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性格左右了你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自我认识,从认识自己的性格开始

1.性格是天生的吗——父母的遗传基因对你性格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众多学者围绕“性格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吵得不可开交。遗传基因派认为人的性格是天生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后天环境派不干了,他们认为遗传基因派否认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定律,是思维固化的传统主义者,后天环境派认为,一个人出生后的后天环境才是影响性格的决定因素。

其实,双方阵营都因各自观点的绝对化,而导致观点出现了错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研究了8000多对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包括130多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的同卵孪生子。他们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测试,以便从中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对社会、宗教、哲学问题的看法,并用一系列心理测试判断其职业兴趣、思维能力和性格倾向。结果表明,同卵孪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明显大于异卵孪生子。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得出的结果是,一起长大的同卵孪生子的相关性平均为0.46,越靠近0,就表示两个人没有一点相似之处,越靠近1,就表示两个人完全相同,分开长大的同卵孪生子,这一数字为0.45。这说明同卵孪生子的性格相关程度,与他们是否在相同的环境长大无太大关系。分开长大的异卵孪生子的性格相关程度平均为0.26,大约是同卵孪生子的一半,这与他们的遗传相似程度是同卵孪生子的一半相符。

从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得到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计算遗传差异与性格差异的相关性。平均来说,大约50%的性格差异是由于遗传基因差异导致的,或者说,遗传基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大约占了一半。遗传学家把这个数字称为遗传率。如果性状差异完全是由遗传差异引起的,遗传率为1,如果性状差异与遗传差异毫无关系,遗传率为0。其他的类似的研究结果,所得到的性格遗传率,一般在0.2—0.5之间。

由此可见,遗传基因派和后天环境派都是错误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大约同等重要。两个人的遗传差异越大,环境越不同,性格差异也就会越大。而两个人的性格相似主要是由于相似的遗传因素引起的,环境的影响很小。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实际上是无法完全分开的,而是混杂在一起,交互发生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分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多少属于遗传的影响,有多少属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简单地说,遗传、环境,以及经常被忽视的随机因素,都对人性有重要的影响。正如达尔文曾经深刻地指出,那些顽固地坚持遗传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人,实际上是在推卸社会责任:如果穷人的惨状不是自然法则而是我们的制度导致的,那么我们的罪过就会很大。

罗杰·霍克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里也有说:“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宁愿认为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因为前者带有宿命论的味道,无法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对那些可能会限制个体在生活中作出决定的意志力的理论,很多人都很反感。因此,他们便趋向于回避或反对行为和人格的遗传学解释。”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向我们说明父母的遗传基因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存在关联关系。遗传学家汉·布鲁纳在1993年荷兰奈梅亨大学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性格遗传基因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的研究内容对象涉及了荷兰的一个著名家族,他发现这个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员愤怒阈值比一般的人要低,一些微小的压力挫折都会让他们莫名疯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殴打那些激怒他们的人,具有攻击性。

布鲁纳研究分析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攻击性格,正是因为缺失了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这种酶可以降解一些包括血清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内的神经递质,一旦缺失,神经递质就会在体内积累下来。

1996年由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也各自发表声明:他们已经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拥有较长版本的基因的人富有冒险精神且容易兴奋,而长度较短者相对沉默和冷淡。《整组基因,物种自传23篇》中将它称之为“人格染色体”。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人的性格与遗传基因存在关联,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上达成了一致。

2.原生家庭给你性格带来了哪些影响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指我们从小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成长的家,它在一个人的早期生活经历中占主要位置,不同类型的原生家庭,会对孩子性格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和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而某些缺点总会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开明宽容、有耐心,那么他们会对孩子性格的健全带来极其正面的影响。

前几年轰动全国的“药家鑫事件”就证明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药家鑫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父母思想狭隘、自私功利,和他没有感情和精神的交流。父亲只与他谈学习,学不好了就挨打,也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分析解决的策略,一味简单地要求学习的结果。母亲在陪他练琴时,也是稍有错误就会对他大打出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药家鑫,学会了讨好父母,表面上顺从听话,内心却是叛逆和阴郁的,人格逐渐扭曲,没有得到一个健全的培养和发展。

于是,在通往成年人的路上,心理和精神跟不上年龄的步伐,仍像小孩般幼稚而脆弱。行尸走肉一般遵循父母的指令,不反抗也不表现情绪,满足着父母的期待和愿望。

药家鑫年少时膨胀的自我意识被无情地压抑了下去,父母不理解也不同情,他接收到的全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指责和命令,这种负面能量长期摧残着他残破的心灵,直至撞上张妙瞬间爆发了内心的恐惧和憎恶,从而诞生悲剧。

在完美主义家庭长大的人,被父母硬性的高要求逼着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不管做到与否,他的情绪都容易焦虑紧张。因为不能犯错,也就不自觉地会在行动前犹豫,胡思乱想事情的结果。也因为情绪牵连,不能享受正在做的事,一旦失手就会自卑。

在过度保护孩子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总是容易对孩子过分担心过度紧张,把孩子该做的都承担过来,剥夺了孩子自己该去体验的经历。也因为被父母拿掉了独立自主和自我价值感,削减了自我意识,这样的人难以很好地立足社会,一旦独自面对挫折就会手足无措,一心想要寻求救命稻草不能独立去解决处理,只想躲进父母的港湾。

和过度保护相反的就是过度惩罚的原生家庭,父母脾气暴躁缺乏耐心,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轻则对孩子责骂,重则体罚和拳脚相加。这种环境会伤害孩子的生命力,容易自卑不敢得罪人,做事唯唯诺诺锋芒全无,容易变成父母的傀儡。身体遭受来自父母的痛苦,父母的逼迫让其内心产生了对父母的全盘否定和不信任,进而不信任周围的人和世界。

无论我们怎么否定厌恶并想逃离原生家庭,它都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不幸的经历在带来伤害的同时,其实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犹他大学的心理学教授Bruce Ellis曾说:“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并不总是需要被修复的,比起总是觉得要修复过去的创伤,更能帮助人们放下过去的,可能是不再用问题视角去看待不幸的经历。当人们知道,不同的经历总会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塑造他们,他们就可以放下过去的伤害了。”

在难以预料父母脾性的原生家庭中,父母自身情感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开心的时候给孩子一颗糖,愤怒时不由分说地责罚,猜不透父母行为和情绪的变化,一方面让我们无法产生安全感的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强烈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面临突发的挑战和改变时,能迅速地做出相应措施的应对,不自觉地训练着我们应对“改变”的能力。

在人生之途中,人们一定会面临的就是难以预料的挑战和改变,对于那些成长在父母温和、情绪稳定的原生家庭的人来说,常常会为了心安不求改变,生活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和新变化对他们来说都会是一种压力。但对一直成长在难以预测环境中的人来说,这种变化的压力会更容易消化,被压力影响的时间会更短,程度会更轻。他们更擅长带着压力和不安去改变以获得生存,更能快速地判断时势并做出相应的举动。这间接培养了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使得他们在之后更能胜任多线程处理不同任务的工作。

因为原生家庭条件的束缚,我们会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匮乏感,但另一方面我们会更容易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而感到满足并珍惜,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正确地看待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不全盘否定和肯定,看到积极影响的一面,也能自我化解负面影响的束缚,掌握自己的性格和人生。

3.你吃的食物对性格有影响吗

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跟饮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蔬菜中钾的含量较高,这种物质可以促进钠排出体外,能够镇定神经,因此多食蔬菜者的性格可能比较温和。又如燕麦中含有使人快乐的物质,常吃燕麦的英国人通常也比较幽默。

德国营养心理学家帕德尔教授发现:某些食物,尤其是香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可使人心情安宁、快活,从而治愈一些精神方面的疑难杂症。

精神病专家卡瑟博士曾经有个叫玛丽的女高中生患者,因终年抑郁寡欢,前来请求卡瑟博士的帮助。卡瑟博士为她安排了饮食治疗,纠正了她喜欢吃玉米类及含碘较高的食物的习惯,让她每天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吃一块面包或喝一碗小米粥。一年后,玛丽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究其原因,在于牛奶等食物可使人的大脑产生更多的5-羟色胺。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人总是选着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有人偏重口,最爱油盐厚重爆炒翻腾,清汤寡水的食物不会进入他们的视线。在家庭饮食习惯的感染之下,重口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较外向随和,生活中他们开朗率真但也喜欢跟风随大流。

那些一看到甜品店橱窗摆放着整齐美味绚烂的巧克力和蛋糕就走不动步的人,往往也会更加乐观积极,因为甜品类的食物能促进大脑“快乐荷尔蒙”的分泌,容易让人感觉幸福和满足。

还有那些喜欢吃强烈刺激感官的辛辣食物的人,通常给人风风火火的感觉,工作迅猛果断。还伴随着比较火爆的脾气,容易一点就着。辛辣食物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但爱它的人视之如蜜糖。

当然,也会有“非主流”口味的人,爱吃又甜又咸、甜中带苦的食物。这类人一般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看上去有些不好接触,但他们思维缜密,深藏不露。

既然食物可以影响人的性格,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借助相应的食物,改善我们性格中的小缺陷和小情绪,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对身体产生积极的效应。

当我们发现自己周期性地陷入烦躁的情绪时,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食谱,倾向选择富含钙、磷的食物,比如花生、大豆、鲜橙。因为,当人体缺乏钙时,就会引起机能紊乱,及时补充钙质,能够很好地平复烦躁的心情。钙是天然镇静神经、平和情绪的稳定剂。

如果你容易抑郁伤感,那就得赶紧补充色氨酸了。在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中,缺乏色氨酸是最常见的。当人缺乏色氨酸的时候,就很容易诱发抑郁症。想要改善自己似林黛玉般抑郁伤感的性格,那就要多补充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花豆、黑大豆、南瓜子仁,还可以吃一些含有色氨酸的水果,像香蕉、葡萄、苹果、橙子都可以帮助改善消极的情绪,让人变得轻松愉悦。

多疑多虑的人经常在外形上体现为苍白、瘦弱无力,因为身体对于能量、蛋白质的摄入很少,容易造成体力不足甚至出现贫血的现象。这种人应该多喝绿茶,因为绿茶可以有效放松人的情绪,同时振奋人的精神,使人处于轻松的状态。另外,多吃蔬菜,利用蔬菜中的钾帮助安定情绪,改掉多疑多虑的坏习惯。

食物之所以会对人的性格有所影响,主要在于其所含的营养成分。掌握食物的营养学,为自己的食谱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4.认识性格才能完善性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反映着一个独特的世界。性格的作用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人攀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也可以将人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法国作家让·吉罗杜说过:“从我们的幼年开始,每个人身上就编织了一件无形的外衣。它渗透于我们吃饭、走路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之中。这件外衣就是我们的性格。”认识性格,就是要了解自身性格的内涵。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全面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与缺陷,才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

早年的曾国藩爱多言出风头,常常因为自以为是而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在他父亲的教育和朋友的善意提醒下,他意识到自己性格问题的严重性。他在日记中总结自己的性格缺陷:“苟我素以忠言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又谩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乎忘身及亲若比!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他不断地在生活中检讨自己,把每天犯错的细节都记录下来再反省内观。从此以后,他在处事待人方面日渐成熟,自以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观,给人留面子这一点尤其成为他以后待人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

完善自我性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提高主观能动性。每跨过一个正确的认知,它就会作用于自己的外在力量和性格塑造,更是对自我心理健康程度的一次探讨。性格的完善过程,一个人心理趋于成熟的标志就表现为他性格完善的过程。

一个参加过性格色彩培训课的事务部经理耀文,他本身具有红色性格善于沟通和交流的优点,同时也伴随了红色性格脾气不好的缺点,偶尔会对员工发火,说话直接容易让员工产生压力。但通过性格色彩培训课,他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有意识地完善。

耀文说:“性格色彩培训让我更透彻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在管理中便格外注意调节自己情绪,现在员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首先我会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通过事例引导他们,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管理中,黄色性格的人较难管理,争强好胜,我会尽量避免在他们面前表扬其他员工。同时会将团队活动中组织者的角色交给他们扮演,而这些人总能圆满完成。”可见,认识性格才能完善性格,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完善呢?

一是打破思维里的墙,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注重自身经历的体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遇高人,而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认知堆积自己思维的偏见。

二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人,感受能量的传递。在主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融化自己性格里残留的冷漠,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人为善中,辨明善恶,中肯地表达对人的看法和态度。

三是有意识地主动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完善性格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性格负面的惯性,很难一下“药到病除”。比如因为自身脾气火爆,很容易遇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人伤己。但贵在人可以自我调节,随着一个人认识能力的相对成熟和人格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其性格的发展也从被动的外部控制逐渐向自我控制转化。所以有意识地促进这一变化,自觉地确立性格锻炼的目标,就能不断完善现实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的性格特征。

四是保持阳光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一个人也能乐观地把生活当做奢侈的工作,创造平和愉快的生活体验,长此以往会消解很多性格中的戾气。反之,假如长年累月为鸡毛蒜皮的的事情而生气,就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神经过敏的性格特征。找到情绪的排泄口,排出积压的苦闷,有利于性格的完善发展。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不断完善性格上的缺陷,做一个性格健康的人。

5.如何准确定位自己的性格

庄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性格定位,从而陷进“愚”和“惑”的状态。认清自己真实的一面,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至关重要,因为这会影响我们人生方向的深度和广度。

在一次公司同事聚会中,大家吃着喝着突然聊到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最后产生了意见分歧。邻座的张文凯说他们家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搭理人,每次有客人来他家,都需要先跟客人们打声招呼,并向对方解释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主动搭理人,免得客人心生误会。坐在他对面的李民传回应了张文凯,说张文凯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准确定位自己孩子的性格,而是在有意无意中为孩子造就了一种思维定势。向客人解释就等于给了孩子不爱说话的定位,既然家里人都这样认为孩子了,那孩子自然也就默认了。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养成不爱说话的习惯。

然后李民传自己现身说法,他说他原来也是这样,没有准确定位孩子的性格。他家的孩子非常好动调皮,人越多越兴奋,从来不能好好安静地待上十分钟,总是会常常做出让他难堪的举动。很多办法都用过了,就连打骂都不见效,这让他非常无奈。

后来有个学心理的朋友来家里玩,没想到居然让孩子陪他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天,这期间孩子也没上蹿下跳调皮捣蛋。而这只是因为心理学朋友对孩子原来性格的否定,然后再重新定位孩子真实的性格。聪明的孩子不时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也没吵着要离开。李民传说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当一个人准确定位了自己的性格,带着明确的人生目标,怀揣着炽热的理想与抱负前进时,就不会像水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舟随风而动了。否则只会飘来飘去也不会离开原点多少距离,更可悲的是当初和你一起出发的那个人早已走在前方,把你越甩越远了。所以在创造顺遂的人生之前,对自己的性格知根知底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说起成龙,大家脑海里浮现的词汇大概都是“大哥”、“国际巨星”、“武打”。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龙刚出道时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沉沉浮浮,当过群众演员,跑过龙套,在电影圈混了十多年还是不温不火,甚至还曾经做过退出影坛的打算。

成龙为了有更好的机会,选择给当红的武师擦车做小弟。擦车时,他甚至认真到用牙签将车缝里的灰尘挑出来。为了吸引新闻界的注意打造出知名度,他不惜挖空心思地歪戴墨镜,搞出位动作。

那为什么幸运女神一直不肯垂青他呢?其实主要原因就在于成龙和他的导演并没有在电影中准确定位成龙的性格,剧中人设性格没有和成龙的性格融为一体,也就不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了。

后来多亏导演袁和平注意到了成龙,他觉得成龙虽然身形魁梧、性格粗犷,但是没有那种冷峻、刚烈的肃杀之气,他认定成龙不适合演那类具有叛逆性的英雄,也演不了那种英俊潇洒的正面英雄形象。但他发现,成龙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

袁和平从成龙偶尔的展颜一笑以及克敌制胜后的得意神情中发现了成龙特有的调皮精灵的气质,最后袁和平下了结论,这种带孩子气的调皮极具喜剧色彩,若是让成龙扮演喜剧性的人物一定能成功。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成龙重新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定位,一改往日冷面凶悍的“硬汉”形象,取而代之以明朗、诙谐、和善、快乐的面孔,随和、亲切一如邻家之子,深得广大观众之心,受到热烈的追捧,成为影坛长盛不衰的影星。

正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必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地位,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很难正确地认识自我,所以要真正地定位自己的性格,还可以多向身边的朋友请教,多修正自己的目标,对自我性格的定位会越来越准确。

6.给你的性格做个测试

“认识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的一块石碑上的碑文。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努力着。认识自己当然少不了对自己性格的定位,那么,你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性格类型吗?

目前,性格测评应用最广泛的是MBTI,该指标是建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的基础之上。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感知和判断是大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大脑做决定的瞬间可以慢动作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感知阶段;第二,判断阶段。感知阶段,又可以分为触觉感知阶段和直觉感知阶段,而判断阶段又可以分为感性判断阶段和理性判断阶段。

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都要走这四个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个环节中的倾向程度不同:有些人更倾向停留在触觉感知环节多一些,而直觉感知一带而过;有些人在判断环节,更倾向停留在感性判断多一些,理性判断一带而过。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还提出,大脑的这两大基本功能,还受到每个人的精力来源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最终的决定结果就千差万别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优化,荣格的人格分类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有数据支撑的性格分类模型的理论基础。

MBTI性格测试分为四个维度:外倾和内倾、感觉和直觉、思维和情感、判断和知觉。四个维度如同直角坐标系的四大象限,每个人的性格都由四个象限中的不同数字组成,不同的数值靠近不同的端点,也意味着不同个体之间有不同方面的偏好。

第一,思维和情感:区别在于对事物判断的标准

思维型的人处理事情,喜欢退后一步思考,对问题进行客观的、非个人立场地分析,重视符合逻辑、公正、公平的价值,对它们一视同仁。常常容易被认为冷酷、麻木、漠不关心,但思维型的人会认为坦率比圆滑更重要。只有当情感符合逻辑时,才认为它可取。会被“获取成就”所激励,也会很自然地看到缺点,倾向于批评。

第二,外倾和内倾:区别在于心理能量聚焦于外部还是内部

外倾型的人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于外部世界,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精力会更加充沛,行动先于思考,喜欢边想边说,喜欢随意地分享个人情况,说的多于听的,高度热情地社交,反应快,喜欢快节奏,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都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

内倾型性格的人,只有在独处的个人世界里,才会更加惬意放松和保持精力的充沛,思考先于行动,会在心中思考问题,更愿意在经过挑选的小群体中分享个人情况,听的比说的多,不喜欢把兴奋说出来,仔细考虑后才会有所反应,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更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

第三,判断和知觉:区别在于对信息的处理方式

这一点从平常的聊天交流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判断性格的人,当我们约定他们晚上6点聚餐,结果迟到了,抢不到位置了,他们更倾向于“没事,再等等”。知觉型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可能就不会再等等了,他们会干脆寻找另一件事情去做。这样的人更像小时候的孩子王,点子比较多,变化比较灵活。

第四,感觉和直觉:区别在于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感官还是推理

感觉型的人相信确定和有形的东西,对概念和理论兴趣不大,除非它们有着实际的效用,重视现实性和常情,喜欢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留意具体的、特定的事物进行细节描述,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情况,着眼于现实,在接受信息上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

直觉型的人相信灵感或推理,对概念和理论感兴趣,重视可能性和独创性,喜欢学习新技能,但掌握后很容易就厌倦了。留意事物的整体概况、普遍规律及象征含义,然后用概括、隐喻等方式进行表述,跳跃性地展现事实,着眼于未来,留意事物的变化趋势,习惯于从长远角度看待事物,在接受信息上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

情感性的人喜欢超前思考,会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重视同情与和睦,重视准则的例外性,会被认为感情过多,缺少逻辑性,比较软弱。情感型的人认为圆滑比坦率更重要,无论是否有意义,认为任何感情都可取,会被“获得欣赏”所激励。惯于迎合他人,着重维护人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