,当你和他人进行沟通时,除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外,随时可以加上一句“我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你觉得呢?”类似的话,这样说不但让对方的意见受到重视,更能使你们因深入的交流而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每当侦破案情时,狄仁杰总是问身边的下属:“元芳,你怎么看?”

这段电视剧中的“经典”对白遭网友吐槽并疯狂跟风,此言一夜走红,成为了网上大热的问句,人们称此为“元芳体”,这个句式也成为网友问别人意见的万能句式。

这句子里的“元芳”即“李元芳”,是《神探狄仁杰》里狄仁杰的卫队长,虽一介武夫但心思细腻,具有超强的判断能力。网上有的人分析说狄仁杰事事都问李元芳,是没有主见的领导,其实不然。一个领导肯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能让下属感到被尊重,满足了他们内心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在无形中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元芳,你怎么看”并不是说狄仁杰无能,无决断。反而充分展现出了一位深处高位却善于听从下属建议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是最为下属所爱戴的。

在工作中,上下级沟通时,只有单方面发言的称为命令,那是上级对下级,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只要是交流谈话,就一定是双向的,你提出了你的看法,他人也有发表他意见的空间。如果只有尊敬而彼此都互不了解,那这尊敬往往只是建立在容忍之上。感情若要长久,又岂能一味容忍?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常把单向的通知当成了沟通。你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是否是一方说而另一方听呢?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好,换句话说,只有双向的才叫做沟通,任何单向的交流,都不能称为沟通。

张成华是一个私企的老板,公司有五六百名员工,他行事干练,指挥若定,威风八面,宛如领军千万的大将。

可是,他和自己的儿子每次一见面,没讲三句话,就会吵起来。

这天,他又和儿子吵得不可开交,儿子突然间就住了口,然后一字一字地说出:“爸,再这样吵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能不能请你把我刚刚说的话,重复一遍给我听?”

“啊?”张成华纳闷了,不明白儿子这是又要耍什么花样。“你说……你说……”张成华只是自顾自地批评了,还真没注意儿子上一句说的是什么话。

儿子突然间笑了,“你看!从头到尾,你都不知道我说什么,我们不是要沟通吗?”张成华无力反驳了。

“好吧!我刚才说,父亲大人您很能干,儿子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怕自己跟不上,心里多少有点压力。”

张成华冷静一想,儿子的话合情合理,这天晚上,他们父子俩竟然谈了两个小时而没吵架,这个效果连张成华也没想到。

回到公司,张成华马上开了一个重要的采购会议,讨论的是采购一条价值一千万的生产线的问题,两个选项,美国货质量好,日本货的价格便宜,东西也不差,按以往张成华的性格,肯定是自己拿主意了。可是会议上,张成华却望向了总工程师,说:“你觉得呢?”这让总工程师很是惊讶,他知道,老板这行做得久,又喜欢独断独行,什么事情早就心有定见,若是往常,老板肯定会在这个时候大唱独角戏,享受那种权威感,没想到今天却主动询问他的意见。

受宠若惊的总工程师详细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日本产的机器,东西是不错,价格也很便宜,可是将来如果出了毛病,售后服务是个大问题,他们的人因为语言问题无法跟我们直接沟通,找来的翻译对精密仪器又是外行,机器坏在哪里,我们无法充分了解,下次再发生一样的问题,还是要请他们的人来,说不定还会耽误生产时间,如此算下来,还是买美国货比较实惠!”

张成华就总工程师的观点又问了很多细节的问题,这让总工程师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打起精神,再次补充,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大家滔滔不绝地讨论了起来……

如果是要吵架,彼此只顾着反击对方就好了,如果想要交流,就应该诚心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在你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后,要懂得停下来听一听对方的想法,通常,这时你会发觉,沟通会变得更加顺畅。

7.什么样的反应,会给人聊不下去的感觉

生活中,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视,于是在聊天中,聊着聊着就得罪了人,受到大家的疏远。还有些时候,有些人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心不在焉,这会让对方失去聊下去的兴趣。

和心不在焉的人说话,的确是件十分心累的事情。心不在焉的人心神浮游不定,很容易走神。如果你告诉他一件很重要或很有趣的事情,他却把注意力分散到别的地方,像灵魂飞到别处去了一样,眼睛看着前方,或若有所思,或突然问:“噢,你说到哪儿啦?”“你刚才说什么来着?”这时你一定觉得说话的兴致全无。

当然,也许有人说是你本人的过错,也许你讲的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可是,即使如此,那也不可原谅,因为心不在焉是一种很没礼貌、很伤人感情的行为。

在火车上车厢里,一个学生打扮的年轻人坐在那里玩手机,在他旁边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可能是那个中年男子觉得太过无聊,就和年轻人说道:“你还是个学生吧?在哪里读书啊?”那学生头也不抬地说道:“在省城。”中年男子眼睛里放出了一点光芒,说:“哦,在省城啊。我儿子也在省城读大学呢,今年才大二。”那学生又是头也没抬地“哦”了一声。

这个中年男子感觉很尴尬,匆忙之中想找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又找不到,嘴唇动了动,就没有说话。在他们对面也坐着一个年轻人,他看到了一切,年轻人知道这个中年男子想要谈论一些关于他儿子上学的事,想要因此赢得尊重,于是这个男孩子主动地问中年男子:“您儿子在那所学校啊?”中年男子回过神来说:“在某某大学。”“啊,那可是重点大学啊。”中年男子听后,感觉很自豪,对这个说话的年轻人报以微笑。

诚然,别人说的内容并不都能够引起我们倾听的兴趣,可能对方会滔滔不绝地对一个你根本不感兴趣的话题说上半小时,或者对自己的一些小小功绩自吹自擂,喋喋不休,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说一些让你觉得不高兴的事情。但是不论是谁,在别人面前说话,都会希望别人能够给予赞同的观点,以此获得心理的满足。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做出看手表、东张西望、走神、插话等这些让人觉得你极其不耐烦的行为。用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谈话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包容。假如我们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否定,同时也会给对方造成伤害。

如果我们想要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我们应该真诚地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

首先,在交谈中和对方有视线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因为眼神的交流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视线能够表达爱意、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等等,还能让对方觉得你在关注,你在用心倾听对方的话。

与别人交谈,思想要集中,要注意和对方眼神交流,最好是时不时地带着感情望着对方,让对方感觉到两人之间有电流在传递,而不是“两个饿坏了的人聚在一起填饱肚子”的感觉。

与女友约会,要含情脉脉,吃喝点菜都是“调情”的好机会。面对外文菜单,你可以嘲笑自己在外文上闹过的笑话,让对方觉得你好亲切;也可以趁机讲个自己去旅行时见识到的小风俗,让对方觉得你见多识广。在这么做的时候,你当然要不时望着对方,带着点观察,让对方充分感觉到,她在你眼中的存在。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这个状态,只维持一顿饭的时间,也能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

其次,还要注意倾听,时刻将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谈话的内容上,给予对方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不抢话题,表现出一种认真、耐心、虚心的态度。

听人谈话时,通过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或者手势、体态等做出积极的反应,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对谈话对象的接纳与尊重。

就算别人说的内容不对自己的胃口,也不能开小差。如果你觉没意思就突然心不在焉地说一些与朋友讲话内容毫无半点牵连的事情。这样做,朋友也是会有意见的。哪怕人家讲得不算好,出于面子,你也应该听完了再说,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否则,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最后,牢记他人的名字会让人觉得被尊重。

社交圈子越大,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冷漠。唯一能够使社交变得温暖一些的办法,就是记住人们的名字。

一个最简单、最明显、最重要的使人获得好感的方法,那就是牢记别人的名字,使人感觉受到了重视。在个人事业与商业交往中,牢记别人姓名并非一件小事。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将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谈话者。

这种高情商的说话方式,就要求我们多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做个让人相处不累,和任何人都能聊得来的人。

8.你回复了什么,对方把你拉黑了

聊天被人拉黑很多人都遇见过,好不容易加上对方的微信,可从开始聊天的那一刻起就冷场了,打完招呼就开始把准备好的话题往外倒,滔滔不绝,对对方发起的话题没关注过,最后就是,“噢”“哦”“啊”这样敷衍着……

这“噢”“哦”“啊”也被称为聊天作死三件套。网上有一个段子说,有一对情侣发微信,女生说了一大段话,那男生就回了句“哦”。然后女生就觉得男生很明显在敷衍,就把男生拉黑了。过了一段时间,男生主动找女生问,“你为啥不理我,还把我拉黑我了?”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不会聊天,情商低,喜欢乱说话,基本上没人爱和他聊天。但这种人吧,也许不是故意得罪人,就是可能不太懂聊天规则,不了解聊天中的终结雷区。有时候不留心就掉坑里了,甚至自己把人都得罪完了还不知道原因。

朋友给舟舟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舟舟对他的第一印象还不错,但是在聊过几次后,舟舟觉得他实在是太无聊了,于是默默地把他拉黑了。

他找舟舟聊天,每次都是发个“呵呵”的表情接着是一系列的“吃了吗?”“在干吗?”“还没睡吗?”“睡那么早呀?”“你生病了?”……每次舟舟都忍不住回:“关你什么事?”后来干脆直接把他拉黑了。

其实,有些人在聊天的时候被人拉黑,归根结底是不懂得尊重对方造成的。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应该聆听对方情绪中的真实内容,再进行判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沟通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永远不冷场。

(1)欲擒故纵

这就像钓鱼一样,“欲擒故纵”的沟通技巧需要我们用一个话题来“引诱”对方,等对方“上钩”后,我们再马上“收线”。如此这般,一个话题就能顺利进行下去了。比如:

“如果我没猜错,你一定在国外留过学对吧?”

“是啊。你怎么知道?”

“哈哈,因为我以前也在国外待过两年。留过学的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过你是唯一一个我不太肯定的。”

“是吗,那你……”

(2)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重要

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效果会完全不同。所以,聊天的重点从来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比如同样一句“没什么”,由遭受打击的人说出来就会体现出坚韧,但若是由吊儿郎当的人说出来就会显得“不走心”。

(3)学些“冷读术”的技巧

“冷读术”在沟通中很好用,可以让我们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甚至是初次见面就能看透对方的心思,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比如很多女孩都比较讨厌查户口式的询问方式,像什么“你多大了?”“你是哪里人?”“你叫什么名字?”……问得多了,对方肯定就不愿意继续聊了。但如果我们会“冷读术”,即使不问这些问题,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4)“诱导”对方讲出自己的故事

在沟通中,当我们想知道对方的一些隐私而又不好直接开口的时候,可以用诱导的方法。比如通过讲述自己的相关故事,来“诱导”对方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总而言之,在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的每一句话,都带有某种信息,是喜悦抑或愤怒的表达,这一切都必须仰赖彼此的话语。而要有个融洽的聊天氛围,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和沟通方式。

9.听到赞美就反驳,会给人虚伪的感觉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些这样的人,他们好像“夸不得”。当你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们,对方却马上反驳说“我没有那么好”;有的人明明很优秀,比方说读的是名校、在大公司工作、收入颇丰,可说到自己的时候却往往使用“不才、愚钝、侥幸”等过度自谦的词语,让听到的人感觉很不舒服,很虚伪。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难以忍受责备、嘲笑和辱骂,但我们更加难以忍受自己的存在被无视。

自谦属于社交礼仪的范畴,适当放低姿态、间接抬高对方,既表达了对他人的重视,又体现了自身的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很好的润滑剂作用。

过度自谦则不然,它表达的不是重视,而是蔑视,甚至是无视。

自谦的人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它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自己人”,二是善意。

过度自谦之所以讨人嫌,关键在于,它也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距离感,二是恶意。

比方说普通人在一般的公司上班,自谦的人在大公司就职,普通人表示羡慕,“你好厉害啊,能够进大公司工作。”过度自谦的人往往会采取放低姿态的做法,但是放得太低,“哪里呀,我压根儿就不行,完全是瞎混的,一点儿前途都没有。”

这种说法乍一看是谦虚,但其实进一步拉大了跟对方的距离,如果取得这样的成就都算“不行、没前途”,那普通人如何才算“行、有前途”呢?这是很明显地要跟对方划清界限。此外,这种做法不但把对方认为自己好厉害的评价全盘否定,还夸张地把自己大幅度贬低,令对方难堪,十分不和谐。

有句话说得好,“礼多必伪”。在沟通中过度自谦,实际上是一种“明褒暗贬”,表面上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实际上表现出来像是排斥别人,而且比自吹自擂式的吹嘘更讨人嫌。

自吹自擂虽然令人不快,但至少算得上是真性情,这样的人,我们也许会不爽,但还愿意跟他打交道,因为他愿意向我们展示不加掩饰的一面,算是一种另类的尊重吧;而过度自谦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在表演,并且由于他把矛头指向自己,通过贬低自己来展示傲慢,还占据了“谦虚”的道德制高点,可谓滴水不漏,本质上是一种冷漠、对他人毫不关心的态度,也就是无视别人的存在。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遇到别人或真心,或假意,或客套式的溢美之词,如何应对别人的这些夸奖,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拍摄电影《斗牛》的时候,黄渤每天都要拉着一头850多公斤重的奶牛,在拍摄地沂蒙山的树林里穿行。山路上都是石头,刚第三天,他已经磨坏了两双鞋。据说整场戏下来,磨坏了整整38双鞋!

当记者不厌其烦地问起这磨破了三十多双鞋的勤奋事迹时,黄渤没有就势表示谦虚,而是把自夸的机会变成了一句玩笑话。他说:“那是早年间,后来鞋的质量好了,就磨不破了。”

这里黄渤的回答就特别巧妙,面对他人的夸奖,他并没有对这样的传言加以否认,也没有不识相地承认,而是幽默地应对,堪称回应别人夸奖的典范。

可见,谦虚可是大有学问。在沟通中当我们被对方的溢美之词“狂轰滥炸”时,不要再紧张地连连反驳了。你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回应别人的赞美:

(1)用缺点对比

别人夸奖你,你再用自身的优点来强化,就显得骄傲了点。不妨找个缺点,和对方夸的优点进行对比,一方面显得谦虚,一方面也能让自己保持进取心。

在某单位的一次公开招聘中,张德恩赢得了竞选,登上了经理宝座,许多同事对他表示祝贺和赞赏,有人甚至当众夸奖他是几位候选人中实力最强的。张德恩却坦诚地说:“其他候选人都各有千秋,论管理我不如陈志,论经营我不如周大佐,论公关我不如王小平。”后来,张德恩不但以诚意挽留了这几位竞争者,而且在工作中根据各自特长做出了相应安排。宽厚的气度使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自嘲调侃冲淡

如果他人的称赞实事求是,我们给予否定,显得太虚假,有悖于事实,若是肯定,又会给人骄傲的感觉。恰当地自嘲一下,能冲淡和化解对方的赞美。曼文嘴角长了一颗痣,常被人夸作是“美人痣”,每次她都轻轻一笑:“说不定是颗贪吃痣呢。”绍辉高大帅气,每当被人夸的时候,他就会说:“我吃饭只长个子不长心眼,结果只有四肢发达。”随意自黑一下,让谦虚更为别致。

(3)婉转回复——转移法

如果别人赞美你在某个方面很有才能,或者做某事很完美,但你觉得对方夸得有点过了,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你可以跟对方打个哈哈,然后婉转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另外的话题来谈。

总之,别人赞美你,是对你的肯定,哪怕是用来恭维你的违心之言,也不妨笑纳。如果总是反驳,也会让人觉得虚伪。被赞美时,应该摆正心态,别把赞美看得太重。不妨说声“谢谢”,然后夸赞下别人的优点,更显出你的自然和大度。

10.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是一种基本的修养

网络上有人说,愿意给你秒回信息的才是真爱。其实,在沟通中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修养。

首先,在工作上,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我们常常在工作群里看到——“收到请回复”这五个字,这些等待确认的信息,总是会频繁出现在工作场合,通常是你的同事或工作伙伴为了与你保持有效的沟通,以此确保你了解工作上的内容。

职场上,最讨厌的一种人就是你认真地跟他说正经事,他却总是一副爱理不理或是视而不见的态度。

李越是一个公司里的基层领导,这天公司要召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并且要求员工统一着深蓝色工服参会。

于是早上一上班,李越就把这个通知发到了微信群里。最后还特意叮嘱一句,“各位收到请回复。”很快,大多数员工都回复:收到。

午饭时候李越看了一下群里发现就剩四五名人员没有回复。他想这些人可能工作忙,一时没有看到信息,也没怎么在意。果然下班前,又有三名同事回复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统计了一下,还有两位没有回复。于是,他只好单独给他们两个发了信息。一会,同事A回复道:“知道了!知道了!上午就在群里看到了。”李越心里想着,看到了怎么也不回我一下?另一个同事C,发了信息之后依然很久没有回复,于是李越只好电话拨过去。电话那头小C显然有些惊讶。他说:“不就是开会要穿工服吗,多大点事,我已经看到了,就没回复。”末了,又来一句:“没想到你这么较真,还专门打电话过来。”他那不屑和不悦的语气,让李越很生气。

一般,在工作中不回复信息的人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他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看消息,这种情况可以谅解;二是他自己觉得这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根本不需要回复;三是他干脆就是觉得麻烦,不想打那几个字。

后面两种情况的人很缺乏职业素养,对于工作上的一切事情,我们都不能由着性子来。

在工作中,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在生活中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能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有人说,对一个人讨厌到极致就是漠视他。只有在乎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忍不住地对他说的话、发的信息回应,他才会很轻易地就影响到你的情绪。如果你连别人的信息都选择视而不见,会让别人产生你是不是很讨厌自己的错觉,给别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更有甚者,微信上你给他发了无数遍消息,就是没有回应,转头却看见他在发朋友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在聊天中,如果你真的很不想搭理或是讨厌对方,可以选择用更加坦白的方式去让他知道,一个否定的回复有时候都比这种无视的态度要好。这种不及时回复别人信息的举动只会降低自己的品格,反而会显得自己很没有修养,不利于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社交软件捆绑着,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及时回复对方信息的借口,有些信息,还是要回的。信息是会越堆积越多的,当你拖延着不去及时回复,想着再等一会的时候,下一次你再想起它可能就是几天之后的事情了。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去检查一下微信,看看自己有没有漏下什么未回复的信息。如果有,拿出自己的手机,看看对话框,敲下“收到”两个简单的字吧,你会发现这真的不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你对自己的高要求。

而且对于那些有回复时限要求的,一定要遵循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及时予以回复。你不费力的一句“知道了”“好的”“收到”,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已经翘首以盼了一整天的工作交代。

所以,对于那些必须要回的信息,除非你真的没有看到,否则真的不要视而不见。至于那些老提你不想回复的问题的无聊之人,如果超过三次,可以直接屏蔽了。

虽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在沟通中,有些消息,依然要及时回复。回不回信息虽然是一件极细小的事,却是沟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细节。

11.对方说的话,你真的听懂了吗

沟通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经常需要遇到的问题。与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误会,误会,顾名思义就是误解,如果交谈双方出现了误解,而且没有及时化解的话,将会对双方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人与人之间要达成真正的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首先是信息的发出者通过“表达”发出信息,其次是信息的接收者通过“倾听”接收信息。对于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沟通来说,仅仅这两个环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反馈,即信息的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或过程后,及时地回应对方,以便澄清“表达”和“倾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失真。

反馈是沟通的过程中、沟通结束时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少人在沟通过程中不注意、不重视、忽略了反馈,结果沟通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不少人在沟通中误以为自己听懂了对方的意思,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发现与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做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沟通过程有表达、倾听、反馈三个环节。一个完整、有效的沟通仅有表达、倾听两个环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反馈。

其实,在双方沟通时,多问一句“您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请您再说一下,好吗?”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工作中与你的上级沟通的时候,你的上级说完之后,你要跟你的上级说:“刚才您说了三个问题,第一……第二……第三……是这样吗?”对方说:“是。”那么你再说:“回去以后有两件事要做,第一……第二……这样可以吗?”“可以。”这种包括有记录的倾听和反馈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们两个的关系不是很默契,或者是一个新的比较重要的问题的话,应该要求对方复述你说话的内容,看他是否真的听清楚了。

此外,想要完全弄懂对方的目的,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来与对方共同进行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

(1)问事实

这里,5W2H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提问工具。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或者是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我们都可以从时间(when)、地点(where)、人员(who)、内容(what)、原因(why)这5个方面提出对于事实的基本描述。

其次,再补充问2H进行细节质疑,即事件怎么一步一步发生的(how),关于事件各方面的应有的量化测定或描述(how much)。

这种看似有点机械、可笑,甚至天真的问话和思考办法,常常可使基本事实浮出水面。这就是复杂的事情需要简单化。

(2)问观点

在基本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提问方向转移到对方身上,询问对方对有关问题的个人感悟、体会和认识。这里不需要事实和逻辑的支撑,只需要对方的真实想法。

这时候,优秀教练常常是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交替进行,假设情景提问与选择情景提问互为补充。目的就是帮助对方形成完整的观点,而不管这些观点正确、适宜与否,是否符合组织的利益。

(3)问逻辑

有了清晰的事实,有了明确的观点,我们就可以围绕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一系列提问。

这时候可能会得到逻辑关系的有力支撑,也可能会使得逻辑关系明显矛盾。符合逻辑的事实与观点就成立,不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观点就需要修正:或是事实掌握得不完整,或是观点不够准确。

经过这样的事实——观点——逻辑手段,最后得到的结论就已经接近或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诊断,达到或接近于找出了核心问题所在。

显然,发问是沟通的关键环节所在,难度很大,所以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技能之一。

反馈是有效沟通的保障。当你事事做到反馈时,你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思路也会更加有条理,不必要错误发生的概率会更小。

12.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并及时做出回应

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出现误会的情况非常常见,几乎不可避免。似乎我们很少能够完整无误地领会到对方的所有意思。

比如,很多人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是很熟的朋友说,“改天一块吃个饭,聊聊天”。这里的“改天一块吃饭”的语言描述,在很多不是很熟的情况下,几乎等同于“下次有机会再见”。如果有人产生误会,“哎,不是说要改天一块吃饭吗,怎么一年了都还没有动静?”这就是没有准确理解对方语言的真实含义。

所以,所有的语言语义都要放到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人、特定的对象里面,才会具有更加确切和真实的意义。这是语言表达方和语言接受方都必须要理解和准确运用的语言规律。

让我们来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这个事情,下面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的对话:

女:我们啥时候才能一块去大理旅游啊?我的姐妹都去过了。

男:明年等我休年假的时候,有5天时间可以去玩个痛快。

女:哦,万一明年我们分手了怎么办呢?

男:怎么会呢,亲爱的,我还打算跟你过一辈子呢。

女: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谁能预料到呢?

我们结合情境来分析一下,这个女孩是啥意思呢,是说明年要与这个男孩分手吗?

可以发现上面的案例中,对话的由头是在商量去旅游的事情。男女双方对于去旅游并无分歧,分歧出现在男方回复说明年休假时,有5天时间可以玩个痛快,这时候女孩说了一句万一明年分手咋办?这里女孩的语言真实含义是明年太久了,为什么不能早点去呢。而男孩没有准确体会到这个真实含义,做了一个错误的回应。

由于爱面子、不愿意真实袒露想法等等原因,女孩讲了一句有双重含义的话:那么远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呢,这里表达的是对于男孩不能准确领会自己意思的不满,同时又是进一步对不能早点去大理旅游的不满。

很明显,在以上的两句对话中,男方领会语言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很小的例子,同样在面对不是很熟悉的朋友的时候,如何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对方语言的真实含义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点,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会迥然不同。比如,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讲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小平和领导私交甚好,有一次领导特意安排他陪同去欧洲出差。但对于这件事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因为出国出差可是个不错的经历,很多人都想去。

最后,领导考虑到影响的问题,当着大伙的面问:“王小平,你的外语说得很不错吧?”可王小平没明白领导话外的意思,谦虚老实地回了句:“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啊。”话刚说出口,他身边的同事便开始“毛遂自荐”了。

事后,王小平才恍然大悟。其实,当时大部分同事的英语都是半斤八两,领导的弦外之音是给王小平一个出国的机会和理由。可是王小平没能听出领导的话外之音,白白让“毛遂自荐”者顶替了。

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会迥然不同,有时候还会有一个深层的言外之意隐藏其下。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出说话的人在某一情境下的真实用意。

社会上一些摸爬滚打多年的沟通高手,一般都非常擅长委婉地说话,他们更希望的是用话外之音达到目的,却又不撕破脸皮。

但这中间的沟通技巧却难倒了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先不说灵活运用它,就算只是聆听也难以胜任,在交谈中如果答非所问,这样的窘态会让别人完全看轻我们的分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听出弦外之音,让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应对自如呢?

(1)提高反应速度

在社交场合中,灵敏的反应速度会让我们更加具有优势,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阅历的不足,因此我们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健脑食品,让自己的大脑随时保持充沛状态。

(2)增加社会阅历

当然,我们最好还是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平时细心观察人们的各种处世方法,并掌握这些处事方法的规律来实现,因为所有的处事方法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

(3)习惯性换位思考

有时我们对别人处理事情的技巧感到陌生,但我们自己在相同情况下遇到相同的事情也会这样处理,我们要把换位思考变成本能和习惯,以便在对话时尽快领悟别人的弦外之音。

(4)逆向逻辑推演

我们在与阅历比较丰富的人交谈时,不能只顺着对方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应该把对方的这些话反过来,并结合逻辑进行思考和推演,这样得到的意思才是对方的真正意思。

(5)了解对话人的性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这些性格也在微妙地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们只有先了解对话人的性格,才能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释放着弦外之音。

(6)了解对话大局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以自己的立场为出发点,因此我们平时要善于与人交流信息,掌握对话人的立场以及相关联的其他大局,并在谈话时据此举一反三。

此外,如果对话人突然出现加重语气、放慢语速或者开始使眼色等等反常现象,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弦外之音的信号了,我们要格外重视这种信号,并结合以上几个步骤快速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