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历届全国儿科学术大会(1~21届)

第一次学术大会
1936年10月,我国现代儿科医学的先驱者祝慎之、富文寿、诸福棠、高镜朗等医师发起筹备成立中华儿科学分会。1937年4月4日,中华医学会于上海召开第十二届大会时,正式成立儿科学分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会长祝慎之,副会长徐乃礼,秘书富文寿,会计高镜朗,编辑诸福棠。在学会主持下,由诸福棠主编了《实用儿科学》,于1943年初发行。本书内容丰富,大量引用国内临床资料,对提高我国儿科学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6~1946年间先后为《中华医学杂志》编辑中文和英文儿科专号各两次)。1942年上海儿科学分会成立,以后定期举行学术活动。
第二次学术大会
1947年5月6日,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学术大会,推选陈翠贞等会员参加1947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儿科学术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执行委员会:会长富文寿,副会长高永恩,秘书苏组斐,会计陈琦,编辑陈翠贞。会后,大会积极筹备出版《中华儿科杂志》,并于1950年正式出版,由陈翠贞首任主编。
第三次学术大会
1950年8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学术大会,参会儿科医师约80人。会长富文寿详细说明了推进婴儿保健工作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会议选举了理事15人,候补理事5人,其中常务理事7人,包括理事长诸福棠,副理事长陈翠贞,会计秦振庭,秘书周华康。会议还组织了儿童保健委员会,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研究委员会。在第二至第三届大会期间,南京、沈阳、成都、兰州和北京先后成立了分会。上海会员富文寿、宋名通、苏祖斐等带领其他上海会员亲赴长春救护伤病儿童,并组织短期培训班。
第四次学术大会
1952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参会者107人,重点是学习前苏联的先进医学。会议选出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5人,候补委员5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包括主任委员诸福棠,副主任委员秦振庭、苏组斐,秘书吴瑞萍,会计周华康。1953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从上海迁址北京,由邓金鋈任总编辑。在第三届至第四届大会期间,会员由141人增至412人,分会由6个增至13个。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学会发动会员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各项运动,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爱国卫生、反细菌战、深入农村等,组织编写、翻译、审查各种儿科书籍,并在《中华儿科杂志》编了儿童保健专号,提倡积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1953年是十年建设的开始,《共同纲领》48条提出“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健康”,儿科学分会强调今后工作应着重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培养干部,做好文化交流,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第五次学术大会
1956年7月29日,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大会。本次大会响应政府号召,除继续努力学习前苏联外(如重视保健工作、整体疗法、医疗保护制等),还强调西医学习中医。会议选出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常委12人,包括主任委员诸福棠,副主任委员苏祖斐、秦振庭、钟世藩,秘书吴瑞萍。自第四届至第五届大会期间,会员由412人增至948人,分会由13个增至26个。
第六次学术大会
1964年6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第六次大会。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在内,共250人。阿尔巴尼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儿科专家应邀参会,大会共收到论文697篇。除大会报告论文外,还分儿童保健、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肾血液疾病、小儿外科疾病和中医六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全国性儿科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具有以下特点:①这次会议是儿科单独召开,而不是与中华医学会大会同时召开,标志着儿科学分会作为学术团体,已经壮大成熟;②各省市自治区儿科学分会都分配一定名额的代表参加,较充分地代表了全国儿科工作者;③第一次邀请国外儿科工作者参加;④第一次编辑出版论文摘要汇编;⑤第一次分小组交流,重点讨论各组多发病的诊断及防治。
第七次学术大会
1978年10月7日至15日,时隔14年后,在桂林召开了第七次大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全国儿科学术界的首次盛会,是一次向儿科医学现代化进军的动员大会,收到论文1281篇,代表250人,列席代表300余人。会议分保健新生儿组、呼吸结核组、传染消化组、心肾组、血液神经内分泌组和小儿外科六个小组,中医代表轮流到各组参加讨论。“文革”期间,广大儿科工作者坚持工作,婴儿死亡率在大城市已降至10%~20%,在医疗条件较好的近郊及农村,则降至30%左右。第七届大会迎来了我国儿科学的春天,向全国儿科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①普遍提高儿科诊疗和护理工作质量;②进一步做好城乡儿童保健工作;③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④大力开展科研,重视基础理论;⑤加速培养儿科医务工作者,迅速建立一支庞大的又红又专的儿科专业队伍。
第八次学术大会
1981年8月21日至27日,在大连召开了第八次学术大会。代表260人,列席代表100余人,以国分义行教授为团长的五位日本学者应邀参会。共收到论文1440篇,大会报告43篇,论文水平较上届明显提高。反映出三个特点:①搞好省际或全国范围的大协作,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②重视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与临床工作的结合;③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培养下,年轻工作者走上讲台。会议分儿童保健、新生儿、传染消化免疫、呼吸、心血管、肾脏、血液、神经内分泌遗传代谢8个小组讨论,小儿外科组单独组织学术活动。会议选举了儿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61人,包括名誉主任委员诸福棠,主任委员吴瑞萍,副主任委员周华康、刘湘云、秦振庭,秘书周华康、张梓荆、江载芳。同时推选周华康为《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为了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号召,会议代表们发出了倡议书。
第九次学术大会
1985年10月19日至24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九次学术大会。代表250人,列席代表200余人。以国分义行为团长的三位日本教授和美国的罗森教授应邀参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儿科学分会会长陈作耘、副会长刘森坪、秘书高耀森等医师组团参会。共收到论文1800余篇,大会报告53篇。会议选举了儿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45人,包括名誉主任委员吴瑞萍,主任委员周华康,副主任委员刘湘云、江载芳,秘书江载芳、张梓荆。同时推选周华康教授为《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在本届会议上,正式成立10个专业学组:儿童保健学组(组长薛沁冰)、新生儿学组(组长金汉珍)、传染消化学组(组长段恕诚)、呼吸学组(组长张梓荆)、心血管学组(组长刘薇廷)、肾脏学组(组长王宝琳)、血液学组(组长廖清奎)、神经学组(组长左启华)、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颜纯)和临床免疫学组(组长袁承文)。会议强调必须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在全国党代会中强调的“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这一精神,并提出:①所有儿科临床医生都应重视儿童保健,注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儿科医生不仅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学会应该与卫生行政领导部门密切合作,把学术活动和卫生工作重点结合,充分发挥学会“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提出建议,协助开展工作;④学术会议要有计划、有目的,配合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专业的重点,着重解决医疗保健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⑤学会和杂志工作应该与保健、预防、医疗、教育、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十次学术大会
1989年10月在湖南长沙举行,出席代表511名。日本国分义行教授代表日本小儿科学会会长大国真彦宣读了贺信。大会收到论文2247篇,大会交流47篇。会议选举了儿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46名,名誉主任委员周华康,主任委员江载芳,副主任委员齐家仪、吴希如、赵祥文,聘任陈育智、何晓琥为秘书。会议推选江载芳为《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本届委员会下设两个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委员会(负责人江载芳、齐家仪、宁寿葆等)和继续教育委员会(负责人吴希如、赵祥文、洪文澜等)。
第十一次学术大会
1993年10月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儿科工作者503人出席了会议。日本小儿科学会主席鸭下重彦教授和寺道由晃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了论文1800余篇,大会交流48篇。不少论文达到国际同类课题的先进水平。会议选举了儿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46名,主任委员江载芳,副主任委员宁寿葆、吴希如、赵祥文,聘任何晓琥、照日格图为秘书。同时推选江载芳为《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学会常委会对本届委员会的工作做出以下设想和建议:①继续加强各学组的组织领导,提高学术会议质量;将小儿急救专业从传染、消化、急救学组中分出,单独成立学组;提高医、防、教、研工作水平,为完成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的1995年和2000年的目标而共同努力;②加强继续教育及国际交流工作,争取更多地参加并在国内主办国际学术会议;③在适当时机召开第二届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会议;④进一步办好《中华儿科杂志》。
第十二次学术大会
1997年11月4日至8日,在江苏无锡市举行,参会代表共738人。会议特邀的贵宾中来自中国台湾省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15人,日本3人。大会采纳论文896篇,大会发言61篇,小会发言331篇。大会对我国儿科主要奠基人之一的诸福棠教授表示深切地怀念和哀思。会议选举了儿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46名,主任委员吴希如、副主任委员宁寿葆、何晓琥、杨锡强。聘任杜军保为秘书。同时推选吴希如为《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宁寿葆副主委负责国际交流工作、何晓琥副主委主抓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的申办工作、杨锡强副主委主管继续教育工作。这次大会是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儿科界的盛会,使我们对我国儿科事业在世纪之交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跻身医学前沿,持续稳步发展的光辉前景充满信心。
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2001年第二十三届国际儿科大会暨第二届国际护理大会在北京举行,故延后了全国儿科大会的召开。2003年10月15日至20日,经历了SARS的考验后,第十三次儿科学术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这是一次空前盛大的大会,参会论文共1500篇,参会代表843人,是历届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29省市都有代表参加。大会还邀请了来自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大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一些论文涉及多中心、大样本的群体研究,另一些论文体现了儿科学发展的前沿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临床应用的新成果。大会评选了优秀论文72篇,也是历届儿科大会的首例。一大批青年儿科工作者走上儿科大会的讲台,儿科护理人员也踊跃参会。第十三届儿科委员会于2002年7月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了委员45名:主任委员何晓琥、副主任委员杨锡强、桂永浩、秦炯,聘任申昆玲、滕庆、李彩凤为秘书。
第十四次学术大会
2006年10月,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大会主题为“关注儿童健康,构建和谐环境”。大会就流感和禽流感传播的途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儿童肥胖、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疫苗来预防人类目前尚无法治疗的疾病;睡眠医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何晓琥教授对近年来我国儿科领域各学科的进展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总结。2006年选举产生儿科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名单,桂永浩教授为主任委员,申昆玲、毛萌、秦炯和赵正言为副主任委员,李廷玉任秘书长。
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2010年9月23日至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此次大会在“关注儿童健康,携手迈向未来”的主题下开展学术活动,选题内容契合儿科学发展的脉络,设“教育中的医学问题”、“儿科感染性疾病和疫苗”、“解密先心病的发病机制”、“发育与损伤”、“甲流大流行”、“溶酶体贮积症的诊断和治疗”六个全会主题讲演和五个专题学术讨论会。大会采取电子信息网上投稿系统,共收到稿件1788篇,全国1500多位儿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2009年10月在上海召开儿科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产生第十五届委员会名单,桂永浩任主任委员,申昆玲当选候任主任委员,毛萌、秦炯、赵正言任副主任委员,李廷玉任秘书长。
第十六次学术大会
2011年9月24日至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邀请来自日本儿科学会主席以及国内儿科学界专家代表进行大会主旨报告,开设了9个专业学组热点问题专场讨论,设立青年论坛专场,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分析与辩论学术交流会议。大会共收到稿件2138篇,其中共335篇论文选为口头发言。包括护理在内的13篇论文被评选为优秀论文。实际参会代表1600名。本次学术交流会议重点关注循证医学、临床指南、临床路径和临床研究,注重不同学科间互相交流和协作。
第十七次学术大会
2012年9月13日至16日,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副省长王铁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科专家学者1800余人参加了大会,300余人大会交流发言。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从过去的四年一次到现在的一年一次,显示了国内儿科学的蓬勃发展,对儿科学的学术研究起到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大会以促进交流与协作,展示新成果、新成就、推动儿科学全面发展为目的。除学术交流外,还就“细菌性脑膜炎抗生素治疗:是否必须达到脑脊液检查正常?”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引经据典,观点阐述明确,使与会者也沉浸在其中,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认真地思索。
第十八次学术大会
2013年9月12日至15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由国内外知名儿科专家就儿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前沿问题做专题报告;各专业就热点问题做深度讨论;并举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2012年1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在哈尔滨召开换届改选会议,产生第十六届委员会全体委员72名,常务委员24名,主任委员为申昆玲,候任主任委员赵正言,副主任委员为李廷玉、王天有、孙锟和罗小平,黄国英任秘书长。
第十九次学术大会
2014年9月11日至14日在重庆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会议要求各专业学组设立分论坛,参会代表规模空前,有3500余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在进行大会的主旨报告的同时设置分会场,组织参会的全体儿科医师进行经验交流与学术研讨;还举办了儿科分会所属14个专业学组、青年委员及儿童护理的专题论坛,介绍了全国著名专家对儿科各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等内容,使儿科医师对当前儿科学科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提高。本次会议亦对港澳台地区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开放,由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与港澳台地区的儿科学会进行了合作。
第二十次学术大会
2015年9月23日至2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厦门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儿科专家学者7097人参加了会议。参会规模、注册人数、论文投稿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本届大会在往届会议的基础上,立足临床、服务基层、力求创新,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临床研究、精准医学、基层培训以及青年医师的培养,进一步全面推动了我国儿科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次大会在儿科学各专业学组包括呼吸、心血管、神经、血液、肾脏、消化、感染、遗传代谢内分泌、免疫、血液、急救、新生儿、儿童保健、临床药理以及护理对学科的前沿进展、诊疗规范指南、适宜技术进行全方位导引,组织包括专家讲座、热点讨论、学术论文汇报和壁报、疑难病例讨论、论文评奖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学者间深入学术交流。本次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首度与国际儿科学会联合举办专场,中美儿科医学专家共同就世界儿童发展现状进行热烈讨论。本次大会第三次与美国儿科学会合作,设美国儿科学会分睡眠疾病和过敏专题交流的会场,为儿科学的国际间交流引入新的模式,成为本次学术盛宴新亮点。
第二十一次学术大会
2016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本次会议注册人数达6000余人,参会人数达8000余人,共设立了16个分会场,进行了60余场会议,投稿总数6101篇,均创下历史新高。来自国内外知名的儿科专家就儿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对各专业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同时还有大会发言,壁报交流等各种交流形式,并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术交流活动形式,促进了我国儿科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推动了儿科医学进步与创新。赵正言主任委员在此次大会宣布了在原有14个学组的基础上,新增13个学组,分别是皮肤、耳鼻喉、放射、罕见病、康复、眼科、全科、灾害、口腔、护理、超声学组,更进一步加强了儿科学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了我国儿科学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