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础知识导航
(一)胃的位置在哪里、胃壁有几层、胃有什么主要生理功能?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上与食管下端相连,下与十二指肠球部相连。与食管连接处称贲门,与十二指肠球部相连称为幽门。胃从左膈下自左向右横跨上腹部。胃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异,取决于体型、体位、胃壁张力、胃的膨胀度以及邻近器官有无对胃的压迫等。当胃内容物排空时可能被邻近脏器全部掩盖,当胃充盈时胃前壁大部分与横膈相接触,胃体前壁的一部分与前腹壁直接接触。胃的活动度也很大,其位置随体位、横膈运动、胸腔内压力和腹腔内压力的改变而变化,如深吸气时胃可下降数厘米,腹部压力增加时胃的位置可向上移。胃可分为4部分:进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自贲门平面向左上方膨隆的部分称胃底,胃的中部为胃体;进幽门的部分为幽门部(又称胃窦部),即由角切迹向胃大弯膨隆处做一连线的右侧为幽门部。幽门部的大弯侧常有一浅沟,称中间沟,借此沟可将幽门部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幽门管长约2~3厘米,终止于幽门。此处,临床上尚可应用以下一些解剖标志:胃靠近前腹壁的一面称胃前壁,相对的称胃后壁,胃前壁和胃后壁相连的上缘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胃小弯在离幽门2.5~3厘米处,有一凹入痕迹称胃角或胃角切迹。
胃壁分为四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是胃壁的最内层,富于血管,呈红色。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胃黏膜可分为三层: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②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它们分别是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分别位于贲门部和幽门部的固有层内,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胃底腺由多种腺细胞组成,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主细胞又称为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胃底的中、下部,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为盐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上半部,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颈黏液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于胃底腺的上部,夹在壁细胞之间,能分泌黏液。此外,胃底腺还有未分化细胞和胃的内分泌细胞。③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外纵,有利于胃腺分泌物的排出。慢性胃炎就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胃有四大主要生理功能:其一,储存食物功能,进食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舒张,而幽门是关闭的。这样便会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其二,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绝大部分食物在小肠吸收,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其三,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其四,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G、IgA以及淋巴组织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受纳,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饮食物形成食糜状态并初步被消化,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依赖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中医学特别重视“胃气”的作用。胃气既是胃的生理功能,也是脾胃的生理功能,作为一切营养来源的“后天之本”,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